新浪财经讯 “南开国家发展论坛2014”于7月6日在天津召开。上图为圆桌论坛一:金融创新与监管。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我们先请几位嘉宾就上午的发言内容说说你的感受,简单的先谈一谈感受或者是几句话,先是自我介绍一下。
孙富杰: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我来自华侨银行,上午听了专家的发言,我们是一家外资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或者是人民币跨境交易方面我们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今天在此畅谈我们的发展,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更好,希望这一天早日实现。
主持人:我们现在已经排到了第7名,我们国际贸易占全球贸易的12%,但在国际贸易的计算中间人民币的计算才占1%,可见我们的工作差距和空间还很大,下面再请。
郑海阳:大家下午好!我是信达管理公司天津分公司的郑海阳,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论坛,咱们的构想非常好,有金融机构的、服务机构的,还有咱们企业届的朋友,还有南开大学相关的教授,咱们坐在一起讨论当前金融方面的一些问题,我来主要是来学习的,上午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发言很受启发,作为我们来讲,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本身也是国家金融的一个产物,完全是走向市场化还是从2010年开始近几年的事,但是由于我们公司也有自己的特点,他是能够进行综合金融服务的一家公司,所以在这方面,这几年我们也在利用公司的金融服务平台和手段来服务实体经济也做了一些摸索和尝试,今天也非常愿意跟大家就这个话题做一个更深度的讨论。就说这么多。
赵奎: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来自银行,是一间新型的银行,我姓赵,叫赵奎,在银行之前是战略投资部总经理,现在是总监办公室总经理,今天来感触很深,来之前郝总就给我介绍,是肩负国家使命的论坛,今天到现场看到这么多高级的领导和资深的学者也做了演讲,论坛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演讲时间虽然不长,没有展开,我感觉逻辑非常清晰,重点突出,确实是解答了我们好多的疑问,时间有限没有进一步的探讨,在接下来的时间想进一步跟各位老师请教,跟大家互动。谢谢!
孙小林:夏老师、各位老师,在座的各界朋友们大家好,我姓孙,我叫孙小林这次也是受郝总的邀请,现在这个市场包括国家,今天上午各个专家发言,今天又有很多的观点,来让我们学习,有些时候是分享工作上需要进一步跟大家学界交流的看法和实践。我先说这些。
主持人:我还是要把这个论坛弄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挑战性。他们讲得都挺好,我还是想从你们引出火花来,对上午四个人的发言,或者是对社会上有些专家的发言,从你的角度、宏观的角度,你有疑虑的、想挑战的、想去核心讨论的,想说点什么?
孙富杰:四位老师在银行说银行的事,然后把我们的想法讲出来,按照去年全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总计来看,所有上市公司应该是2万多亿,16家上市银行应该有1万亿,16家上市银行干了一半左右,有这么多的利润应该很高兴,为什么,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是银行大部分靠存贷的差来生存的,而现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给你固定的利率,我们现在赚的是固定的利率,赵总是中石油的银行,我们现在申请开一家银行不太可能,这说明还是要放开,说起来创新为中小银行服务,我觉得这个很难,我有垄断利润,从我自身来讲,我赚钱这么容易,我赚得难一点,求改、求变,这更多的是制度设计层面去调整,比方说去掉它的垄断利,我们机构可以竞争。
比如说我们民营银行,包括外资进来,我们的业务方方面面来讲都是在发展,国民银行我们有一个大概初步的竞争。
