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媒体出现了怪现象,创办人都是在一个品牌干了十几年,一手创办大,一手放下,再去创办,这背后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第二个想探讨的。
我觉得背后核心一点就是互联网和创新的冲击。以《财经》为例,非常有影响力,营收也很大,财经这些创办人可能想,当互联网冲击来了以后,我们怎么获得其他的影响力。
我本人也是这样,我本人也想,你的纸媒你的影响力很大,感觉跟新浪相比,我们的东西免费提供给你,你们的广告那么大,我们的广告越来越小,我们都成为你的内容供应商,你随便给我点钱,不给也可以,都这么个链条,互联网的冲击让40、50岁人感到了一个坎,我们都不愿意碰到这样的坎。
不管是《财经》,还有原来的何力,去年做了《第一财经》,现在又在做新媒体业务。老同志在搞新媒体业务,我这个创业家我从《中国企业家》过来,过去是大佬统治的江湖,现在有一些蚂蚁雄兵,大家都生活在互联网上,你不能办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媒体。
丘吉尔说的,老战士不会死,他只不过慢慢消亡,大概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不主动拿起枪杆,主动迎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投身到这个事业创办大潮里面去,我们会慢慢消亡,死去比慢慢消亡更痛苦,不如主动迎接这个挑战,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如果是制度创新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充分是第一个原因的话,我觉得互联网的冲击,给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带来了新的压力和紧迫感,人生还要博一回,就是这种感觉。《财经》团队,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有一个博客写的非常好的,过去只能由别人评价去了,我只想评价未来。我的过去就是这样的,我在中国企业家最后一篇文章,告别词也是这个意思,回到原点再创未来。就当你十年前什么也没有,再重新开始,但是这个很痛苦,真的很痛苦。就是说你曾经那么大的平台,从小到大做的很好,也功成名就,都是很舒服的事。如果亲临了,要重头来,年纪又那么大,就搏一回,这把不管成败了,老头子焕发青春的第二把,都有一个情结,我超越过去的成功,人最难是放大。
王石说的,你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边我登完这个还有那个。趁着还有机会,怎么说也折腾一回,这个是分号,我再去迎接人生的句号,也许是逗号,也许是惊叹号。有很多可能性,不确定性。
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价值延续
主持人:文文老师是要放手一搏,刘坚老师呢?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强大压力了吗?
刘坚:这几年传统媒体的确遭遇了很大的压力。传统的纸质媒体比较好的,还有资格当互联网的供应商,资格不好的当供应商都不要。这种趋势很难扭转,这种压力会始终存在,这种压力的确给传统的媒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这个毫无疑问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但是我也不觉得这就意味这传统媒体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因为我想既然是供应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一定会有某种形式的平衡,是可以达到的。我一直想一个问题,供应商要是全死了,你说互联网怎么办?定位在提供内容的门户网站怎么办?这个链条不能到那个程度,现在表现的风头很劲的是链条的这节,并不意味着另外一节就没有价值,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还有一个取决于内容生产商能生产什么内容,无论以网络、手机还是以其他的电子媒体某种表现形式,那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关键还是在于,我始终觉得一个媒体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对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如果你把这个能力做好了提高了,最终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是另外的事情。
