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评价发布 > 正文
第三,全面创新的战略。技术创新本身提的就是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横总联合,后来居上。汽车必须要跟随汽车行业总的趋势,现在都是搞清洁燃料车,都是搞绿色动力,如果你还是无视它的话,这次的机会就是抓不住,所以总体上要跟随。但是跟随在别人后面永远是第二名,必须要有局部超越。局部超越是什么?像吉利这样的企业最有可能的竞争优势就是成本的优势,局部上我们要有超越。重点突破达到成本上的优势,必须在成本上突破,在吃饭的时候给几位领导介绍,当初买丰田的发动机,跟丰田订合同,量大给我们降价,结果抬起价格,因为你徭役靠他,一万八千一台发动机,逼着李书福就是三五万块钱,一个发动机要一万八千块钱,其他怎么样做下来,民营企业不可能亏损,还要生存,还要发展怎么办?逼着我们必须要核心技术上掌握,这就叫做重点突破,在发动机的技术上,自动变速箱的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发动机技术性能比当时买得丰田还要好,但是我们价格就可以便宜,我们只有八千块钱,省下的一万块钱就可以让给用户,我们的成本优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成本优势,核心技术掌握了,在重点技术上突破才形成。招贤纳士做这些事必须要有人,航天人才的培养,吉利当时搞汽车的时候,所有懂一点汽车的人都不愿意到吉利来,认为根本瞎胡闹,吉利只有自己培养,我们在北京办了吉利大学,这个学校有六七年的历史,在校学生三万多人,也是国家正规的大学,海南三峡学院以及吉利浙江汽车学院,这个学院培养蓝领工人,靠自己来培养人才,更多的是在实践当中培养出来的。中国汽车行业里边能够找到从产品开发到最终把产品市场化,从原来一开始概念设计时的作品,在设计的时候是作品,到展览的时候是展品,到制造的时候是产品,到市场上的才叫商品,真正能把作品变成一个商品,全过程都经历的,找不到几个。因为在合资企业里边,很多人没有进行设计的阶段,只有制造的环节,在自主品牌企业里边,没有按照吉利这种方式在组织,所以在吉利可以找到一批这样的人员。像日本的这种做法,设计的时候你是项目负责人一直跟到市场,市场反映回来,再来改设计,使这样一个人是全才,可以在全过程当中了解,这样的人才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产生,对于吉利能走到今天,我们自己的体会就是人才加创新,这就是我们成功的核心。
曹煊一:
谢谢,每一个环节都是被逼出来的,有一点背水一战的感觉,其实我们今天听起来很容易,一笑了之,可以想象那时候情景多么不容易,大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胡主席在06年提出来,想请陈司长在战略性角度结合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结合这样一个背景,给我们分析一下创新在当前有多重要以及重要的意义?
