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金麒麟主题沙龙-激活后世博商机文字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1日 17:28  新浪财经

  6月21日下午,由新浪财经和《新沪商》主办的“新浪金麒麟主题沙龙-激活后世博商机”在上海召开。以下为此次沙龙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朋友,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新浪金麒麟。新沪商海派沙龙。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激活“后世博”商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遥远了,离今天的距离也就是300多天。我们知道世博会的会期是6个月,现在很多的人都认为即将到来的6个月而辛勤地工作。我们对这6个月的成功精彩难忘充满着期待。

  今天我们一起来展望未来那个6个月之后的6年,乃至60年,这是一个后世博的问题。我们谈大后世博还是弥漫着很多的不确定,因为不确定所以需要我们一起来提前谋划,提前布局。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精彩。所以我们今天将话题聚焦到后世博商机,我们知道世博会又被人称为是世界经济的奥林匹克。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中多次引领世界经济萧条,而现在世界经济的危机还在蔓延,还在升华,在这个时刻我们来谈论后世博的问题,谈论后世博的商机应该说是意味深长。

  非常荣幸今天我们请到了几位知名的学者、企业家和精英来到现场交流。他们是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晖明教授,上海财大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上海均瑶集团副董事长王均豪先生,西门子中国副总裁,西门子江苏公司总经理王伟国先生,上海锦江大酒店总经理、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兼职教授陆荣华先生。远大空调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世博工作组主任吴斌先生。他们将就我们今天的话题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让我们再一次表示欢迎。

  今天的会议由新浪财经频道和我们解放集团新沪商杂志社共同举办,新浪网现场直播。今天来到现场有不少媒体界的朋友,他们有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广州日报、扬子晚报、I时代报、房地产报、青年报、劳动报、东方网、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频道、上海证券报、上海日报和浦东时报等,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家朋友来到现场,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有关后世博的智慧。今天是周末,大家放弃休息来到这里我非常感动,感谢各位的光临,也向网民朋友表示真诚的问候。

  今天的讨论我们有三各环节,先是我们请学者企业家登台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让我们企业家就后世博的品牌营销问题做一个现场交流,最后我们还准备了互动环节。

  下面直接进入第一个环节,就是请专家登台发表高见。首先演讲的是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企业如何抓住后世博商机。

  张晖明: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给我出了个题目企业怎么抓后世博机会。世博会是经济的奥林匹克盛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作为工业社会的事件性的系列活动,在世博系列到现在为止多次的世博会当中推出了很多工业文明的产品。我想简单说一下世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作为世界活动对所有参与国家和其他机构来说有高人出了这么个题目,然后给到不同的国家和愿意参与的主体来竞技,到这个平台展示自己。所以作为事件性的活动推动了人们对推动技术进步的一种促进的作用。作为会展作为参展对,互联网经济以后,认为世博会直接到平台上的交流重要性好象有所削弱,但是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最重要的还是获取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取得情感激发的非常重要的交往方式。世博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特别从我们这次上海作为承担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使命任务,对承办世博会的国家,或者是城市而言,承担世博会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整个城市里面的,包括这个国度中的居民的礼仪风范的提升,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件性活动给予当事国,或者是当事城市的作用。作为最大型的会展,会展旅游经济可以推动会展旅游的发展,今天有很多文献就这个问题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在这方面应该多做一些挖掘性的工作。再接着看世博对企业发展会带来什么机会。

  刚刚提到这是一种面对面交流,或者是把自己得意的成果拿出去展示,因此对企业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在这个平台上230、240个参展的国家或者是团体,都把自己认为最最新的东西展示在个地方,而且是实物的,所以可以给我们从中读取很多背后的信息,同时又可以跟当事国参展的工作人员有直接的研讨交流,所以可以刺激我们的企业,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30年开放有很多很好的技术的学习和自我创新的成就,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科技技术水平还是相对于若干的,因此我们从这个平台可以学到很多,从而发现自己的差距。我觉得我们今天有很多企业在学习先进当中,对焦的工作做的不是那么准确,所以这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你去反复地琢磨,我们可以做到有精准的对表,从而使自己的步子走的更踏实一点,这毫无疑问是激发我们自身走向自主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一个拐点,或者说是一个出发点。特别是我们的企业要很好地利用这次机会参与这次机会来展示自己敢于去交流。过去中国的很多企业跑到国际舞台上交流先进技术的时候,有人形象地比喻叫3个S,就是说见了面是手握手,然后彼此之间表示一下神情,然后等到坐下来交流的时候就不说话了,这可能是我们要彻底改变3S的交往方式,要敢于去跟人家交流。所以我们要组织精干的团队参与建设世博这个平台,除了世博展示所需要的空间载体的平台以外,我们要软体的,我们自己准备拿到会上去交流的成果要加快建设,夯实我们发展的进步,从而提升我们管理创新能力,这是我们企业应该做到的。

