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包容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分会场

2014年03月22日 15:28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图为包容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分会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骆霄摄) 图为包容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分会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骆霄摄)

  新浪财经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24日在钓鱼台举行。图为“包容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分会场。

  以下为发言实录:

  罗康瑞: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已经迟于日程了,我们这一环节马上开始。谢谢,台上的都是非常著名的专家,我们讨论的话题很重要,涉及到中国的城镇化,第一位发言的是杨伟民先生,他是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副主任。另外的几位发言嘉宾包括胡存智先生,他是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美国联合技术建筑及工业系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杰儒先生。最后一位发言嘉宾是伟廉仕先生,他是美国UL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接下来首先请每一位发言嘉宾用6分钟的时间来做一个发言,之后我会来主持自由讨论和问答的环节。说到城镇化,我一向能够想到很多东西值得探讨。在中国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已经在去年达到了53%的比例,之前只有18%。根据我们的计划,我们到2020年会达到60%。然后城镇人口的比例会达到45%,但是相对来说发达经济体的比例会超过80%,所以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怎么走值得我们探讨。我们看到现有的大城市已经够大了,北京上海重庆都是庞然大物,还能够进一步扩张了,但如果我们去那些小城市看一下,怎么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持他们的生计。而且城镇化也给环境、医疗、能源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公交系统也不堪重负。中国各个城市都出现了堵车的问题。再来看一下中国消费的水平,中国的能源消费是其他经济体的3到5倍,所以新的城镇化应该怎么走一定要想清楚。经济也在发生急剧的转变,我们也制定了城镇化的新的总体规划。我们能不能够快速地实现转变,实现预期的目标,一说到城镇化我就能想到很多这样的话题,所以我期待着能够挺起大家的真知灼见,首先我请杨主任做一个介绍。

  杨伟民:

  我发言的题目叫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还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这几句话是前不久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来的总方针。大家知道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去年12月召开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明确了下一步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的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下面我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谈一点看法。第一要说一下为什么中央要在这个时候召开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其实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推进城镇化这件事也不是去年或者在前年十八大以后刚刚提出来,其实在2000年中央制定十一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来了。但是在此之前,中央对推进城镇化工作还是应该说缺乏宏观层面的指导。一些政策的方向不是很明确,所以最近这十年来我觉得的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既不是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因为土地主要在政府手里,特别是地方政府手里面。也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化,国企计划经济时代叫农转非,现在人口已经自由流动了,但是又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所以很多农民工大概有1.6亿到2亿人,一只脚进了城另一只脚还进不了城,积累了很多的矛盾和问题。这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矛盾和问题,所以亟待中央对城镇化有特别明确的指导。

  另外大家知道,过去中央一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当然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对中国固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在现在城镇人口已经占到了50%以上,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到了城市,所以中央也有必要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另外,十八大以后各方面对推进城镇化的热情特别高涨,但认识很不一致、做法很不相同,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而且存在着一哄而上大跃进的倾向,所以亟待中央来纠偏。否则,看起来可能轰轰烈烈一时提高眼前的增长速度,但是负面的效果却很大,中长期会带来很多的危害。所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召开首次城镇化的工作会议。第二,如何认识当前推进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宏观环境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2000年的时候已经大不一样了。大体上,增长速度换挡了,潜在增长率已经从过去的10%左右,降到了10恩%到8%的台阶,所以在经济减速的时候,如果仍然一味地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就会使城镇化脱离经济发展。二是生产能力过剩了,在多数行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如果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动工业的数量扩张来  带动城镇化,不仅会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城镇化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三是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2年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了500多万。这不仅意味着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且过去那种只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不允许进城定居的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也必然会减速。第四是农民工的诉求不一样了,现在农民工主要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大概占60%以上。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老一代的农民工是不一样的,他们要求深度地融入城镇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必须转变,改变原来不允许农民融入城镇生活的板城镇化的模式。五是资源能力承载减弱了,现在缺水的城市、被雾霾笼罩的城市越来越多,许多城市的开发强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已经到了极限。如果继续在严重超载的地区扩大产业规模,扩张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继续遍地开花地推进城镇化资源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城镇化的速度可能会提高,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会降低。

