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其仁:旁听张培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 15:39  新浪财经微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资料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资料图)

  周其仁

  张培刚先生的生日是1913年7月10日,九十大寿应该是明年。不过中国的传统,为老人做寿向来“做九”。于是,上个星期在华中理工大学,就有了几代学人为先生祝寿的盛大庆典。

  旁听生的回忆

  我不是张培刚先生的入室弟子。但是,我是他讲座的旁听生。1980年张老先生在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开设的系列讲座上,为学界作外国经济学说的启蒙。讲座地点在北京大学办公楼二层礼堂,拜北大“开放课堂”传统之福,我很容易就“蹭”进了张培刚的讲堂。

  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出版张先生1949年在哈佛得奖的论文。听众中的多数人应该跟我一样,对先生大有“来历”毫不知情。不过听他操着浓重的湖北乡音讲解外国经济学说,实在很有味道。他讲解清楚,神情生动,语言幽默。他对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知之广博,又融会贯通。尤其讲到农村经济,他在理性的叙述中透着感情,对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1984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上卷)中文版。21万字的著作,精装本当时标价只有275元!就是再贵多少倍,这也是一本读了就觉得欠下作者许多的书。我那时从农村回大学“深造”已经毕了业,和一帮朋友依旧对农村经济研究有兴趣。张培刚先生的这本书,自然就常常放在背包里,下乡调查时带着看。现在回想,要是当年没有读过这本书,胆子再大也不敢在后来去写什么《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和农村发展》。

  大概就在1984年,我到武汉听说张培刚先生病了住院,就去探望。只见一张单人病床上,堆了两排摞得高高的书,剩下不足一半的面积,很难容一个人安稳躺下。这就是张培刚先生的病床。他太太谭慧老师说,你要是把书拿开,他睡不着觉!原来先生有35年不得继续在哈佛开始的研究,现在机会来了,老骥伏枥,他要完成《农业与工业化》的中卷和下卷。屈指算去,那一年张培刚已经70岁!一刹那间,我相信世间确有人把学术与生命完全融为一体。

  传世之作

  参加庆典的来宾,每人都得到了一套新版的《农业与工业化》。这部著作的中、下合卷本今年第一次面市,应该是对张培刚先生大寿的最好贺礼。香港的花千树出版社,也在庆典之前重新出版了张培刚先生五十多年前在哈佛得奖论文的英文原版书。像花千树的其他出品一样,这本英文书装帧精美,完全配得上它堪称经典的内容。书前还有一篇重要文字——由先生口述、谭慧老师记录成文的“《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细述张培刚先生毕生求学、治学、研究和探索的学术生涯,可供我等后辈细读。

  张培刚当年在哈佛发表文章的时候,后来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著作尚没有问世。因此,张著“农业国的工业化理论”理所当然地被看做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不过,先生回国之后在很长的时期里没有可能继续研究本题,以至于后来以发展经济学博得大名的是Nurkse或Lewis等人。他们的影响似乎比张培刚来得大,不免令人心有不甘。

  只有张五常不这样看。他认为那些“影响”实在没有所谓,“因为这影响带来数之不尽的怪诞不经的理论”。张五常下面一句评论我以为中肯而重要:“如果当年经济学界以张培刚的论文作为经济发展学说的基础,我们的眼界与思维早就有了长进。”此话出自他为新英文版张培刚著作写的序,题目颇具五常特色——“为大哥序”。而张培刚先生在庆典会致辞时对此欣然接受,不但回应“五常老弟”,而且问全场,“既然两张五百年前是一家,为什么五百年后就不是一家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