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中期)”于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上图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稻葵: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在我看来宏观经济的讨论无非是两个永恒的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如何判断当前的形势,给当前的形势做一个把脉,第二个是该怎么办。
在第一个问题上,在当前的形势判断上我感觉我们的学术界、政治界有一个分歧,这个分歧其实刚刚王院长已经总结了,高所长已经总结了,我从另一个角度这个分歧是什么,这个分歧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派人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低的增长时期,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们有一个特点是好像比较多的来自于社科院,来自于发改委的研究机构,比较多的来自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比如刘世锦副主任最近写了一个报告讲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比较低增长的速度,会低到5%甚至于6%,这个报告请大家去仔细的研判。社科院早就讲了中国经济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结束,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中低速增长时期。那么刚刚我们的王院长也讲了这个观点,当然他从另一个角度谈这个观点,从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增长速度不断下滑的轨道中来,这是一派观点,我不知道为什么原因,这派好像跟大领导应该关系比较密切,经常跟大领导汇报的研究人员有这样的观点。这里面的相关性你们可以分析、你们可以判断,我没有观点,我只是讲这么一个事实。
第二派观点似乎更多的来自于学术界,其中原因我也不知道,比如说我们北京大学的林教授反复强调中国经济还会有20年8%的增长速度,这个观点也请大家去仔细读原著,不要听我的转述,我转述的可能不准,也不要听媒体报道的标题,要看内容,所以林教授的观点是增长速度很高的,只要中长期内坚持投资就可以了。
那么今天我们人民大学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我粗粗的分了类,认为当前经济减速是有一定短期因素的,只要通过一些改革,只要通过一些调整,增长速度应该有所恢复,那么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如果说分得大一点,我们人大的传统喜欢分学派,我读经济学的时候就明白分成学派,如果硬要分学派的话我可能大概属于这么一个学派。我为什么同意这个观点呢?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当前的基本问题是我们传统的过去十几年来行之有效的一套经济体制,现在已经不能够适应于我们新的增长点的挖掘了,我们的增长像一个身体一样它已经长出了衣服的框架,增长已经受到了衣服的限制,我学了人大你们传统的术语,就是说生产关系或者经济体制已经约束了生产力了。
为什么这么讲?今年我在4月17号本届政府第一次克强总理召开座谈会我讲我的观点,我说我的观察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从现象上看是冰火两重天,刚上任的一些地方政府到位的新领导热火朝天、大干快上,包括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最近几年增长速度是不如内地的,最近我看一些报道干劲冲天,这是火。可是民营企业家说我们找不到投资方向,该投哪里呀,投什么什么赔本,所以民营企业家是兵,民营经济袖手旁观,地方政府大干快上,因此就带来什么情况?带来我们正规渠道的融资量迅速上涨,社会融资总额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这一点是当前国际投资界、华尔街最最看重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指标,就是社会融资总额1-4月份增长了30%、40%,可是GDP增长速度是下滑的,这就是在我看来如果看现象是最表面的现象。
那么再往里面走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我们的投资的主体,就是民营经济投资主体正常占60%、70%的投资主体没有行动起来。再往下分析为什么投资主体不愿意介入?因为它们受到了体制的约束。最近我在清华做了一个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固定资产的形成效率下降,什么概念?就是过去每投一块钱基本能形成9毛多钱的固定资产,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每投一块钱大概能形成7毛多钱的固定资产,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投资者、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为了搞一个项目、为了得到批准他要请客和搞关系,那么他花了一块钱,这是为了投资进行的,可是一块钱里面有三毛钱用于搞各种关系的,从好的方面来讲是用来搞消费了、搞请客了、搞吃饭了,甚至于财富转移了,转移到个人腰包了,但是它不是投资啊!从外面来讲,民营企业家要投资一块钱真正形成固定资产就7毛钱,他当然积极性下降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的体制问题。我们的体制现在碰到了问题,我们过去这几年长期依赖的启动政府主导投资的机制到今天碰到了困难,这种机制只能搞简单的基础性建设投资,只能通过正规的融资渠道融资,正规融资渠道的资金量、信用量据国外研究已经占到GDP的200%了,而且短期内迅速上涨,是没有再涨的空间了。
