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发展中国论坛2014年年会”于3月29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发展中国论坛顾问周文彰在演讲时呼吁政府资源配置要公开公平。
周文彰建议称,第一:政府资源配置要一定遵从民主程序,避免几个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避免暗箱操作。而公开是保证民主的重要形式,凡是政府资源,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应当公开配置数量、配置条件、配置程序和配置结果,公开政府资源最后使用效益。
第二,政府资源配置要讲究平等。凡是合乎条件的,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均等机会。凡是连年接续不断的政府资源,例如扶贫资金、对于符合资格和条件者,要按照一定规则,排队排序,照顾覆盖面。
第三,政府资源配置最终要公平。杜绝“跑部钱进”,杜绝“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最后,他还建议所有新出台的政策制度,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心价值观审核程序,防止任何新的不符合核心价值标准的政策制度出台。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文彰:尊敬的陈主席、尊敬的老部长何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会事先让我讲讲“两会”精神和热点问题,我感到报道非常充分,我讲的肯定是挂一漏万,所以我选了一个题目,讲讲在“两会”期间我所接触的几个问题。所谓接触,包括提案、大会发言,也包括媒体采访,还包括我比较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俄罗斯的时候,进一步阐明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描绘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两会”精神,这个问题也是热点之一。治理是从管理、统治演变而来。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快,原有的公共管理理论不能解释一些问题,也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治理就出现了。开始出现地方治理,后来出现公司治理,到了90年代又整合出一个更大的概念公共治理。在我们国家用的比较早的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治理与管理有什么区别呢?有学者说,管理主体一元的,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治理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包括党、人大、政府、政协等等多元主题要参与管理,而管理仅仅是靠一种力量。第二,管理是垂直的,治理是扁平化的。第三,管理常常是单向度的,治理是体系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肯定是制度化、系统化的改革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形成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治理等全面的治理体系。第四,管理是履行正常的管理职能,而治理是治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这些解释我认为不一定是治理和管理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区别,不是概念本身带来的,而的确是人们在探索管理过程中得到一种新的认识。所以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再到国家治理,反映了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演变,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有人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24次出现治理这个概念。
这个改革目标是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个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里要做的工作很多:
首先是划界,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目标是理顺这三者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开放性治理结构:政府管好该管的,放开不该管的。就这一句话够我们今后要摸索很长时间,到底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
第二是要协调,因为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不是从白纸上新设计的,而是有了一套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所以按照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要协调,首先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第二是协调党政部门之间、政府部门的关系,协调的部门就是要解决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甚至争权夺利,还有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等问题。
第三是治理手段,要从单纯行政的走向多元的手段,比如说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民间的。我参观过很多地方,现在社区中心承担了很多基层的管理职能,有问题在社区办事处就解决了,避免了很多的上访,避免了很多矛盾,这就是民间的。
现代化的含义,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这三个是最重要的。制度化、规范化是从另外角度讲了两个问题,都是规范化,程序化也是规范化,所以前面几个是最重要的。政府最关键的是怎么管,能不能管到位,管的正确不正确,管的合理不合理,这是科学化要解决的问题。民主化是保证科学化的,民主化的含义一个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目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它是保证科学化的手段,要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必须法治化。
现在顶层设计这个概念出来之后,造成不少的部门和单位在等待顶层设计,许多管理越是靠近基层越重要,而所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能力的现代化不光要顶层设计,而在于靠近基层管理提升每个机构都要带着问题导向意识主动自觉的进行改革,我担心的就是积极性,一头高一头低。
二、核心价值观与政府工作。
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今年以来中办明确了它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讲了三个层次。通常的解释,第一个层次是国家的,第二个层次是社会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个人的,实际上这是相对的。社会也要友善,个人也要文明,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绝对化的理解。我在“两会”上最关注的是政府工作如何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其他政策一样、观念一样,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实践。我以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核心价值观,第三是把他们落实到位而形成的核心价值风尚,也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核心价值观落地变成人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价值风尚,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
怎么融入呢?首先,要制定一些导向性的政策制度,让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比如见义勇为,一定要保证他们伤有所治、残有所保、老有所养、家有所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会有见义勇为,还要严厉的打击栽赃害人的人。另外对于违背社会功德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有一定的制度。
第二,政府在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当中也要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比如一个地方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必须考虑人的全面需要,不能再为GDP,不能仅仅是经济各方面,还有文化、社会,社会当中的就业、社保、环境等等,要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平,重大的经济政策、体制改革必须遵从民主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国企高管薪金考虑到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做到合法经营、诚信守约。
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一些所谓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情的政策就在于核心价值观当时没有体现。比如说政府手中有很多资源,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技术改造资金,比如技改资金,这些资源从来都是符合资格的很多,这样给谁都可以,给谁都不错,这就催生了“跑部钱进”“会哭的的孩子有奶喝”等现象,不公平不公正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我建议第一:政府资源配置要一定遵从民主程序,避免几个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避免暗箱操作。而公开是保证民主的重要形式,凡是政府资源,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应当公开配置数量、配置条件、配置程序和配置结果,公开政府资源最后使用效益。
