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珂: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2014年03月15日 18:41  新浪财经 微博
  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财经》杂志共同举办的“现代政府与公共治理”系列论坛于2014年3月15日在北京举行。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在“现代政府与公共治理”系列论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财经》杂志共同举办的“现代政府与公共治理”系列论坛于2014年3月15日在北京举行。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在“现代政府与公共治理”系列论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财经》杂志共同举办的“现代政府与公共治理”系列论坛于2014年3月15日在北京举行。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在“现代政府与公共治理”系列论坛。

  以下为演讲实录:

  阚珂: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刚才主持人讲到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之后,我们召开这样一个论坛。如果说到两会,那么我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我同时是全国人大会议秘书处议案组的组长,我是从两会走下来的。谈到我的经历,实际上我最看中两点,第一是知青经历。第二是新闻局局长的经历。知青的经历是历史的安排,不是个人的选择,但是这个经历对我做今天的工作,今天的思考非常有帮助。第二个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言人和新闻局局长,我有五次和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担任新闻官。在这五次记者会上,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那么我作为一个组织者在台上指挥台下完成工作任务。

  讲第一个问题,制度设计。什么意思呢?想跟大家建立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再来探讨问题。在这里第一个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49年9月,这是相当重要的观点。大家注意看,现在很多人讲的我国的人大制度确立于1954年,这是不对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9月15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我们国家的政体是什么?我们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在1949年9月就确立了。

  第二个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9月,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选举法,在1953年的下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空前规模的普选,在1954年的9月15日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个时候,我们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下到上系统的建立起来了。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间立60周年,也可以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

  第三个观点,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究竟是什么?有这样几个内涵。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这是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制度,也讲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第二个内容讲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如果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会议,就不能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对此周恩来总理专门有过介绍和说明,在1954年的9月15日之前,当时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政治协商会议。为什么叫会议,而不叫大会,周恩来说大会是选举产生的,会议是协商产生的,现在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不是选举产生的,我是由协商产生的。所以说选举是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一个基础,也是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来源,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去行使权力。

  第三个内涵就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一条是我们国家政体区分别国政体的最核心的东西,从我们国家来讲,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来判断我们国家的政体,我们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么,我们用这个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我们讲美国是总统制,瑞士是委员会制,英国是议会内阁制,法国是半总统制。我们用一个国家的中央机构设有哪些机关,然后这些机关相互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来确定它是一个什么政体,我们国家的政体是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在人大之下,有政府、法院、检察院,那么他都是由人大产生的,人大和一府两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是产生和被产生的关系,决定和执行的关系,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第四就是人大和人大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第六就是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在这里,我要强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和实行的。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为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这个“最高实现形式”的表述是2004年9月15日,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讲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它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制度保证。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可靠制度保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细讲了。

  我简单说一下,我这里讲了三个例子,一个讲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人们曾议论:有的乡镇人大是“吃馒头、举拳头”,这个什么意思?就是在一些乡里,乡人大、政府在乡地域的中心,在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时候,住在各村的代表赶到人大的所在地参加人大会议,上午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中午给代表发馒头吃,下午经过简短审议后就是举拳头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那时对人大不是很重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二讲的是“大牌子,高房子,里面坐着老头子”,讲当时的人大代表特别是常委会的领导年龄比较大,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多位副委员长比我年轻得多。第三讲的“人大是橡皮图章”,这是说人大只是走程序。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人大的今天和二十多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我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创新的目标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那么这个是重申了2004年9月15日胡锦涛在纪念大会的讲话,完全一样的提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那么我们具体考虑人大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究竟从哪入手,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强“基”,加强制度的根基,就是加强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同代表的联系。我们的各级人大机关,各级人大代表,要接地气,要长根。要进一步加强常委会组成人员同代表的联系。那么从代表来说要完善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的机制,现在主要是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参加调研等等,在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2005年,中央的文件作了规定,在各个省设立全国人大代表的联络处,现在在每个省人大当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机构,那么我们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副秘书长在这里,他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也有这样一个机构。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常委会和代表的联系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条,人民代表大会的根基就不存在了。

  第二护“体”,就是要维护好我们的现行的政体。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政体,我们的政体与总统制、内阁制有什么区别,刚才我讲了,那么要护这个“体”,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人大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里面有很多规定,在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也做了一系列规定,要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制度。其中就提出了对代表提出的建议,那么政府要很好的研究,政府要同代表直接联系。再有就是要加强人大的预决算的审查监督,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我们正在修改预算法,修改任务相当艰巨,各方面要形成共识,那么修改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的目标,就是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还要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是定“则”: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1951年,董必武做了一个讲话,他说为什么人大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呢?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革命直接创造出来的,不是依靠从前任何法律规定产生的,它一经宣告成立,就可以相应地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而其他任何制度则必须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才能生效。这样创制权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今年2月28日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在这里我给大家做一点介绍,到目前,对这次会议有三篇解读,第一个是我解读的,3月1日,就是《发挥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引领推动作用》,新华社发的,这个叫权威访谈,人民日报发表了《发挥立法对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作用》。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今年经济和生态方面推进六十项改革举措起跑之年,改革绝不放“空炮”》(人民日报2014年3月7日)。

  孙志军(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今年启动实施八十多项改革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强魂健体”》(人民日报2014年3月12日)。

  各相隔五天,在陆续解读这次重要会议。我估计3月12日的再过五天,会有第四篇,也应该是这次会议的最后一篇解读要出来,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研究这些文章,它透露了非常重要的会议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这次改革与以往有点不同,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过去一些专家学者常常讲要先破后立,现在要先立后破,一切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强调法治、强调先立后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正直播马来西亚航空飞机失联事件 专题
  • 体育英超-曼联主场被判3点球0-3利物浦
  • 娱乐50岁德普与27岁双性恋女友低调订婚
  • 财经保利广州变相促销 一线城市房价首现松动
  • 科技3.15特别策划:“十问”空气净化器
  • 博客徐静波:中国媒体在马航报道中为何落后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招聘会遇怪问题:女大学生被问有无男友
  • 叶檀:扫荡人民币套利热钱
  • 向松祚:互联网金融 该不该监管
  • 许一力:虚拟信用卡到底得罪的是谁?
  • 江濡山:中国经济的抗压强度还有多大
  • 黄光锐:克拉运河是毫无价值的大忽悠
  • 陈思进:泡沫破灭后 钱去哪儿了
  • 杨宝忠:央行再出狠招余额宝危机四伏
  • 邓元杰:乌克兰局势对股市的影响
  • 黄家茶社:余额宝和股指期货谁更坏
  • 周彦武:降准降息都已无力刺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