陈文玲:
刚才我听了吉利集团张总的发言,我非常赞成她的很多观点,我曾经三次到吉利集团考察,第一次去的时候,吉利集团是两万平米的组装车间,刚刚建设,第二次去的时候,产品已经有了展室,第三次去的时候,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起考察创新。吉利集团特别有代表性,真是代表了我们国家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转变的过程。吉利集团从开始,先有孩子才领了“出生证”,领证很不容易,上了户口非常艰难,和当时政策环境有关。实际上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经济的确立,确实也是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群雄四起,勇者胜,吉利集团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出生。
市场准入条件都确立以后,像吉利这样的企业连出生证都没有,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吉利集团取得合法身份之后,开始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艰难迈进的过程。吉利集团一开始几乎是模仿,模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差不多的东西都是模仿,包括从车型到关键的零部件都是模仿,从车型极像,但是从内在的运行上和车的质量相差很多,吉利集团就发生了一个很重大的变化,从模仿走向局部突破,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如发动机的突破,变速箱的突破,当时都是请了世界上这方面水平最高的合作者进行合作研发,因此才可能有突破。所谓,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而是自主地进行原始创新或者是集成创新,自主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实际上要瞄准世界上最高端,我觉得吉利在这一点之所以有突破,就是瞄准了世界最高端,变速箱、发动机之所以超过丰田,就因为研发者水平超过了丰田,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第二,引进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包括张总,包括东风汽车的副总等,引进了国内外一流的管理者,还有一流的技术研发人才,吉利现在又办起了大学,它是从高端人才的引进到蓝领工人再造提升,全方位地进行人力资源重新的整合,人实际上也成为了吉利第一创造力,这是我对吉利集团一点看法。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从2007年4月份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过人们的想象。而且张所长长期我们国家研究外经外贸首屈一指的专家,对这方面是非常了解的。我觉得全球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出低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还没有到头,中国经济指标刚刚回暖,但是是不是真正解决了经济中存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我们缺少很多的东西,制约很多的瓶颈,从外部到内部很多重大的瓶颈还没有突破。正如张所长所说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企业可以说基本不具备,如果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空前的战略机遇,因为这一轮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会发生深刻而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会使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发生很多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中国能否从一个大国迅速地迈向经济强国?这都对于我们来说,对企业家来说,都是空前的机遇。如果能把机遇抓住,企业能够崛起,中国能够崛起,我觉得我们中国就是巨龙凌空,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创新方面最缺什么?我认为最缺几条,第一还是缺少高端的人才,我们引进了一些人才,引进了一些技术,但是我们整合资源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还缺像吉利这样,能够把最高端的人才引进来进行合作开发合作的机制。我们国家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精细加工能力比不上日本和德国,因此很多产品用得原材料是一样的,但是市场销售价格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普通做饭的锅,法国的锅和德国的锅卖两千多块钱,我们的锅卖两百多块钱,我们的差距是非常之大的。
第二,我们缺少什么呢?我们缺少对原材料的研发,我曾经去过西飞国际,我们在研发大飞机,但是大飞机用得所有的原材料都是进口,我当时问了一个问题,假如说这些原材料如果是国外一旦停止供货的话,大飞机的研发会不会受到影响?他们的回答是当然,根本没办法进行,原材料的创新能力很差。我到瑞典看了壭梅特公司搞掘进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钻头原材料的研发,它的钻头比全世界所有企业的钻头都要锋利,可以削铁如泥,在全世界钻头市场销售量市场占有率高达70、80%以上。利乐集团生产蒙牛、伊利纸软包装的起来,通过把纸、塑料薄膜和锡纸,进行原材料的创新,使纸包装能在常温下保存半年,因此就占有了不需要冷藏,保质期达到半年以上包装材料90%以上的市场份额。比如钢铁,从世界三大供应商手里进货,对国外日常依存的程度在60%以上,钢铁产量增长非常快,达到6.3亿吨,这么大的产量,去年的产量超过5亿吨,相当于世界第二位到第十二位钢铁大国的总和。这么大的钢铁生产能力,但是我们出口差不多一半以上是第一附加值的钢,但是国外通过原材料的创新,通过材料的革命,创造了比我们的价值高不知道多少倍的价值,最典型的就是医用耗材,我们用得心脏支架等这些东西都是钢材,一个支架好几万,如果说这些变成一吨的话得是多少钱?是我们价值量的多少倍?