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论坛:创新是支持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1日 17:01  新浪财经

  第三,自主创新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说自主创新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钱,有没有为自主创新提供融资的风投、创投,包括资本市场,也包括金融体系能否营造为创新投融资的金融的服务体系。第二是人才,自主创新人才一定是全球化的,在金融、人才以及市场需求引领方面能否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我觉得实际上这对下一步的自主创新环境改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个人有一句,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更多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这一点来说,我们的企业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我个人觉得,从全社会来讲,我觉得我们这部分的责任,下一步是要加强的。

  曹煊一:

  请陈司长给我们简短分析一下。

  陈文玲:

  航天集团曹总谈了他们的经验,航天集团带有垄断性质的大的国有企业,大的企业集团。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为数不多,但是作用很大,它实际上代表着我们国家科技力量、创新的能力,它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代表或者表现,因此我觉得像大型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如何,正如邓教授所说的,原始创新应该交给谁,应该是国家,我觉得国家这些大的国有企业承担原始创新义不容辞,而且需要持续创新。

  创新靠什么呢?首先要靠人,我是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怎么样靠人,几个到位,几个主动,我也看了材料。创新第一要素是人,我觉得核心要素也是人,我在前年三月份曾经到日本进行考察的时候看了几个企业的创新体系,我深深体会到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比我们国家高,高在什么呢?高在对人的创新能力的挖掘上,他可以创造一种体制环境、制度环境,包括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激发人的创造力,比如说日本富士集团,研究所不像一般的办公大楼一间间的房子,办公的房间很小,但是主要空间都是休闲空间,聊天喝咖啡、休闲的空间,把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集中在这一个大楼,不按照专业分类,也不按照专业分法,让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在一起聊天,一起碰撞创新的火花,然后产生新的思维,产生新的创新的思路,把人的创造力,通过轻松的方式让它能够挖掘出来,能够打造学科的融合,学科融合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我们的创新实际上还是很古板的,比如航天集团油棕工、副总工等,而且我们的创新在所有的领域,几乎还是按照专业,往纵深发展,缺少流通,缺少横向的发展,缺少学科之间互相的启发。因此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挖掘和发挥,我觉得肯定是今后创新最主要的制高点。我还看到,松下集团创新已经改为,由技术发明者做项目的负责人,然后负责生产的全过程,一直把研发变成最终的产品。生产的过程不是像车间的负责人,就是发明者本人,因此也是一种新的创新方式,我觉得只有对于人的创新,人的才华挖掘,对创新能力的挖掘才是科技创新最大的动力或者最大的潜力。

  曹煊一:

  陈司长讲得这一点特别重要,科学家研究也证明,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断地努力和发掘的,如何发掘人的潜力,创新的潜力就是当务之急。接下来想听听吉利汽车如何走自主创新之路。

  张爱群:

  今天早上到现在大家讨论的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昨天我和主办方说,我参加这个会,正好是年中的时间,半年的考核,所以非常地紧张,要来开这个会,我又想来,但是又没时间来,这个会到底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参加?昨天晚上两点钟赶到这儿,我觉得今天非常值得,我今天来到这儿,不是说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儿和大家说,我们吉利是怎么回事,从今天早上到现在,我确实学了很多,专家学者都是非常精辟的,包括两位领导讲的都是非常精辟的。

  我今天在这儿说有几个不同,国有企业讨论比较多,刚才几位老总也都讲了,上午的时候领导也在说,国有企业搞自主创新有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任期的问题。因为咱们国家的考核体系,考核制度使得国有企业领导人可能会有顾眼前,只愿意种草不愿意种树的短期行为,可能会造成自主创新难处。第二,大家也说到过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很多的难处,包括体制和考核指标,还有国有企业比较大的负担要创新,要有投入,包括人才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民营企业企事业有民营企业的难处,虽然船小好掉头,可能更灵活一些,机制上不存在,因为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在企业里边,首先就是创新的主体,把创新的主体并在企业的话,企业里边的领导人,首先是创新的主体,如果他没有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下面的人再怎么样想创新也创新不了,刚才讲到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文化的创造,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形成。但是民营企业也有民营企业的难处,他舍道社会的认可,或者是说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支持比国有企业少很多,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或者是融资以及税负环境,现在不断在改善,但是李书福董事长有一颗感恩的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吉利,所以吉利在改革开放大潮当中能长到今天,除了企业自己内部人才和创新,最主要还是由国家政策,但是我们怎么样把国家的政策用好,用到企业当中来,吉利今天能坐到这儿,或者今天拿到TOP100企业,从排名来看,我们的创新指数是91.3%,我们在第11位,排得比较前面,我认为评价中心的评价指标应该说是很科学的,应该说真实反映实际的情况。但是在十年前,在1997年的时候,吉利进入到汽车行业的时候,所有的人是不相信的,因为人民都知道,汽车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特别是轿车更加是这样,这是汽车一百年证明的理论,在中国的汽车行业也是五六十行业证明的道理,所以大家都是认可的,所以当时吉利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一没资金,二没人才,三没技术,以三无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还要搞轿车,媒体也不相信,李书福在忽悠,银行也不相信,不愿意借给李书福的钱,一分钱不愿意借给钱,怕卷着钱跑了,政府也不相信,不给准生证,也不给公告,到了2001年年初的时候,2002年底的时候才给了公告,整整三年的时间。但是到现在吉利发展成为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形成4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并且是国内唯一一家自己的发动机不是向自己供给的轿车企业,能做到自己完全自给自足的企业,这个发展的过程确实得益于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逼出来的,刚才专家也谈到,金融危机倒逼法,逼着企业自己去创新,吉利自己必须走自主创新才能创新,没有退路,进到这个行业要生存,就得是这样子,就得创新,跟人家做得一样的话,要那么多的钱,那么多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好就必须得创新,这个创新首先是战略上的创新。吉利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选择低价战略,像现在的比亚迪有一点像吉利当年的情况,进入一个黑马,当时李书福有一段名言,战略上藐视敌人一句名言,轿车必须在三五万块钱才能进入家庭,说这个话的时候夏利卖十万块钱,奥拓卖七万块钱,所有人都认为轿车要是三五万块钱还叫轿车吗?谁也不相信,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的车型都在五万左右,包括桑塔纳的车型也在五万,大众的车型、通用的车型都有了,国有品牌车型在三五万价格,采取低价战略,先挤进来,挤到市场以后。第二个战略就是质量战略,如果一个劲的低价,没有质量支撑的话,这个车人家也不敢买,必须载质量上进行创新,因此吉利当时在浙江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开始我们的供应商都是选择这样一些供应商成本低,但是质量都是没有保证的。所以,现在在质量上面吉利开始用了PPM值的管理,每一个供应商在签合同的时候都要承诺质量指标达到什么样,我们从供应商开始抓质量体系,使我们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