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题三:创新中的中外比较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9日 19:37  新浪财经

  刘洲伟:季总是做连锁酒店业的,是做的服务业。我们知道以前有一个笑话是说,在某一个服务业,我们老板碰到一个女生,它的价格比较高,老板问价格为什么这么高?她说曾经在IBM干过,她提供是优秀服务,所以要高一点。IBM放弃原来重资产以后,专门做朝着服务业方向转型的时候,实际上毛利率很高的。跟季总沟通的时候你的毛利率也很好,您介绍一下,而且你有一个观点,中国制造业必须向中国服务业转型才有出路,具体阐述一下您的观点。

  季琦:我今天一看我们四个人,三个人是做服务业的,周成建不是做制造业的,陈义红也不是,就我一点浅薄的知识,老蒋是制造业的,所以我对制造业提几个意见和建议。第一是创新,从美国跑到欧洲再到中国,我觉得中国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更多是需要向西方学习,包括商业模型,包括很多管理经验,包括企业结构建设,更多是学习,比较少的创新。我做了几个企业,我觉得至少不算失败还可以,每个企业都是跟美国同类公司去学习,然后结合中国的国情来做稍微不多的创新,10%左右的创新,我们基本上按照国外样本来学习。昨天我讨论一下国外成熟然后拿到国内来,所以创新不要穷创新,什么没有还创新,如果你把国外模型消化透了,可能比创新更高。第二对于中国目前创新基础来说也不具备。中国这些人的学术水平,基础研究,还有中国研发上的投入,都无法跟国外比,所以你要在基础领域,在高端进行技术创新我认为是比较难的,创新我是这么理解的。

  第二,制造,制造这个行业相应要升级,怎么做高技术制造业,没有污染的等等,这个可能也是自己的理想而已。中国制造业从过去到现在,包括不远的将来,我认为是低成本,和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不会像日本一样品牌经营。我认为不是这样,中国要走出这个困境来说,从经营角度来说应该是服务行业,我觉得是一个曲线,不管人还是公司都是到终止型,到终止往上走并不是曲线本身而是曲线以外。我的感觉就是中国服务,中国服务才是未来中国产业方向,这次危机更是给中国非常好精力,拉动内需就是把服务行业做起来,如果做不起来中国产业起不来。

  刘洲伟:四位都谈了,不论做什么你们四位都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即是创始人,又是大股东,又是整个企业管理者,我们知道中国本身不管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企业的发展,跟公司的整个治理结构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生产力发展要有合适生产关系来匹配。我想问四位,大股东本身是CEO的这种模式,就长远来看对企业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

  周成建:我觉得就陈总和季总两个观点谈自己的体会,特别是季总讲的创新是这些高端科技企业是代表创新的领头者,我们不是制造业肯定是传统产业,做酒店也是传统,做电缆也是传统,做时尚也是传统,我做裁缝也是传统。所以我们四个人其实都是在做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如何创新,我们同样有许多创新的问题。我的老师经常告诫我一句话,肯德基麦当劳做这么难吃,做全世界一样难吃,有这么多人吃,这是做管理做创新重要把握的问题。如何做这么难吃,到时候不要变成批评,一方面可复制的问题,星巴克为什么能够在西雅图做到全世界,怎么做到复制,复制很多标准化的制定,刚才我们说道专业性的管理系统的建立,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二,我们讲的执行力,我前面讲中国执行力非常强,只有执行力没有控制力,我们企业风险很大的,我们从控制力角度来说怎么去做控制力的问题,这里面前面教授讲了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设置,还有制定一个战略,还有一个组织,队伍等等这方面的建设。我们从今天中国的企业,中国传统产业从这些方面更好的挖掘,更好做到才是中国走向未来持续的重要问题,这是我个人体会和感受的问题。谢谢。

  刘洲伟:关于创始人大股东这种公司治理结构?

  周成建:我认为从中国应该进入几个阶段,这个时候从中国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的环境,从这方面综合来看,创始人和团队结合这是最佳的时机,当然最终一定跨越职业经理人来掌舵。推动企业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创始人他会老的,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不可能这个企业由他来带走,肯定需要职业经理人掌舵这家企业,才是更好的发展。我觉得通过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通过这三十年中,有些企业是十年周期,有些是二十年的年龄,这个时候如果由创始人推动制度创新制度改革,与职业经理人这样有机结合,可能对中国的现阶段企业发展会更持续,我是这样理解。谢谢!