因此,现在的企业研发原材料应该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第三,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在日本考察的时候,日本内阁府和日本经济产业省当时都跟我们交流看法,经济产业省把日本面向二十一世纪基本竞争战略给了我们,我当时看了以后,我深受触动。因为在战略文本,面向二十一世纪,要调整日本整个产业布局。最重要集中向东亚,日本留下三分之一,其余分布中国、印度等这些东亚国家。日本留下的三分之一包括第一部分就是高技术的研发,第二部分是新材料,第三部分是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作为了国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没有核心零部件,很多东西都是通用的,都是大众的,都是标准化的,但是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因此不能带来创新所带来的垄断利润,因此制造业就在产业的低端,因此我们就再加之连的低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或者经济总量已经到了世界的第四位,可能很快就到第三位。外汇储备量已经到了第一位,我们的外贸进出口,特别是出口已经到了第二位,实际上可以说从量上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但是从财富的创造量上,从财富的创造方式上我们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我们落后在创新能力,我们的创新方式,我们的创新思维,我们的创新管理,因为今天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展开说,将来要瞄准世界上最高端的技术,研发高价值的原材料,研发核心零部件,特别要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通过供应链的管理,通过流通对生产过程的再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日本的丰田,我也看到我们的组装车间和他们的组装车间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在上海汽车组装车间我也去过,也和日本的丰田不能比,日本丰田用现代流通的理念和技术再造生产和流程,我认为它的流程再造不再拘泥于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模式,用真正现代流通的现代理念进行再造。举一个例子来说,在组装车间,在中国看到汽车制造组装车间都是从空中走的钢索,汽车随着钢索走到哪儿以后,工序再拧螺丝再做一些技术处理。日本丰田总装车间走轨道,是地下轨道,轨道和地面是平的,所有零部件车是流动的,而且是看板生产,把零部件整个的装配过程和汽车流动过程变成了全流通的过程,所有的东西都在流动过程中,在流动过程中,极大降低成本,极大的提高时间的效率,而且在日本生产所有丰田车,在总装车间可以同时完成组装过程。我觉得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用人方式要创新,要瞄准原材料的创新,要瞄准核心零部件,要创造我们的生产流通新的流程,使我们的企业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在世界上实现跨越,因此吉利虽然说现在已经走出来,得到了公认,正如吉利生产汽车还在低端一样,中国的制造业还在低端,在高端的创新能力上很缺乏,因此通过这次会议,希望能在这方面对大家能有所推动。
曹煊一:
陈司长给我们讲了国外很多自主创新的情况,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刚才几位嘉宾讲到思维创新的问题,张所长一直致力于对外经济的研究,据我了解,现在国际上有一中叫做思维空间站,日本叫创新研究室等这样的机构,这样的形式有效果?或者说我们国家是否可以借鉴?
张燕生:
刚才两位企业家和陈司长讲得很好,很受教育。在座两位企业家都是两个了不起的企业,一是航天集团,我的家从小就是和航天人一直紧密联系到一起,我们一直看到前30天和后30年我们国家航天事业所发生重大的进步,而且是在科技方面,也就成为我们国家自主创新一个重大标志,过去的航天人都是北大、清华才能近取,进去以后绝大部分的科研场所都是山里,过去在山里的时候,一年四季到夏天我们都要盖被子,后来演过一个国家的电视片叫国家使命,演从小长大与航天城机构相关的生活,体现出中华民族在重大技术自主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和突破。另外一个就是说,从汽车成长来讲,当时应对WTO的时候,应对WTO的时候,发改委做专项规划的时候,是把汽车作为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都很难取得产业竞争优势的行业,也就是应对开放WTO这个环节中间,但是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们涌现出一批新兴汽车企业,像民营企业是吉利,地方国企就是奇瑞、江淮汽车,现在又出现了新兴电动汽车比亚迪,一批都是新兴的汽车行业。从这个角度来讲,过去我们认为汽车规模门槛、技术门槛和各个方面的门槛都比较高,为什么开放以后,加入WTO以后,我们能够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企业。招商引资直接的技术外溢的效果不是很显著,但是间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种间接效果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吉利上汽车,从行业来讲积累了技术力量,积累了人才,而且积累了一批,包括总装和零部件生产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从汽车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也是30年,我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和陈司长一样看了很多次吉利,也看了很多次其他的汽车工业,无论是航天集团也好,还是吉利集团也好,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从我们来讲都是很有借鉴意义。从这方面来讲,为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出一条路,下一步怎么样解决在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进行的课题。
曹煊一:
今天四位嘉宾发言非常精彩,因为时间的关系本环节的论坛只能到这里结束,接下来还有第三节更精彩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