  企业如何主动自觉开发世博商机呢?我大概做了归类,企业善于发现资源一个是科技信息资源,第二类是文化传播媒介资源,不同的国家拿到他的产品来的时候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所以这种不同的传播媒介资源。同时也有管理组织资源,就是说不同的团队,可能以不同的推展方式表现自己。我想我们的企业要善于归类这种资源。另外就是客流消费资源,我们今天都很关注说7千万的参观人群,他们来以后的住、吃、行,包括他们的用等等,所以这里包含了客流消费资源。毫无疑问在这种资源得以整合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看到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商机,是什么商机呢?表现为是产品的创新机会,是营销推介的机会。因为我们自己也要去参展,我们自己也要善于宣传自己。同时又是公关宣传机会,我们在这么大的活动当中怎么来设计自己的形象,同时又考验那么多宾客来了以后我们的服务做的好不好,因此是服务升级的机会。我想企业应该主动地自觉地抓取这种机会,给我的主题是讲后世博的效应。要怎么做到深度开发,深度开发形成后世博的效应大家都知道从世博600天启动起,我们已经在世博会议所需要的设施条件和软件条件、环境条件,包括管理体制条件,包括管理队伍条件,以及志愿者组织等等方面,我们政府组织方方面面有序地正在抓紧最后600天的冲刺。我想其实前期效应已经显现,而且恰恰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面,全球范围内都在说要抓世博机遇,从而拉动整个经济更快地走出危机的阴影。这种惯性已经形成,毫无疑问接下来就是我们将会迎来7千宾客,明年5、6月份以后7千万宾客的直接接待和参与方式的沟通、交流、学习、讨论等等问题。

  但是从现在开始就要谋划,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主题非常好,这个主题从现在开市就谋划世博后的如何使得世博产生的效应能够有长久的机制,有长久的发挥。我想从五个方面我们企业要很好地思考,比如说从物理形态上看,世博因为相当部分的建筑将会拆除,从而这个土地有二次开发的任务,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后续效应。至于保留性建筑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花了很大的气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保留性建筑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后续在文化,在城市形象,在城市整个将来的旅游推广等等方面,就像埃菲尔铁塔今天留给我们到巴黎观光,在这个意义上说对这种文化符号所带来的物理形态的建筑物,我们怎么做进一步的在文化延续基础上的深度开发,这恐怕是我们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是从世博会永久性保留建筑功能延伸开发的课题。第二个方面就是世博作为一种会展文化,世博文化本身首先是主题,就是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背后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可以开发的题材。世博所留下来的沟通文化,世博所留下的开放的胸怀,大家都把自己最得意的东西拿出来交流。第三个是世博科技最新成果的交流平台,所留下的科技信息后期可持续的必须要持续加以关注的就是开发运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30年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使得我们的技术通过学习效应而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毫无疑问这次学习的机会更不能失去,因为这次学习对象的多元性,可以说对象的全球性的最好的东西,所以我想我们企业在这过程当中善于做信息情报的收集、积累、开发、梳理、归类,乃至于后续要可持续的跟踪的工作,包括这种跟踪基础上的自身所具备能力整合的自身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工作。第四个方面,就是世博运行管理体制本身,为了世博我们自身在对世博的建设管理体制上设计了很多带有一种由于时点,比如要求我们做完多少事情,因此这里有包括甚至比如说海关的,比如说金融的,比如说人才的,比如说专利管理等等方面,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已经给我们开拓,通过这件事情突破了某些瓶颈,包括锻炼了我们的人才,所以在后续的我们在这种体制进一步固化,从而带动上海自身作为服务经济提高当中的非常重要的在体制上支撑条件的问题。

  最后就是世博,因为有7千万人,其中有估计5%到10%左右是外宾,一方面是国内的宾客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新的可能接触过的客户的问题。其中5%到10%的外宾,也就是说350万到700万外宾半年当中进入以后,实际上你就得到了这些客户的信息,因此有一个今天可能这个人就是你的客户,把潜在的客户留住,把潜在的客户成为你未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伙伴。我想这五个方面是我对后世博效应的一种思考。谢谢!