  所以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城镇化如果方向对头、目标正确、引导的好,城镇化会成为我们经济发展持续的动力。但是如果引导不好仍然走过去的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城镇化道路,存在的问题不仅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化解,则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影响我们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推进房地产的指导目标和原则。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以推进城镇化要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要有历史的耐心,不要把统计化率作为硬任务,不能靠行政命令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大跃进、大干快上、一哄而起,盲目建设新城。

  第二,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城镇化的速度。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是围绕着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而确定的,比如说在人口方面强调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水平,在土地方面要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等等。

  第三,推进城镇化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不光是农民工的进程问题,也包括现有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要提高,这也是城镇化一个重要的目标。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当然这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能搞强迫的办法。优化布局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的宏观布局,把城镇化作为主题形态,作为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化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按照确定的蓝图进行。生态文明就是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求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到大自然中,传承文化就是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城市。

  第四,推进城镇化的方式,最主要是要把握好两个分工,一个是市场和政府的分工,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第二是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体制框架,确定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布局,地方按照这样的大政方针来扩大工作。

  罗康瑞:杨主任提到了很多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城市化也可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要采取渐进的方式,要以人为本,发展低碳的城镇化,同时我们也要分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职责。我想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空间,有请下一位发言人。

  赵国华:大家下午好!大家刚才看到了我堵车了所以来晚了,不过还好不要误过主要的部分,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么一个重要的话题。

  城镇化是中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李总理也在反复地强调,我们看到这些数字令人震惊,城市占领土的2%,而人口占50%,能耗占80%。所以到可持续的城镇化,就是要包容让大家一起都能够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经常我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忽视这几点,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挑战来说是更加地严峻,因为在未来40年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未来40年城镇化的人口就等于历史上已经城镇化的人口的总和了。这也是我们公司关注的热点,当一个居民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的时候,他的能源消耗至少会翻三倍,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所以带来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城市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我们也要结合中国本地的国情来看,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他的速度是欧洲50年前的两倍,所以这方面大家没有既有的经验可以传授给中国,中国的国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有自己的特性的。如果不去节约资源的话,我们未来会面临很多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我自己是搞技术出身的,我们的公司就是一个科技公司,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站在技术的角度看看一下怎么帮助城镇化的进展。

  我想提的是智能城市。我们一直在说智能城市来提升城市的智能程度和效率。但技术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抓手,刚才杨主任说过了我们要以人为本,技术我们只要把它引进就好了。首先我们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地引用技术,把技术用好。所以我们说,技术也是要以人为本的,技术就是推动力,同时我们也需要以商业为伙伴,以前技术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但现在我们把它集成到一个城市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的系统。我们会把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提升城市生活的吸引力,现在一个城市要发展,必须要体现自己的魅力,因此要建立智慧城市,而且在一个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方,我们需要调和矛盾,把他们统一到一个系统里来,技术在这方面也是在不断地成熟,使得城市更加环保和有效,让城市联结在一起,更加地智能,不仅把机器联系在一起,而且把市民联结在一起,我们让大家的出行也有智能性,技术也可以使利益相关方可以分享数据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所以技术是动力可以从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是节约资源,第二是把大家联系起来,第三是让大家更好地相互分享。

  还有我们要进行集成,我们可以展望未来100年的技术,实际上现有的技术已经能够达到我们的需求,在这可以跟大家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技术可以使你的居民住宅更加智能化,让楼宇更加智能化,使得交通更加有效率,也使得电力系统、能源系统更加智能,使得系统集成更加简单。我们已经在全世界200多个城市运用了这些技术,我回头还会举一些例子,不仅仅是关于软件而且是关于将基础设施、将楼宇和交通与软件相结合,使他们能实时进行通讯。我们需要将城市看成一个整体,城市的需求有各方面的,比如说你想要在这片楼宇进行改造,还有要改造现有的交通,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视角,我们需要和很多的制造者来共同开展工作并且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我们看到这些系统是互相作用的,比如说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污染的话,他就会影响到各个系统,你需要来修改你的交通,需要修改其他的系统,需要来确保一方面要有灵活性,另外一方面子系统也可以互动。最后,我们还学习到城市的市长他们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也是非常实际的,所以这些系统我们需要真正地带来益处,希望这些技术能真正地带来经济的回报。

