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其仁:旁听张培刚(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 15:39  新浪财经微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资料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资料图)

  无论如何,张培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写就的《农业与工业化》,已经是“传世之作”了。还是他的老弟张五常提出的标准:经济学文章30年后还有人看、有人引用,就是有斤两的成果;50年后有人读、有人引证,应该就是传世之作了。今年的庆典会距先生大作发表已经53年,“传世”的结论可以下了。就是再过50年,我以为先生的这本书还有人读,因为就是完成了工业化,后人还要好奇一个农业大国究竟是怎样完成工业化的。

  “交易费”不同凡响

  当90岁高龄的张培刚在庆典上抑扬顿挫地讲话时,我不由得想起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带给我的其他教益。起因是这样的,我对有启发力的前辈向来喜欢刨根究底——尽可能找到他的全部著作来看。张培刚1984(1949年版)年再版的书,引用过他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留美之前在中国农村做过的三项调查。我那时在杜润生先生帐下做农村经济调查,哪里肯放过这些资源?

  现在我还记得从北京图书馆和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找到这三本书(《清苑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和《浙江粮食运销》)时的欢喜心情。那时没有复印条件,重要的地方要用手抄。不过用手写一写,印象通常就更深一点。不同于“以农立国”或“乡村建设”派,张培刚研究农村经济的出发点是“变”——向工业化方向之变。他从工业化的基础和制约条件的角度来看农家经济,这一点对我们后来的农村发展研究影响很根本。

  印象最深的是张培刚关于浙江粮食运销的研究。他不但专门考察粮食的“运销成本”,而且把“运输成本”与“交易费”——也就是单纯的市场费用——分开考察。他发现浙江粮食贸易中运输成本一般占7成,交易费占3成。进一步通过比较运销成本的历史变化,他发现纯粹的市场交易费在20世纪20年代有下降趋势,虽然与“洋米”——从香港地区运到宁波的米——比较,内地的交易费还是比较高。

  如果以上的发现靠细致的观察就不难得出,那么下面的概括就见先生的功夫了。他指出:市场交易费的减少,可视为交易机构有了改进的标志。今天越想越觉得这是石破天惊的认识。科斯举世闻名的“交易费用”概念最早发表于1937年(写的时候是1932年),而张培刚1940年研究浙江米市的时候,不但独立使用了——当时他应该是不知道科斯已经发表在英国学报上的那篇论文的——“交易费”概念,而且斩钉截铁地指出了节约交易费用与组织的关系。

  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的确不同凡响。如果他有科斯一样的可专心于学术研究的条件,张氏发展经济学会不会早就把研究的视角对准经济行为的制度条件?无论如何,产权、市场、交易费用、国家和意识形态——几乎所有的制度变量——在新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里已经全面登堂入室。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制度分析,这一点在先生60年前的工作中已经初见端倪。好像没有谁指出过这一点,让我这个旁听的学生把它说出来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