  主持人:世博是个大事件,大事件的经济效益需要开发。张教授高屋建瓴,给我们简要提示了世博在功能延伸,在文化延续,科技开发提升管理方面推广,让我们伸手启发。我们说举办世博会是全球的期待,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上海的光荣。要说到世博会对上海的作用,用一句汪道涵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举办世博会的6个月将影响上海发展6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能给上海给中国给人类带来哪些长期的效应,接下来我们请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就这个问题给我们讲解。

  孙元欣: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感谢新浪金麒麟论坛,还有感谢海派沙龙给了我这次发言机会。我工作于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成立于04年10月份,近5年来我们对世博会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研究的是世博会怎么运营运作,第二个阶段研究世博会展期的环境和服务,现在研究后世博。今天和大家讨论的是世博会的长期效应,围绕这个问题分三个部分,一个什么是世博会的长期效应,第二历届世博会长期效应的主要特点,第三上海世博会的长期效应。

  下面我们看第一个,首先什么是世博会的长期效应。世博会的长期效应是指在世博会申办、筹办、展期和展后各个阶段对于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以及国际形象提升的长期综合效应。

  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2000年开始申办,到2010年10月底世博会展期结束,历时达7年之久。汪道涵先生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举办世博会6个月,将影响上海发展60年”。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世博会对上海的长期效应。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认识世博会的长期效应,使我们能够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第二部分我想说历届世博会长期效应的主要特点。自1851年英国伦敦首次举办,世博会的长期应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后续效应大于投资效应和需求效应。历届世博会表明,世博会的后续小异大于筹办期的投资效应和展期的需求效应。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世博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发挥,因为世博基础设施投资往往是赶在展期前结束,为了世博会服务。实际上这些基础设施还可以长期地发挥作用。二是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三是世博园区的二次开发,使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获得持久动力。世博会后期效应的作用,使得世博会结束之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回落幅度比较小,而后续效应的时间周期很长,至少有10到15年,之后还将影响很长时间。1992年西班牙赛维利亚举办世博会投资100亿美元兴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新机场客流接待能力从1百万人上升到4百万人,旅游业成为世博会以后的获益最大的行业。世博会之后该城市还对世博园区进行了第二次开发,兴建了赛维利亚科技园区。到2004年这个园区的产值占了整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的12%。德国汉诺威办过两次世博会,该城市拥有世界最大的展览馆,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贸易、金融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整体效应大于局部效应。世博会频繁的外交活动,高强度的新闻报道,有效提升了国家和举办城市的形象地位。当经济处于大转折期,世博会对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效应,远远大于某个行业或城市的局部效应。经历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主题是幸福的一个世纪,为美国人带来了近百年的企盼,以及全国经济的整形。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和谐。对于日本关系经济区,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个特点,精神遗产大于物质地产。世博会是一个国际型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将留下无形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意义将远远大于国际遗产,比如说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广泛的国际交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为时尚产业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和元素。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提高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促进当地居民的国际化交流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果。

  特点之四,世博会长期效应的发挥的前提是要办好世博会,分析历届世博会的资料,成功举办世博会,与世博会长期效应两者之间成明显正向关系。表上列出了十分成功的世博会,比较成功的世博会,失败的世博会,十分成功的世博会1970恩年日本大阪世博会,92年西班牙赛维利亚世博会。例如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唯一一次宣布破产的世博会。我曾经在新奥尔良工作过一年时间没有人谈论过曾经失败的世博会。