  今天由于互联网和很多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节省30%的能源,可以节省20%的水资源,还可以节省其他的资源,这就意味着我们通过这些技术在过去的5年已经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请大家不要忘了25%的能源的消耗是在城市,大多数城市的能源消耗是在楼宇。所以请大家不要忘了今天有大量的楼宇是低效率的,我们可以提高他们的效率。在污水处理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技术加以改进,可以保证消费者不仅仅更加便宜地来消费能源,而且还要保证要减少污染。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汽车还有电动汽车和其他的技术。

  我最后的结论非常简单,我们可以做得事情很多,在城市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现在面临着很多的基于未来的40年机遇无限。我们的城市现在有了很多的城市病,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可以利用技术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城市,使城市更绿色和更有效率,造福于市民,我们要确保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以人为本。谢谢!

  罗康瑞:你还是超过了一分钟,但是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智能城市,我们已经听了很多关于智能城市的讨论,但是却没有看到一个真实世界的智能城市。我的问题是如果要在中国建成一个智能城市应该怎么做呢?下一个发言人是胡部长。

  胡存智:我们杨主任介绍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背景,阐述了目标和要求,我也深受启发。接下来我就土地管理制度和包容而可持续的城镇化谈一点想法。

  应该说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和审慎的过程,也恰恰是经历这个过程,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城镇化的深入讨论,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标志着各方对城镇化已经达成了诸多的共识,对城镇化的认识更为客观、理性,新型城镇化其精髓和论坛的主题包容、可持续是非常契合的。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国土资源部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配合,专门成立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管理小组展开了系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土地制度的主线,希望发挥制度改革的红利,通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面有效的实施。另一条是资源承载的主线,希望从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承载和支撑能力入手,谋求城镇化模式的改进、空间格局和形态的优化,这两条主线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包容、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两条主线的研究过程中动作对历史的评估和评价,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土地制度在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从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普遍经验来看,以统筹土地利用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目标的土地活动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制度安排和重要保证。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以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收和有偿使用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体系,其中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的管控制度,为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和维护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以土地征收作为主要方式的建设用地取得的制度,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保障,以有偿使用为基础的土地要素市场配置制度,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以优化结构提升效益为目标的土地综合整治,催生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的探索,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包容、可持续、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新的要求下,现有的土地制度与当前阶段的有关城镇化的相关的适应性还显得不够,在这里我想简单点一点题:第一,城镇化建设与优质耕地分布在空间上高度重合。这种发展格局导致优质耕地的减少,我国的农业保障的基础受到影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面临挑战。经过我们分析发现,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建设用耕地中近1/2是水田和菜地。同时期补充的耕地中水田和菜地不到1/5,也就是说补充的耕地没有占用的更低好。现实中一些地方还是占多补少,占优布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表面上是平衡了但占地的质量下降了。空间来说,我国的东部、南部这些省区既是水田的优质耕地的分布区,又是全国人口经济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城镇化建设要导致水田呈现东部南部地区减少、东北地区略增、全国总体减少的这么一种格局。耕地保护的压力是在增大,第二,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粗放浪费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利用上不集约,发展就不可持续。我有一个数字,从2000年到2010年,全国的城镇工矿面积增长了58%,但是承载的人口从每平方公里的7700人下降到7000人,大概下降了10%。同期,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农村的建设用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2万平方公里。目前的情况看,城镇工矿用地中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有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的11%左右。第三,过度依赖新增建设用地的出让收入,过度依赖土地的抵押融资。这种方式,在土地利用上、在城市发展中也是不可持续的。第四,由于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强度过大,造成了环境资源承载力下降,不相匹配,造成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病的发生。第五,目前还存在着农村土地制度和城乡要素有序流动要求不相适应,城乡在用地上发展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距离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还有一定的改进的空间。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保证和保障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遵循包容、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在重点领域,具体地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完善土地用途管制的制度,要严守底线调整结构,管好土地、保护耕地,不仅在保护有效的生产空间,还要保护生态空间,要保护好各类各业的用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第二,要集聚开发,集中进行开发,要用好土地、提高土地的制约节约利用的水平和能力,要深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减少划拨用地,稳定土地土壤收益通过这个来扭转目前土地利用不集约、开发不集中、摊大饼式的发展趋势。第三,规范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立足于优化结构,促进存量空间的释放,提高土地的效力提升土地资产的价值,逐步建立有利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制度政策选择以集约节约推动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转型发展。第四,要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守住底线、试点现行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在推进土地公有制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有序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市场,有序市民化的制度,努力化解城镇中的人地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城镇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们主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基本路径:

  一是完善和定型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制度,坚持现有制度的框架体系,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成熟。

  二是总结提升各地成功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地完善制度。

  三是探索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这三个方面切实地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对土地利用的管控作用,以协调资源保护、空间保障、收入分配和人地和谐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包容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发展。

  罗康瑞:刚才胡部长给了我们非常宏观的介绍,我们也希望回头能有时间让胡部长给我们进一步来讲一下如何将农村的建设用地的政策说一下。

  戴杰儒:大家下午好!我首先做一个预测,在我们这场会开完十年以后中国将来可持续化城镇规划方面的全球领导人。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第一,当中国到2020年实现它的目标,30%的绿色楼宇的时候,中国的绿色楼宇就是世界上最多的。第二,中国这么大规模的城镇化将为可持续的楼宇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第三,中国的城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会建立在世界经验的基础上也会因地制宜。中国将成为全球城镇化的典范,中国的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巨大的转型,中国的城镇化将成千上万的人摆脱贫困加快了投资并且释放出中国国内的需求,大家想一想这些数字在1970年的时候,城镇的人口只占到了中国人口的18%,现在是50%,未来的1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3亿,这几乎是整个美国的人口。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所以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环境方面还有在为居民提供生活方面。很多时候我们讨论城镇化社区和问题都会遭到忽视,有很多的国家都将现有的城市变得更可持续发展。而中国有机会一开始就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我们可以使得城市更加智能,很多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足迹,我可以给大家一些例子,我们公司的一些例子。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楼宇技术的提供者,有凯利调控还有嘉宝的安保措施和产品,以及奥蒂斯电梯。你可以看到我们在新的技术下可以实现很大的集能。我们建立起了水资源和建立方面的节能目标,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些目标,我们看中国的计划,看到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我们觉得实现包容可持续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楼宇能耗占全球能耗的40%,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来看一下如何提升楼宇的能效。中国也设立了自己的目标,到2020年30%的新建商业楼宇都会是绿色建筑,所以绿色建筑也在转变城市的面貌,使得城市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在美国新建建筑物中47%都是绿色建筑,而十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全球范围来看,绿色建筑每三年就增加一倍,所以这方面的障碍正在消除,绿色建筑成为全球的一种风潮。绿色建筑本身也是很好的投资目标,在美国的研究表明,有3万栋绿色建筑,他们所产生的现金流要比普通的建筑物要高,而且产生的收益也比普通的建筑物高出13%。在中国的城镇化项目和规划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比如说在美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从1950年开始,有1.6亿人进入了城市,而在中国可以看到它的变化要大得多,在更短的时间内有更多的人进入了城市,这样的规模之下怎么才能成功地进行城镇化呢?我们如何进一步提升对人和文化的关注呢?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城市都是把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融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引入更多的绿地和开放的空间。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些本身也代表着社区的文化,可以让社区和儿童在一起和谐地生活,意味着大家可以更好地进入到自然环境,绿色空间也可以更好地传承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问题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下去。所我们需要综合现代的利用绿色和开放的空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包容性的可持续的城镇化,不仅要有技术而且有绿色的建筑技术和策略。把这几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中国在可持续城镇化规划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最后我想再跟大家举几个数字,目前在全世界城市用地只占到全球土地的2%,但是它确实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的来源。在能耗方面城市占到了全球60%到80%的比重,碳排放方面占到75%,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的表现。中国完全有能力建立一个更加智能、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会为全世界带来福音,对此我有很强烈的信心,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一起建设更加美丽的城市面貌。