主持人:已经引出问题了来讨论,他刚说的是我们全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2万亿利润,整个24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6家银行1万亿,这和我原来掌握的观点一样,所以要打破垄断,要讲两点,一是创新,第二点放开。大家一起来讨论,问的是我们民营银行成立一些小银行进来以后它能改变这个局面吗?它也是给中小企业去贷款,他还是会哪赚钱给哪,这个体制如果没有变的话,因子银行还是会帮他们干,这种局面意味着什么,怎么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陆磊:大概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为什么过去的一两年间银行的利润占整个上市公司的一半,甚至说这是一个持续的现象,如果垄断这个词,有明确的限制制度安排,在过去的十几年、二十年间,假设认定是这样的话,在过去2008年危机之前,我们的银行、上市公司的利润恐怕没有这么多,也就是说这个现象是在最近这几年才出现的,假设我们用垄断准入严格管制的现象在过去更长的时间里实现的,我们做研究要讲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是存在的,我是同意这样那样的准入限制,认为通过政府扶持使得我们的金融业获得一定的利润,但作为另外一个层面可能还有其他不为我们现在准确说明的因素在里面发挥作用,这是我想说的,因果关系层面上的。
第二点想说我们既然用2008年、2009年分税看到一个现象,其实在我今天的PPT当中谈得很清楚,其实中国的银行业的概念是把一个整体相对亏损,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金融体系给他重建起来,以机构的改革为导向的金融改变,应该归纳比例本身宏观也好,微观也好承认它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于是就出现了它刹不住车往前走的时候,亏损盈利给中国制造风险的时候,另外一个弊端产生了,是不是在过去的几年中,种种制度的安排会使人为的给它形成某一定力,所以才会有您刚才说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开,允许更强的竞争因素引入到这里面来,在这个意义上我是非常同意你刚才提出的命题。
第三点如果我们以这个时间结点为分水岭,我们接着做一个研究,利差就是说存款和贷款这两种,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是扩张还是怎样?我们发现由于我们逐渐推进,先贷款后存款,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实际上金融业的融资成本和房贷的回报其实都在往上,因为在逐步的利润化的情况下通过表内和表外的,与此同时房贷的利润获得更高。其实刚才您提到利润这么高,为什么?到底产生什么问题,其实我觉得金融跨界交易,现在这样的情况很可能要考虑风险,其实夏老师在一开始的谈到很清楚,未来担忧会不会出现系统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未来有可能出现坏帐的苗头,在微观层面上出现一定的问题,房地产有可能出现下行并带来一定的风险,此外另外一些行业,像钢铁、煤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个案在某些层面发生,是不是说以这样的风险为代价获得回报,这笔贷款放出去未来几年还本,可能未来几年维持复息的状况,我觉得他跟我们单纯的机器交易的商品或服务业是有一定差别的。
我们去住酒店是一次完成的,金融不是这样的,因此我倒觉得这样的高回报这是一个表象,背后的风险也是有交换的。我们还要看,假设研究出来的融资成本也好,房贷收益也好,都在水涨船高的话,造成高利润的是量在扩大,银行业总资产还有表外,这些资产的扩张,这个量和固定的落差很可能是我们很获得比较高的利润的原因。
因此我们的量还有能力扩张吗?这样的环境和能力承载得起,不断增加的银行业,如果持续不了,未来会不会出现一定的拐点,只是说我们有好多研究资源,我们真的应该从理论层面或者决策层面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点。
主持人:大家一般都在说银行利润多,钱赚得多,原来是不赚钱的,1998到2000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四大银行从基础上破产的了,然后经过改革,不小心ICBC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最赚钱的银行了。
第二点有一个总的因素,马上紧跟第三点现在赚的钱是要负代价的,很多是要还的,整个经济下来了,你第四点整个经济下来是量的问题,逻辑性还是很强的。
赵奎:包括扩大一些范围,还有客户,这才是我们的对象,我和我的团队连续4年做一些银行业的分析工作,银行价值分析等,还有再结合其他的一些工作,观察的现象,现代的金融业业态比较多,然后大家在政策方面,这是我观察近十年的来看,这其中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互动?