  下面我想讲第三个问题,上海世博会的长期效应。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从中可以梳理出后世博长期收益的行业和领域。第一,世博会对中国城镇化方式的长期效应。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两张图,第一张图上有三条曲线,分别表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平均城镇化水平,还有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我们国家的城镇水平从下面慢慢上升。在1980年以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属于世界上不发达地区,从1980年到2025年我国将长达45年的城镇化成长水平,198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大概是20%,到2025年将达到60%,今后每年大概有1500万人口从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08年我国总人口是13.28亿人,而城镇人口是6亿人,城镇人口占比重是45.7%。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而且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城镇人口就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节约能源和资源等等,世博会正好是提供了这么一次讨论。围绕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展开全球交流,新技术倡导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法国馆,是一个脱离地面的漂浮城市。还可以看到英国馆,英国馆是会发光的盒子。芬兰馆是一个冰湖。还有日本馆,日本馆是太空堡垒。德国馆是开放型号飘逸感。还有瑞士管未来城市,还有西班牙馆。从这些国际展馆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从宏观层面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和古城保护,到微观层面的建筑形态建筑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城市交通阻滞等等,这无疑对我国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提供了国际借鉴,以及升级换代的可能,这是最大的一个长期效应。

  第二个长期效应,世博会对上海城市转型的长期效应。上海世博会的投入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世博会设施建设和运营费用,大体是356亿人民币,第二个是参观者和参展者的费用,约550亿到340亿。第三部分是关联公共事业投入,估计超过2千亿元。三折合计应该是达到2900亿到3100亿元。我们品市讲的乘数效应,累计最终产生诱发额达到12000亿元到15000亿元,其中有30%是放在世博展期之后。此外世博展期前完成的42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将持续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和住宅选择,进而改变城市零售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布局。举办世博会将其大大锻炼上海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包括综合服务、文化娱乐、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等行业。世博的广泛交流将极大地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持续推动高科技创意时尚产业的发展。在世博期间已经建成的红桥交通综合枢纽开发区、林港新城。

  下面谈第三个长期效应,世博会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崛起的长期效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了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比如说杭州湾大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初步实现了3小时经济圈,这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更为便捷,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和南京等城市将脱颖而出。举办世博会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进而成为全球6大城市群之一。我们还高兴地看到目前上海世博会已经具备了成功举办的诸多要素,比如说有2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有望超过7千万人次,展馆建设稳步有序,园区设计考虑了后期利用的问题,只要在今后能够认真地面对各种挑战,落实细节管理,上海必定能够实现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预期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上海世博会的长期效应也是可以预期的,也是存在的。我相信上海将采取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将充分发挥世博会的长期效应,在后世博期间将有效促进上海社会经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整个中国的城市化持续健康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关心世博的经济利益,世博的场馆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已经直接拉动了城市,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在后世博时代投资的热点在哪里,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把握这个后世博带来的热点。我们请国金证券著名的策略分析师徐炜先生来发表他的看法。

  徐炜: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能够参加新沪商和新浪财经共同举办的关于世博会的讨论。其实关于世博会的研究我们是从08年的时候,当时在资本市场上而言是最早的研究。我们之所以做这个研究也是看中了世博会对整个上海经济而言产生的非常明显的作用。刚刚张教授和孙教授都从他们各个领域谈了世博会的长期效应。我想从资本市场证券研究人员的视角来向大家简单地分享我们对世博会的意义来做交流。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发觉在资本市场上世博会相关的投资价值。我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另外一个视角来简单地让大家对于整个世博会的经济意义有更加贴切的了解。第二,对于世博会的召开对整个上海经济以及产业转型的帮助。第三,为什么我们要长期地关注,这背后的原因是上海有非常美好的长期发展的契机。第四,整个市场上目前如何看待整个世博主题的,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个帮助。

  首先什么是世博会,刚刚两位教授讲的比较清楚。世博会被誉为是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在世博会上诞生了非常多的对人类社会有深远影响的科技类产品。08年我们刚刚举办奥运会,大家对于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情况应该还是比较了解的。通过世博会和奥运会的简单比较及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博会的经济利益在哪里。世博会的奥运会经济阶段都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设施投入阶段,第二部分是在整个会展召开期间会吸引到大量游客,或者是一些参会人员,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应。之后,无论是后奥运,或者后世博也好都是一个后续的效应。基本上在经济意义上属于同一类型。