  罗康瑞:非常高兴听到您对中国领导层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有请伟廉仕先生。

  伟廉仕:罗主席、谢谢!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下周一就是我们公司120周年的庆典,在120年间我们一直都关注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电器行业一直致力于可持续的安全标准,之后进入了消防防火的标准,产品安全进一步进入到环境安全和建筑物的安全,我们还会进一步投资。在苏州成立了里德精心级的实验中心。李克强总理说城镇化要以人为本,但问题是以人为本到底指的是什么?它跟可持续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城镇化有什么关系?作为一个安全技术公司,我们认为这就意味着要给大家创造更加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当然,这包括了各个方面,包括安全的室内室外空气,安全的水质高能效的有益于健康的建筑安全可持续的装饰材料,可再生碳中性的能源智能安全可靠的配电基础设施还有安全的交通。这个组合听起来非常地庞大,而且也包含了很多看起来非常遥远的要素。但实际上大部分是非常现实可以实现的我需要把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要素环境,这些要素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这方面中国也可以发挥领导作用,室内的空气质量,但在可持续和室内的健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因为我们采用了新的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而且我们的施工方法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我们应该把室内空气的质量放在第一个位置,这样才能提升健康,提高劳动生产力。不过在家里、在办公室、其他的环境中,比如说在车上、船上,这种室内空气对健康的影响都非常非常大。在城市生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室内渡过的,占到生活的50%的时间,所以室内的空气非常重要。室外的微粒和有害化学物质尤其是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或者说VOC是环境中新出现的问题,包括低碳、电脑他们都会产生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以前我们更加地关注是在室内使用春天然的材料,根据我们对美国高层建筑的测试显示,高层居室和化合物,可能存在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一半以上已经确认是对人类有害的。当回到家里和办公室上班的时候都会感受到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地毯中散发出的有害的物质。研究发现良好的空气质量可以提高劳动和生活的效率,减少医疗费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在美国我们也有实验室对建筑物的空气质量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他们会发现每投入一美元可以产生1.75美元的收益。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室内空气质量非常地重要,可以提供更加健康的劳动力,同时减少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但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如何纳入到政策的考虑中来。

  最后我想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要扩大关键领域的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的现状,人们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吸收有机化合物的,以及这样的化合物的水平跟各种卫生问题的关联,然后我们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政策,这些都是新出现的重要的研究项目,对全球都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可以在这方面作出重大的科研贡献,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内可持续城镇化,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点是采取适当的技术要求,了解了科学原理之后,可以提高适当的技术要求,促进创新,减少合格评定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包括在建筑材料的选定方面都可以有相关的技术要求。第三要充分考虑合格的技术评定和体系,设立有效的体系要执行相关的技术要求,使得合格评定具有更强的可靠性,赢得公众的信心和信任。第四在可持续建筑的过程中本身也要纳入对建筑和装饰材料的考量。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考虑的是对土地、水资源的影响,但这些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使用也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所以我们要给予室内空气质量更多的权重,让我们对室内环境和建筑质量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不要建造那些有害于健康的建筑物。

  罗康瑞:非常有见地,一针见血,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来北京出差的时候我夫人挺紧张的,因为北京PM2.5很高。我问杨主任一个问题,我们说全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怎么筹措这些资金呢?每让一个人实现城镇化的话,需要10万元的投入,但现在有1亿人需要城镇化,这些资金哪儿来啊?