通过观察现在有一个问题,要共同进化的问题,谁在共同进化?就是客户。供给方或者是服务商、供应商,这三方都是在共同进化,就是因为他表现的几个特征,时间点上突击性,时间错配和前提相比没那么明显,夸张的讲,这各个行业要做出反应,这种互动和反应同在一个道上可能诱发了很多的现象,也就是说像以前政策也好,再在第三天、第四天出现了,到今天为止现象浓缩了,加快了,反对也来了,共同进化形成了一个高强度的反对机制,导致了我们现在增加了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我们研究和观察问题的兴奋点
包括今天上午的演讲里面也听到了很多老师们讲的问题,有些问题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论证等等,我认为这个现象在未来的长时间内会持续的存在,简单的更微观一点的现象,现在的市场,还是要市场细分。现在的市场细分和早年的市场细分出现一些区别,第一是客户细分,可取由于对某种需求的偏好,导致导致了第一次的细分,客户细分之后,又出现了同一个类型的、偏好的客户,在客户群里和我们以前理解的客户群有了区别,由于交通、通讯、互联网这些及时沟通,导致了在跨时空、跨地域的界面上有了互动,这个本身是在进化,把客户原来静态的需求在很短时间内缩短为需求的创新。
第二个特征这些客户在结群之后,在专业化的需求,同时是多样需求,没有哪一个人同时还需要服装、首饰、美学、旅行等等,这些客户变得挑剔了,他多样化的需求也希望得到每一个领域最好、最专业的、最尖端的服务,他不想综合式、一站式的服务,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就有了挑战,这种挑战也是机遇,在金融业态大家看到一种业态,是单一金融机构的多品种也好,这种现象变得也越来越明显。
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实现呢?客户细分之后,存在两种需求,应该说是肯定的,从方向上讲,更加的肯定,在具体的实践条件来讲,现在看有些新出现的现象跟以前出现了明显的区别,企业化供给方内部的信息化运营手段的采用相比,供给程度强了。
再一个是物流,现在的物流跟以前相比,包括互联网平台等这些东西导致的跨地域,甚至跨境的协作很有可能,也就是从供给这端很有可能,产生了供需之间的对接。接下来以后本身是一个共同进化,供和需之间,原来的需求提出来了,过一段时间还会提出新的需求,可能你在当天供给的时候,叫共同进化,又在不断的创造新的业态,这种连续发生的碎片化的形式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接下来是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规则,规则带来很多的烦恼,如何来约束和指导、引导这些,上午教授讲到了规则是滞后于实践的,现在看也出现了共同进化的可能,实践貌似在前,规则在后,但是我们的规则现在看,出台一个规则管理几年的这种情况越来越弱化了,所以我们感觉观察下来这么一个现象和认识,实践和规则之间也在我们共同进化,这种进化机制可能发生商业运作的某一家金融机构和全社会,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导致我们各方面作出比较快的反映,这是我谈的简要的观点。
主持人:谈得很有意思,我是非常认真的在听,因为你的语言有一些很新的东西,新的业态等,创新与监管之间。其实我个人认为我曾经在2004年时候写过中国金融创新的总体评价,未来多少年,中国可能金融的创新搞来搞去就围绕两件事。
第一围绕打破利率的管制,第二围绕突破分业监管,就是跨行业的。现在业态也好,加上了IT,本身让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资金运作,点对点,资金及时到位,现在汇出,当天就到,这已经大大进步了,把整个的运作改变了很大的效率。
另外互联网以后有很多的业态出来了,比如说余额宝[微博]、支付宝[微博]第三方支付等,总的概括来说方向是对的,为了创新、为了突破监管,否则就不会往前走,结合中国当前稳定金融,我们在这方面我认为是滞后的。
比如说第三方支付,关掉了一批第三方支付,抓了一批人,为什么不早点改革。认知问题是水平的问题,很多的民营企业想做其他不该做的事,我说很简单,只要你真正的做支付是不能动资金的,通过第三方托管,这样的是不能干很多事的,这样的话,肯定是规模效应,用不到中国的80多家机构,慢慢就淘汰了。
余额宝就是利用了打破经营,利用了利于市场化的杠杆力量,把老百姓的银行存款3%的利率变成7%,把钱拿去到市场去投,这样利率自然很高,说是创新也是创新,大家都明白,资金大量的到同一市场,我说下跌到5%,但是现在下跌到4点几了。
P2P也是另外一个方式,到底是收存款还是放贷款,是央行[微博]要不要牌照,很早都在观察,央行在观察,在加上银行之间的矛盾,新的业态管都不知道,刚才讲得很有意思,整个的金融改革之间我们在突破分业经营,大踏步的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间由于整个的体制其他的方方面面还没包围,上午讨论了利率高的现象,所有的利率下来了,你还搞的,为什么?都被搞到贷款的人拿走了,他搞贷款了。