  那么在投资的规模上,我们也做了数据的罗列。我们发现整个上海世博会的投资规模与这个奥运会规模基本相当,在规模上甚至还要略超出于整个北京奥运会的规模。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非常明显不同的地方,一个不同地方是奥运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电视转播费,也就是说奥运会通过电视媒体实现更广大受众的模式。世博会不一样,世博会是吸引参观者直接到场收看,到场参观,是一种直接收取门票的形式来进行获利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整个经济的拉动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在家里看电视,可能是一次性的支出,但如果你来世博会买门票收入的话,会牵涉到很多包括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的收入。其次由于整个世博会所举办的时间非常长,奥运会举办时间只有17天,所容纳的人数卖的票数只有7百万左右,世博会目前我们预期是7千万的人次,是奥运会的10倍,时间持续6个月,从这规模上来看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整个世博会经济利益要比奥运会大许多。我个人有一个想法,世博会7千万人数有可能存在低估原因,一个目前中国居民消费情况来看,对于整个旅游消费的意愿其实非常强,虽然我们说从0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经济危机冲击,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整个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很小的。上海刚刚举办了上海车展,我们把上海车展的人均密度和整个世博会目前预计的人均做了比较,如果上海车展套用到世博会的话世博会肯定是要超过上亿的,简单的比较可能会存在问题,但是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来,目前中国旅游的热望对未来人数的超预期会有比较明显的帮助。

  其次我们所关注的是世博会对于整个经济和产业的具体影响。我们借鉴了海外的经验,每一个在历史上世博会最成功的是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日本从世博会中获益很多,所以他非常热衷举办世博会,历史上也举办过多次。当年的日本和目前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举办奥运会,之后举办世博会,同样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我们知道70年代日本也经历过了从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整个世博会日本来看是非常关注的。大阪世博会的举办对日本经济也是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整个世博会举办的时候对于整个前期的经济出现了上升阶段,拉出整个日本经济走出了奥运低估的水平。我们不能把上海世博会,就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够把中国经济拉出低估,因为我们两个国家在区域上经济的体量不一样,但是如果把视角缩小到上海区域,或者上海周边而言,我们认为世博会的召开对这个区域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再一个世博会从日本经验来看,最直接拉动的是对于旅游行业的拉动。也就是说整个经济圈的形成,大阪逐步发展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圈,这非常明显,对于区域经济的帮助。

  总结而言通过这样世博会的数据来看,和孙教授的结论基本一致,世博会的投入最多是在基础设施行业,中期的产出最多的是在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从历史的经验数据得出来的结论,从逻辑上来看也是基本上相符合的。其实站在我们目前这个时点,对于基础设施的关注度应该是降低的,因为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在今年年底基本上也要完工了,很多的项目已经开工了,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更关注的是在当期对于整个旅游相关的产业,包括商贸餐饮这些行业的拉动,如果到时候到访人数超过7千万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对这样的行业产生额外的拉动,这是我们目前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第三个,从中长期来看为什么关注上海区域的主体,如果看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来看的话其实表现非常差,在整个中国区域当中经济是最慢的,很明显目前缺乏驱动力。首先看工业生产已经是负值,包括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也是负值。整个上海经济从2000年以后已经进入到瓶颈期,2000年之后主要是通过发展房地产业获得了短期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很难起到长期的驱动力。对于上海经济最大的问题,要找到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上海市政府无论从规划而言,从方向而言提的提法是发展服务业,但是发展服务业不是一句口号,我们现在关注到上海服务业有可能成功的,一个是世博会的召开,长期的效应使得上海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会面临一个契机。如果我们看再远一点,有可能迪士尼未来也会落足到上海,迪士尼对整个产业的拉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基础上世博加迪士尼,就会使得上海成为未来发展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区域经济当中旅游的一种新地标,你想到旅游就会想到上海,这对上海第三产业服务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可以把上海和香港做对比,上海目前第三产业的比重是60%,比去年有了明显的上升,但这个上升主要是因为工业下降非常快速导致的。香港目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概是90%左右。一方面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其实非常大,另外一方面上海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性也非常强,所以我们把世界性的机会看作是非常明确的契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