  杨伟民:我们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中提出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首先就是要更加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有一些基础设施其实可以采取特许经营让社会资本进入,不一定都要政府来承担,当然前提就是价格要适当,让投资者有回报。大家知道最近北京想准备调整地铁的价格,因为北京地铁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地方要重建地方税体系。这次财税改革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地方税体系。地方留下的税很少了,而承担的工作很多,那么下一步财税改革要考虑的是地方拿什么税、中央拿什么税。这次是分税。第三是要把现在的暗债变成明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的债,这个要修法有一定的过程。因为现在地方债的增长速度很快,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原来都是在平台,不是有很多的信息大家能了解。看起来不是直接政府发债,实际上是政府承担偿还责任或者是担保责任的一种债务。第四就是要改进政策性金融体系,现在城镇化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下一步可能还要成立新的住宅和基础设施的政策性银行,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服务方面的作用。就是要改变现在单纯过度地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一种机制。

  罗康瑞:很高兴听见你这样解释,因为我总是担心我们要建安居工程或者是保障房,规定是只能给你赚3%,这是私人机构不会做的,利润太低了。你需要研究一下。

  杨伟民:那是因为过去大家觉得好多事情一定要政府承担,其实有一些事情,当然政府要承担,应该承担共公共服务和基础性服务,总理说要保基本,但其他的可以让社会资本来进入。但应该有合理的汇报。

  罗康瑞:赵国华先生您提出中国要建绿色的城市,您对此怎么看?

  赵国华:我也想说,中国在未来15年会有非常高强度的城镇化,我们需要结合创新结合企业的参与,结合文化,结合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工作。在中国我们完全可以从一张白纸做起,描绘可持续城镇化的蓝图。今天的时间太紧了,来不及谈。但我想说的是,这个概念可能很新,但它的要素大家都很清楚,大家都在讨论要建立一些有集中性的高度互联的城市。我们不一定一开始把摊子铺得很大,可以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进去,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十年前做绿色建筑,它的投资回收期很长,但现在的回收期只有3到5年了,所以在筹集资金方面难度小了很多。再来看一下人的因素,很多人对于绿色技术还不是很了解,我们面临的巨大的障碍是很多建筑师对绿色建筑技术不熟悉。但是,我们看一下十年前美国2%的建筑为绿色建筑,这是新增建筑的比例。再过20年之后你可能不想用现在的技术来做建筑,我们未来势必会有更加绿色和环保的理念和技术。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些前瞻性的做法和考虑。

  罗康瑞:胡部长你说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是怎样的做法?什么时候可以实现?还有刚才你说城乡统一土地的制度,这个我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因为要是农村的建设用地可以流转,我相信我们的农户就有钱可以进城了,参考是台湾跟香港这方面的经验这是很有效的。

  胡存智:主席提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土地制度改革中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刚才我谈到在城镇化、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需要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使得它成为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产权一致的一种土地制度。要改这个制度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也经过很多年的探索和摸索,从现在看来有几个原则我们还是要把握住的,第一我们不能把集体所有制给改变了,因为我们不需要改变所有制也能够把土地构建产权平等的土地制度。另外还要注意保护耕地,不能把耕地改没了。第三,不要把粮食改下去了,改了半天粮食安全就没有了。第四,在改革过程中不要使农民和集体的利益受损,这样的情况下当前我们要夯实集体土地权能。或者说进一步扩权富能,现在集体建设用地是用益物权,所以权能还不是很充分,所以要比照国有土地的产权状态扩权赋能,能做到同地同价同权,这样在市场上建立起流动规则、利益分享机制,这非常重要。利益分享的机制和市场交易的规则,这样经过试点认真地探索,这样两种土地就能够在市场中流动起来了。

  罗康瑞:戴杰儒先生,刚才在您的发言中谈到了中国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领袖,你的自信是从哪儿来的呢?