帮助企业怎么赚钱?赚金融的钱,赚银行的钱,我有钱你帮我资产管理,买债券、股票、资产管理业务等,搞来搞去是赚的利差钱。生产商品、流动商品卖出去赚的不是这样的。在这个背景下,就是成立一家民营银行,他也是以赚钱为目标,如果不赚钱不叫民营银行,叫政治银行。他为什么干不赚钱的?他如果干这个事还是这个漩涡中间,这不仅仅是银行的问题,是整个体制到位的问题。
存量调整地方融资平台借钱,借企业的钱,还银行贷款利息,不过他永远占有自己,这个是银行贷款,应该给民营企业被他拿来还利息。我觉得及个别的,不是房地产产业的问题,是整个宏观经济的问题。
郑海阳:因为我主要是做实务,刚才银行的赵总说的观点实际上我也是很有体会,一方面从客户来讲,他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所以现在可以看出来一些大的银行或者说央企,他们现在都在整合金融的资源,银行体系也会控股一些公司,往综合经营的方向去走,这类的客户往往俗话说是金融机构都均属的情况,所以他能够在金融机构合作当中不断的提出一些个新的需求。
当然我们在作业当中同时也感受到了有一些客户,主要是中小微的客户,本身对自己的技术方面的需求他说不清楚,有需求但是不知道到底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前段时间我们也是到一个园区做过一个调研,然后也找了了一些企业发放了问卷,就是和刚才说的那些大客户就是显得很不专业,就是提出需求和我们所要了解的根本匹配不上,所以就是说一直在说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实际上我觉得有一部分市场或者是客户的需求,也没有真正的被挖掘出来。
当然可能从宏观上来讲,银行也是一个企业,它在市场上肯定是要出力的,这方面可能中小客户也不是说他关注的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说在现在竞争中,同业加剧的情况下,好的研究这方面的客户,他们的特点、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实际上可以去做一些这种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就是是为了弥合现在金融机构的一些需求,和中小之间的差距,这方面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曾经也开发过一种产品,它实际上是把一些中小客户进行打包,然后注入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去,然后对这个更大的平台进行金融合作,这个平台不单纯传统意义理解为这块的人或者是承债方,同时是我们这里融资的一个管理受托管理,他同时还要负责运用到下面打包的企业,作为金融机构来讲,这当中可能会涉及一些条件,一些率选的标准。通过这种环节的设计,可能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银行机构直接去面对中小企业双方的差距。
所以我觉得,实体经济是分行业的,金融机构也是分层次的,因为它有不同背景、性质、不同业务品种的金融机构,应该下一步就是说从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可能更多的从这种怎么去对接,怎么去深入的研究开发一些途径,在这方面再多下一些工夫。
另外关于混业经营,我们公司本身就是混业经营的架构,我们觉得在业务当中,确实一方面可能更多和行业进行合作,银行也好、信托也好,跟它们去合作,同时可能也面临了其他经营机构的竞争,虽然他们不是一个综合经营的主题,但是可能通过现在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实际上他从现实角度讲他做的业务也是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业务。
当然我也想请教夏院长包括陆教授,是不是我们国家从金融机构将来改革的方向或者发展的要求来看,必须都要走综合经营多元化的这一种模式,还是说要有所区别?有的机构我就要把它做专做强,如果你要走综合金融服务的话,很难保证每一个业务平台都能做得非常好,这也是我的一点思考
主持人:我完全是同意你的观点,就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综合经营,实际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是为了消化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完了以后该解散的解散,该回去的回去,结果回不去了,处理不良资产,拿的这点钱赚钱这点收入养不活这些人了,我也不知道背景,方方面面一拍即合,往火的做,银行、证券、基金啥都干。