我们可能做的职业就是专注去做内容供应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至于以什么方式传播,一定有另外的群体,尤其是掌握技术的那个群体来帮助解决的,我们要做的怎么使我们生产的内容,对于这个社会,对我们所服务的这个读者群也好,观众群也好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好这个,我相信它的价值可以延续下去的。
牛文文:我非常同意。互联网冲击,以美国来说,互联网冲击是个现实,但是在互联网冲击下如何把主动权抓过来,可能是全世界值得思考的。我们这种出版人,我们是最后的恐龙了,或者是我们是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掉下来了。美国时代周刊要停刊,商业周刊不好办了,我们的榜样都纷纷遇到这样的冲击,一个接一个停刊。这是一种变革,一方面我们要坚信内容生产者,受过训练的严谨的内容生产者的价值。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得主动思考市场和渠道。如果满足于做内容生产者,不以互联网的思维来生产你的内容,是无法生存的。互联网的本质是互动、及时和无边界的传播,每个人都是内容提供商,每个人都是受众,都是互动的。我们传统的媒体,我们由第三方,我们的记者编辑来收集信息,经过梳理再传输给更多的人,我们是一个中间商,是信息来源,我们采集加工再给提供商。
我特别想说的,这些老同志做这些事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新办的这些媒体都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怎么个说法呢?我昨天在上海见了我尊敬的企业界的大佬,他的观点我的赞同。他说你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客户体验,你生产的东西要给客户体验的,媒体分为两种,快、及时,可能是通讯社,可能是手机,你用手机会知道很多快的效益,手机时代连网络都要有问题,大家不上网,在手机上很快知道一些东西,像微博一样。
还有一类像我们这样的媒体,需要加工,需要判断,思想和判断的价值,这种价值你要想你的渠道是什么样子,那个你没有渠道商了,这个有可能不是报纸、杂志,有可能是电子书。跟书一模一样的电子阅读器,和书一样的东西了。你的用户体验就是跟一本书差不多,薄薄的东西,不是电器一样的,是书一样的东西,源源不断可以读书,可以互动,可以写。
终端和渠道对媒体的生产思维有一些影响,我这段时间脑子里想的最多的问题,B2B我生产内容,广告商买单,老是这样,很可能有问题。将来要重新发掘信息加工的支付价值。我生产这个内容,要有电子书,卖内容小额大量的付费。现在出报有一个问题,巨大的印刷环节,还有物流,我们渠道费占总成分四分之一,或者是更少。要有阅读器就不用,我们就生产内容。只要有人点击,通过互联网的点卡或者是什么付费方式,付给我们费用,我们就可以生存,按理讲是这样的。互联网的思维让内容生产方式,你的终端方式变了。
刘坚:我非常同意,技术的变化带来不仅仅是技术的变化,是商业模式和运营思维的变化,这个是可以看得到的。
刚才你讲的到底未来是手机,还是某种形式的阅读器,还不知道,但是一定会出现一种为广大的受众接受的,大家觉得方便的,又没有渠道商。
过去的传统媒体,报纸也好,杂志也好,印刷、物流是非常大的费用,不光是费用,还使运营效率大大降低,而且不方便的程度大大提高。如果有了这种技术的话,现在好像美国已经有了这样的东西。这种东西的出现,我觉得对于媒体的经营模式而言,可能是革命性的,是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牛文文:GOOGLE时代让人通过PC免费检索内容,到了阅读器再往后,等于说让人通过新创的阅读载体,阅读终端付费阅读一些东西,不能老免费,免费跟盗版一些,是最可怕的,也许这个技术没有发明,我们只能这样,我们明明辛苦花这么多心思,我们是贴钱卖。
刘坚:免费还是收费关键在于你提供的东西有没有价值。用户对有价值的东西付费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我最近在跟其他的同事沟通,看电影、看电视,看电视和看电影,特别有意思,你要仔细想想。两个行为两个本身是一样的,让你今天晚上花5块钱看电视你觉得很难接受,让你花50块钱看电影,你觉得是应该的。看电影的麻烦程度比电视高,要找一个地方,可能还堵车,停车还收费,你会心甘情愿掏钱,这两个模式的差异,值得媒体人思考。
牛文文:对,互联网的冲击,技术的变化,让我们这样的人真的是面临很大的洗礼。商业模式,咱们刚才说的技术,还有商业模式,原来我们是广告模式,将来可能是我一直在思考,一定有其他的方式,美国为什么这些媒体都活不下去了,GOOGLE和雅虎的存在,广告商已经到互联网做广告了。互联网把广告拉走了,我们的成本还在增加,但中国人力成本还没有那贵, 所有办互联网的人都强调一个事,客户体验,过去读者是不是喜欢要很长时间验证,他的体验怎么样,一般不考虑。现在的情况下,你有互联网工具了,可以把你的内容用博客、微博写出来,看看点击的人多不多,可以有测试版的,你简单写一个东西,如果谁也不点,你就别生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