  戴杰儒:我觉得鉴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别无选择必须选择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中国更好的来实现城镇化。我看见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很长时间了,我们已经把研发中心移到了中国,我们在中国也有很多的工程师。我们也借鉴了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更好地在中国予以应用,所以我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了自信。

  罗康瑞:你刚才谈到了空气质量的问题,我想北京市场很大啊,你有没有想过开发这个市场呢?

  伟廉仕:我想,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而且是全世界的挑战,不仅仅是室内的空气质量,还有室外由于工厂的排放所造成的质量的下降。在室内是由于装修和家具所造成的,我们知道对中国来讲空气质量非常地重要,因为不良的空气质量会带来很多的卫生健康问题。

  罗康瑞:我们现在时间不够了,但我想我还是应该给我们的观众提问的机会。

  提问:我是来自于西门子的首席执行官,您刚才谈到了人口的迁移,在城市寻找更多的工作,更多的人会移到城市,这个趋势是我们不能阻挡的。对于行业来讲,我们现在可以在基础设施方面、在技术方面有所作为,技术方面将是关键的因素。刚才杨部长讲到了政府设定的目标和措施,因为城市面临着很大的能源交通的瓶颈,那么在中国会不会进一步推进分布式能源?

  杨伟民:因为现在单位能源消耗总量比较大,单位能源GDP消耗总量比较高,二氧化碳排放也很大,还有雾霾的问题。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当然清洁能源发展的过程中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分布式能源,我们已经在太阳能能源中有一些探索。每个人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一个发电中心。我记得起来刚刚开始进行试点,试点以后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现在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补贴的资金的落实和场所的选择。但我相信今后这个市场确实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中国可能和欧洲的情况有一点不太一样,中国独立楼房的比例太小,因为主要在农村,一家一户的。中国的城市主要都是一些公寓、大楼,几十户住一个楼里面,这种情况下怎么搞分布式能源,我觉得还是一种新的挑战。总的来讲,在中国这个领域前途非常光明。谢谢!

  提问:我是中信证券的,刚才杨主任介绍了一下国家对整个城镇化的大的思路还有原则,讲的非常清楚。但另外一方面整个城镇化的问题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我想知道作为中央政府和党中央有没有优先顺序?还是要全面铺开?现在大家都在讲改革的优先顺序,那么在城镇化的问题上优先顺序是什么?

  杨伟民:我理解现在优先顺序除了体制改革的问题,城镇化本身既是一个发展过程,但是对现在的推进城镇化更多是改革制度和体制。如果就建设任务本身来讲,最主要是保障房,总理讲的1亿人从过去的棚户区进到新的比较好的居住条件里,这是目前最容易做,只要是有钱就可以做的,这是一个优先的顺序。

  罗康瑞:对不起我们时间不够了,我们现在已经超过15分钟了,本来是让每人总结一句的,谢谢各位的参与。这个讨论非常地重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我国将出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高考模式
  • 体育杜兰特51分+1.7秒准绝杀 詹皇15分热火胜
  • 娱乐马伊琍微博说漏嘴 松口承认二胎是女儿
  • 财经惠州已成鬼城 政府人士称还得继续卖地
  • 科技四大行下调手机端购买网络金融产品额度
  • 博客实拍:彭丽媛陪同米歇尔夫人参观故宫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三男生晚自习时跳楼 家长称被校方逼死
  • 黄祖斌:唱空中国需要最基本的智慧
  • 王本国:IPO梦魇不改强者恒强的风格
  • 谢百三:优先股谁要呢?多是昙花一现
  • 淘气天尊:优先股试点并非天大利好
  • 徐文明:绝地反击 看多时机仍没到
  • 钮文新:结构调整将导致中国经济脱轨
  • 张化桥:咱们的财富在哪里?
  • 沙黾农:我的10条救市建议
  • 叶檀:以小崩盘扼制大崩溃
  • 徐斌:限制大城市规模的规划注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