陆磊:夏老师您说得非常好,因为您对历史非常熟悉。存款保险制度9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了,我其实是想另外一个问题,未来综合经营是不是一个单一的依赖模式,这个事情一定是多元化的,一定是长成这个样,我们想问的是主流是什么样?就是说即便在一个综合经营的高度发达的城市,但是在德国并不是所有经营机构都这样,挺好回答的,它一定是多元化,这个问题是不是在中国的主流经营机构当中,这个是不可逆转的,实际上还是因为风险,很可能在综合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监管者、委托人对中小机构的委托人,最后产出的可能是龙种,也可能是跳蚤,为了避免他出事,毫无疑问是一种比较好的游戏规则。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来思考,假设这种透明度的问题是通过技术可以解决的。
第二到底谁是拥有主权方,比如说我们是资金的委托人,才搞出这样的一套制度规则,就是说风险有可能变化,金融风险正在从金融机构转移到用户人身上,假如我是金融机构,想识别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可能同时跟不同的金融机构打交道,我无法识别它的总资产,目前的经营状况,和它的总体的负债状况。所以我为什么说要当大数据时代来临,往往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识别一个个体,你是否有交通违章,是否有跟邻里打官司,当我们每个人的信息在一个大平台上共享的时候,你总体的模式是分业的还是综合化的。
早在很多年以前我们就发现以客户为中心是金融业发展的状态,是否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了,所以这是另外一面的问题了。我觉得随着技术、制度、透明度,就有无线可能,我不是说他一定这样,但是我们要为它留一种可能性,仅此而已。
孙小林:刚才说得都非常好,我一直在想有几个问题,银行盈利比较高。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是说他实际的金融的风险,比如说他的利息是2%,那么它一笔贷款下去,可能五年的贷款,然后他可能有20笔贷款,一笔要还的话,可能要做20笔才能把这笔贷款本金全弥补。
所以从这点来讲,银行为什么有强大的动力去做创新,银行和我们今天上午讲了很多,可能有一系列的其他的问题,我还想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以前我们讲的我记得领导人有过一句话,说改革就是按照农民的意思去做,如果农民的要求不合理,那就修改法律让他合理,他的结论也是这样,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上午一直在想,就是说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情况,首先就是规避还是创新,所以规避管制是从政府来做的创新,一定是从市场主体来做,那么市场主体为什么来做。
如果仅仅是认为他的利润太薄,他为了增加他的能力,这种创新最后不管是不是太高了市场的利率水平,但是这是厉害的,这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我觉得要警惕的是什么,美国这种次贷危机,你比如讲了我一直在说,美国次贷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金融之间炒来炒去,炒信用违约。
我有一辆车,我给车买保险,别人没有,这是金融机构他做的事情,这个事情金融和实体经济尽管是基本原则,它是一个服务业,你金融发展赚钱的所有的目的是为了实体经济,所以夏老师一直在讲。如果说它做的这个事,比如哪怕说余额宝还是什么也好,但是市场利率就是这么高,那它只是说明它的一种合理性,我们要防止仅仅是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然后做的无意义的行为,因为这个东西也很可怕,当时我记得也有一个比喻,次贷危机怎么爆发,大家都知道你的次贷,你的CDS是有问题的,但是一家机构买了,然后他的盈利自然就上升了,市场份额就上升了,给别的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在眼下,他就有优势了,所以我觉得这些事情是我在考虑监管、创新要特别注意区分的原则。
主持人:孙教授讲就是金融创新中间要防止包括国民规则,把金融持续,我们再听听华侨银行孙富杰的想法。
孙富杰:我从四个方面去想,分析看二位怎么样的情况,希望有一些创意,我个人感觉像孙老师讲的银行的创新,套用一个最近出现的事件,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青岛那边出现了很大的大中产品的骗贷,说是骗贷款,大概涉及到100多亿人民币,天津好像也出现了。基于这些,实际上某种角度来讲,银行都参与进去了,大宗产品在海外、国外的银行对中国的大宗产品公司都是这种态度,每家银行都在看。像我们审计署查出来的,中国的黄金虚假公司,500多亿人民币,就是这些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这样,最初的银行创新是逃避监管的创新,但是也得创新,最终可能产生很大的风险,没有实际交易的东西,大家在空的基础上去做的创新,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创新是有实际经济支持的,如果非在这种基础之上,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去买保单,那可能出现很大的问题,那是无法估量的风险,要不然不会涉及一个公司涉及100多亿,这是我的想法。