第二,政府资源配置要讲究平等。凡是合乎条件的,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均等机会。凡是连年接续不断的政府资源,例如扶贫资金、对于符合资格和条件者,要按照一定规则,排队排序,照顾覆盖面。
第三,政府资源配置最终要公平。杜绝“跑部钱进”,杜绝“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我还建议:所有新出台的政策制度,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心价值观审核程序,防止任何新的不符合核心价值标准的政策制度出台。
核心价值观提出来了,一切政府部门要多长一个心眼,要多戴一副眼睛,那就是核心价值观,看看我们的政策制度符合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家不要忽视这句话,如果核心价值观融入政府的工作,我们将会有很多新的变化,政府管理将会有很多新的结果。
特别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行政文化。行政文化在我国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但是可惜的是一直停留在学界,没有进入政界。我问过很多人,不知道行政文化是什么概念,实际上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灵魂,它包含着行政理想、行政价值、行政精神、行政道德、行政作风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行政文化,这个概念值得重视。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行政文化的建设,我们的行政管理、行政态度等等会有一个新的面貌。
三、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老百姓这么在乎公平正义,也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一个不公平、不正义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乃至暴力冲突。社会应该是最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但是现在中央指出了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分配不公、司法不公。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一定要来维护,谁来维护呢?第一是行政公正,第二是仲裁维护,第三是舆论公正,第四是司法公正。行政公正、司法公正都是公务员队伍要做的事情,这两条是最重要的。公正对我们来说首先是原则,我们办事的原则不是老乡不老乡,不是亲属来往不多不对,不是利益,唯一的标准是公正。第二是目标,行政司法的存在就是让不公正回归公正,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第三是价值,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能够提供公正,一个不能提供公正判决的法院等于没有法院,有的政治家说的更直观,如果一个法院不能提供公正,比没有法院还坏一百倍。最后的公正是我们行政司法的使命,是我们的天职。
所以李克强总理在报告当中提出:我们要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的共识的环节改起,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两会”上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多次讲到公平正义,比如讲到外资的时候,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在保障房方面要保证公平分配。
总书记说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反映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系。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进行了改革,一个最重要的改革就是跟地方相对分开,省以下检察院、法院垂直管理,然后一个法院跟一个地方可能不对应,怎么不对应现在还不得而知,我猜想一个中级法院可能管几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大城市可能有两个中级法院,为的就是让地方领导打招呼不管用,因为人财物不在你管。但是现在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审二审法院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恐怕会变成一个东西,还没有审判之前就已经商量好了,这是需要提防的事情。
再有赋予法官独立办案,对这个案子一旦判决你终身负责,责任加大了,权利也加大了,对公正裁判是绝对有好处的。但是我们自身准备好了吗?比如是与非,比如我们能不能真的拜托人情利益等等的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总书记讲:通过司法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说的不得了,每个案件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社会公平正义。
周强同志在讲话里说到:没有公正司法,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他讲到这句话我们听到感到非常宽慰。他提出一个措施:用司法公开倒闭司法公正,因为只要公开,见不得人的事情就拿不出来了。他提出: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极大伤害,要坚持依法纠正错案,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
对于弱势群体,要特别重视公平公正,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又无能为力的时候,要及时为他们伸张正义,讨回公道。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计,政府要兜底。最近我听国外一些人回来说到对老人怎么养老的很受感动,我们社会主义应该比他们做的更好。
四、民生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人权,保护人权,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歧视。第二个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人就是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发展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某个理念,更不是为了神和上帝,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第三,民生为本,因为我们的发展最终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两会”上民生最关注的问题一个是教育,第二是看病,第三是养老。我收集了几张图,有病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中央讲部分家庭生活困难,还不是少数家庭,是部分家庭生活困难。
过去民生长期安排不到位原因很多,比如跟发展有关,跟财政能力有关。第二,有一个观点很奇怪,怕把老百姓的胃口调大了。第三,现在高福利国家出现这么多问题,我们不能再走他们的路子。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民生安排不到位的理由。比如说财政,富有富安排,穷有穷打算,关键是财政支出的方向是不是做到以民生为本。
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当中多次提到民生,而且民生的地位很高,我引用三段: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李克强总理在整个报告当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升到公平正义的高度。
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般性指出要压缩5%,各个地方也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讲到民生,总理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所以各级政府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基本医疗实现了总覆盖,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贴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村卫生事。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报销试点。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死。
所以今年整个政府工作报告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还要在大病医疗保险方面,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方面,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的问题上,老百姓饮水安全都纳入政府工作的范畴。讲到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我们盼着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今明努力使我们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这个难度更大。
民生就是吃什么、喝什么,一个是食品,一个是药,总理提出要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我的发言就到这,谢谢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