  陈义红:刚才讲股权结构问题,我觉得对中国企业来讲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中国企业基本上目前都是大多数的第一代创业者,不管哪种形式的。中国市场经济才30年的时间,最重要的来讲,就是企业的发展阶段,因为第一代的创业者来讲,可能最熟悉这个环境,它从20年市场竞争当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目前来讲,我也同意周成建讲的,是中国团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执行力比较强的,实际上我不是说反对我们治理结构或者战略,战略是根据企业的规模,包括你的时间包括经济大环境,以及市场状态,我们去年的战略可能2009年遇到了新的变化,我们可能这个战略必须要调整。再一个机会来说,我们去年收购日本一家公司,我们用两亿日元,一亿日元是资产,一亿是债券,你买这个公司是不是符合你企业的战略,是不是符合你的长期战略。因为我们也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并购的过程当中,和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分歧,因为我们基金希望我们买一个中国的,快速增长的,这样可能对我们近期来说有帮助的。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我们可能更多来看长远一些,未来的价值,所以怎么样?去控制公司,或者说股权结构是不是合理,或者说职业经理人什么时候来进入,刚才星巴克要求我们CEO在企业里面培养,这可能在经营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文化传承可能更多在中国来讲是第一代创始人,周成建的文化可能是企业的文化很难改变,企业传承以及职业化的进程,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企业管理当中的一对矛盾。我想大家不要太看重股权结构是不是很合理,因为我们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更主要我们是不是有很高学习能力,我们决策是不是符合我们企业的阶段,这个可能在目前来讲,可能会更重要的一些。

  蒋锡培:主持人提这问题大家很关注,如果股权不重要,我相信我们做企业好象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当然你创造价值是另外层面的问题,我相信所有人都非常关心市值的利益,利益体现最大是股权方面,你像成建,人家看好它的公司,人家让他改几个点他就不改了,所以股权很重要。另外现在为什么改这么多,包括我们在座都还是大股东,因为我们看好自己的企业,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还年轻,我们要做一点事情,所以股权肯定重要。现在已经自己准备办企业的话,我认为这个事情一定当非常大的事情,另外适当时候可能真正放一点股权,包括你的债券投资人,包括你的管理层,用它来建立,用它来招募,用它留住这个公司需要的人才。再一个你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是你来做,你现在又是董事长,又是总裁,又是管理,哪一块全是自己管,我觉得企业到一定规模的事业,可能就应该不同的管理方式。

  我们远东其实股权结构发生多起变化。开始我全部投资,100%过,后来送给了集体乡政府,后来又80%的股权是我们职工的,后来我们最大的企业,包括我们员工成为首家的体制,现在把这些股权全部回购过来,反正是折腾,不是自己想折腾,而是你没办法,你要适应这种变化。总之你热爱这家公司,创办这家公司要有掌控权,否则改变你的方式了,我就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刚才谭智说它喜欢当一个职业经理人,我觉得他也并非真心话。谢谢!

  季琦:实际上我们这个问题,我们CEO班学员都记得。这个问题研究过,研究以后给我们一个结论,他说中国资本主义要成功的话,大概两条路,一条路就是决策在西方,中国来执行,类似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样的,在美国有很强资本文化管理架构,把这个架构来自中国的复制,这是成为实现中国资本主义的道路。再一个李先生,李嘉诚的道路,创始人兼主要股东,加上专业管理者,这个模式他认为在中国是两个成功的模式,我个人比较倾向一个老师的结论。中国做一个企业想做成就,比较大,比较长久而且成功的话,就是创始人加主要的股东,而且我觉得因为我们都太短了,在座我们很多思维,包括很多企业,刘永好刘先生,很多企业特别长,我们基本上改革开放30年,没时间做企业,现在通过时间来讲还需要时间,完全靠美国模式做中国大组织大机构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还是不一样,包括日本、新加坡、台湾,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本质区别,东方文化有什么组织架构组织形式,是跟西方不一样的,教授的结论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

  刘洲伟:接下来我们请里卡多教授来评价一下,对各位老总的发言做一个评价。

  里卡多:我们是在俄罗斯、德国、英国、印度、中国以及美国,前几年的时候也曾经探讨过这些问题,它们也是讲到了类似的情况,它们说需要有一些专业的管理人,可能中国公司发展历史没有那么长,也许并不像其他发达国家,它们有那些长期存在的跨国公司,它们有着一些非常经验丰富的人才。还有我觉得提到的重要一点,就是关于投资的资金来源,其实我们是看到这样的机会,还会经常的到来,可能有的时候是由政府来投资,有的时候可能在市场上也会出现一些投资。还有大家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是会反映到一个公司文化当中去,西方的人们可能跟东方一些人的思路思维有所不同,中国人可能会找到他们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不是其他国家所用的管理方式。像一些成功的西班牙公司,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呢?就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管理风格,而且也是顺应于他们所在国家的文化,必须要能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要考虑创新。其实首先要有一种知识的汇集,有了这种积累之后才会真正走上创新之路。我是经常去很多公司,我注意到他们有一些资金,他们积累很多知识然后他们才开始创新。中国也是同样如此,肯定先是要有非常丰富的积累,再要有这种资金,有这种财力,其实可能2009年和2010年总体形式不是特别乐观,但是其实经济状况肯定会在未来走向更加乐观的局面,我们要看中国它是会有更多创新,进一步提高它的竞争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