孙小林: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工作中的经验和想法,刚才各位老师讲到每一句话都能市讲到我心里,创新是听起来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东西,我做的行业里,但因为我们这种企业,您说那货币印刷厂怎么就受人民银行[微博]管理,我们的产品按矿山企业管理,这存在问题,我这么说他印的人民币,我们出的金条,他们两个应该是对等的,像北京印钞厂产生的就是人民币,我拉出的是金条。
还有市场认知的问题,人民币也是一样的,我相信金条和人民币摆在一起,都会有人会拿走。但很少有金融公司了解到我们企业的需求,需求点在哪里,围绕企业的需求来进行创新,我们曾经跟很多的券商、银行等很大打交道的时候,说没问题,孙总,过两天用这个文件,那个东西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你还是不了解我们的基础上,不了解拿这个钱做什么,突然告诉我们这边钱拿去干什么,没办法,我需要扩大环保服务的时候,有一些刚性的时候,所以说我们现在最害怕的金融产品假借扶持实体经济,利用金融创新手段,掏空实体经济,最后将整个成本让社会承担。
我说得也不一定对。我前一段时间感触比较深的是浙江,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企业家是生活所迫的一点一点走上这个道路的时候,是银行交会的,企业家有社会责任的时候,当我们面临去处理一项产品的时候,用资金带来的收益不匹配的时候,也认为是可能的,当今市场不断不断的去做。
类似这种的案例经常发生,这个东西其实对我是彼此间出现的信任,天天跟他生活在一起,你们俩之间有一个东西,所以还是又回到上午讲的,金融走到最后是无限的贴近,从产业资本来讲非常需要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如果没有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来拉动是很难的。我大概说这些。
主持人:投行业的教授来说说。
刘煜辉[微博]:刚才最后一个问题讲银行混合经营,陆老师刚才也从监管的角度讲了,我觉得非常对,我是从银行的角度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最近几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一般性的,所有的银行主业中间是排在第一位的,一般性的存款短缺,在我看他背后实际上对应的是宏观条件,商务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会发生变化,甚至很有可能用投资和储蓄关系去核算的话,他直接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层面是一般的短缺,你的外汇状况的波动性很强。
这个对银行来讲,他未来的资产业务就越来越倚重于同业,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银行来讲,银行它怎么选择,它只有两种选择,或者讲商业银行走向投行化和经营性化。如果简化的话我的感觉可能是一个宏观问题。兴业银行在同业之间经营市场是标杆银行,所以兴业银行的老总,我觉得他讲的这句话还是比较到位的,他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大的窗户,商业银行未来平台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平常的银行越来越找到理财和证券化相结合新的商业模式,所以银行未来我觉得不要出现一个大的风化,强的很强,比方说像兴业这种,南京银行这种它肯定会脱颖而出,这也是一个裂变的时代,这是我对刚才各位老总讲的营运模式的探讨。
第二个刚才孙老师也提到了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其实还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怎么样保持一个高水平的,财务的第一个是细差,第二个周转,第三个是杠杆。
所以商业银行选择它的经营模式或者是商业模式赚钱的方式,它会想办法,当然人间正道商业银行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风险管理能力,解决融资者和资金提供者和融资者的信息平台,这是金融的本质,就是风险识别的能力,是不是有这个能力。