怎么办?如果同意我这个观点,我很同意人大的观点,还是得通过体制的创新把这些不适合于新的增长点的生产关系、体制扭转过来,这才能够释放投资者积极性,这才能够找到新的增长点。这当然讲的很抽象、很粗线条,具体说来该怎么办?哪些改革需要启动?哪些方面可能有变成新的增长点?这个方面我想跟各位交流我一个很简单的看法。我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到目前这个阶段最缺的是广义的公共产品,一些传统意义家庭的消费品占很多地区,尤其沿海地区已经到了相当水平了,更不用说大城市,北京、上海更是如此,北京家庭里面不只一辆汽车,限制汽车发展的是什么?交通堵塞,交通堵塞本身是负的公共产品,是污染。你去北京朋友家里面搞得很干净,基本要拖鞋,我是赞成的,家里面装修的家具非常漂亮,可是一出门马路上空气的污染比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严重,马路扫街脏兮兮的情况、食品安全都是公共产品。另外,城市化绕不过去一个最最客观的规律,城市化最基本的公共规律是什么?必须要从基础建设做起,一个城市先修路面再修地下这是不符合工程规律的,都谈不上经济规律,先把楼起来再挖地基再挖地铁,那是做不了的。所以中国经济在我看来目前我们需求的瓶颈是广义的公共产品,这个广义不是那些下移的,因为广义可以分解为私人产品来投资,包括减灾的能力,为什么年复一年我们有水灾、旱灾、自然灾害、地震,领导非常辛苦,经常要抗震救灾,要慰问灾民 ,本质上讲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自然灾害哪里都有,但是我们的应对能力很差。
那么怎么应对自然灾害?关键还是基础设施远远落后,所以我的基本结论是未来增长点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怎么办?过去我们搞公共产品就是靠政府投资,可是地方政府没有财政税收,从94年改革以来中央政府除了卖地以外没有独立可靠的跟经济发展同步的财政税收,所以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在财政问题上突破,这是我们高院长他的专长,我只是讲皮毛。财政上改革必须到位,必须给地方政府一系列跟经济发展同步的财源,用这个财源才能活过来支撑地方财务的发展,地方财务的发展必须跟未来税收相匹配,这样投资者才能够放心,经济增长体系才能够稳健。
另外特别重要的是什么?解放思想,其实很多广义的很多公共产品可以通过政府跟民营企业家共同投入来进行的,以高速公路为例,高速公路是广义公共产品,受益者付钱,这是私人产品,那既然是私人产品为什么不能够让我们很多民营投资者去投资?以此类推一些码头也可以这么做,以此类推一些桥梁 也可以这么做,以此类推一些基本性的公共产品,当然,自来水需要自来水的提供和污水处理,都是谁受益谁出钱,因此都是可以通过民营经济跟政府同时投资来完成的。所以在我看来第一大增长点是广义公共产品大规模的投入,而这个投入必须开启新思路在财政上想办法,在投资审批、投资渠道上想办法,这样能够大量启动民营经济让他投资这些新的领域。
第二个方面需要改革的就是跟城镇化相关的问题,城镇化没有一个模式,中国这么大,有不同的地区,应该让不同的地方至少选几个点,让不同的地方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投资,包括核心问题、土地问题。我想的时候全国在农村不同的地方长大,到现在为止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不同地区的文化的确不一样。以土地为例,江苏昆山那里土地虽然表面没有私有化,但实际上使用权已经私有化了,已经落实到家庭了,老百姓的经营思想生产的理性度非常高。可是我小时候生活多年的湖南,要在湖南搞今天土地全部归给农民,我看第二天会产生一大批没有土地的家庭或农民,为什么呢?拿去饭桌上就去打牌了,打牌把土地堵跑了,他没有那个理性度。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够一刀切,只要让地方政府发挥积极性,探索不同城市化、城镇化的方法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
最后一个需要迫切改革的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经过这么多年,包括4万亿,包括金融危机的运作,的确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了,主要问题是两个,一个是金融跟实体经济的结合还不密切,银行的利润这么高,可实体经济的利润还很低。第二个是广义货币的存量在全国居高不下是领先的,这么一个趋势必须得到逆转,怎么办?改革是个金钥匙,包括资本帐户开放让一部分手持人民币的居民换成港元等等出国投资,当然,这是仔细设置的机制,要管好阀门。还有一个,银行的资产无论如何绕不过去,一定要把银行比重降低,因为商业银行是创造广义货币最大的参与者,而不是央行,央行是往回收的,所以这一系列的改革总之就是一句话,就是“通过改革释放生产力,寻找推进新的增长点”,这些是我们的希望,这点我想我跟人民大学的老师是相通的。
最后,一个小小的评论,“拭目以待”似乎在我看来是一个有一点点负面的词,是你在干、我在看。我们人民大学的学生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帮助国家来发展,可能不能用“拭目以待”,要“共同关注,充满期待”,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