恰恰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可能也是体制,在这个能力方面是非常短缺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关键利差的情况下,习惯的把规模提上去,所以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机遇和体制去解释信息不对称的一些因素,所以他是靠单保和抵押在进行信用投放,在很大程度上最近的信贷是升值的基本条件下面在扩张,它去识别,拓开了担保以后,银行识别信用风险的能力是非常弱的。
其实看清楚这个软肋的,不是圈内的,是一个圈外的组织,其实你看马云[微博]前几年叫唤我要银行怎么样怎么样,越到后面他声音越来越小了,因为他看清楚了中国的信用供给链软肋,没有数据关联,从非结构数据中间没有找到,把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挖掘出来,恰恰是抓住了这个软肋,要替代的不是银行本身,是我们传统的信用供给链条的担保环节,如果吃掉信用担保的环节,我就2、3个点就吃掉了,不需要做银行那些麻烦事儿,比如存贷费之类的,而且也做不好,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个信差能力的问题,我们商业银行的软肋是外部组织发现的。
怎么样贷款资金存款怎么能周转得更多,美国70年代、80年代后,中国受很多法制和体制方面的障碍,我记得2005年的时候,我们的金融所做排行的资产信用化,我们银行贷款卖出去太便宜了,不是一个资产周期衡量收益匹配对称的问题,好像很短,前面几年赚钱了,就可以了。
所以使得我们未来中国要做资产证券化的的时候,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因为基础资产原来定价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间,再通过原始的组织七搞八搞,那个产品就卖不出去了,所以这个过程还是第一个因素有关系,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系,第一个渠道不行,第二个渠道又不行的话,银行官员也是政府的官员,他也要完成GDP指标,他还要走第三条路。
回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间看它的资产风险,85%的利润是什么?资产到哪去了的?一块是通过表外,还有一块是把这个信贷变化了一下性质,原来明明做的是信贷100%的业务,通过一系列的复杂的设计,第三方面协议,资金往来的业务,变成了他的同业资产,或者是应收款项投资项目,资本金,包括风险权重统统得到了众多的好处,这就是我们讲的影子银行,中国真正符合西方的标准的影子银行是非常少的,中国是银行的影子业务,也就是你做的这个业务它实际上有信贷,其实影子银行和影子业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你存款拍不下去,前面两条路是逼着银行走向第三条路。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金融创新,当然在中国的体制下面,影子就是监管的行为,它的原始通路还是来自于三业机构的最基本的精神。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银行赚那么多钱,我的感觉是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个收入的问题,这个蛋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慢了,我们2007年之前增长的速度每年符合增长率是20%几,现在萎缩到只有7%、8%。
第二次是分配的问题,在分配过程中间银行和政府他是强势的,整个蛋糕的增长速度显著的放慢掉了一半,他的收入在分配中间能够保持很强的强势,你可以看到比例为什么会上升,应该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
第三个方面刚才夏老师也讲到了,是一个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觉得银行做的时候跨期的时候,完整的生命周期中间去衡量收益,他到底收了多少钱?我觉得资本市场如果你做市值管理的话,资本市场是非常有效的,虽然银行我们每年赚一万个亿,全部企业的一半,但是是企业净资产的0.7%,中间隐含的概念是什么?
大概现在的隐含的是中国银行部门的隐形坏帐是10%,7.5%的坏帐率,还有2.5%的拨贷率,加一起是10%。下次讲的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就讲这么多。
主持人:内容很丰富,看起来是搞理论研究的,其实对银行很熟悉。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