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曾湘泉做年会主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 17:06  新浪财经
图文:曾湘泉做年会主报告
  2008年12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图为人大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资料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8年12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图为曾湘泉院长做“改革开放30年——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探索、发展和展望”的年会主报告。

  曾湘泉:谢谢周教授的赞扬,不敢当。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做一个汇报,今年我们的主题是HR的30年,也就是说对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这个主题讲起来很冲动,也很需要严谨的学术东西,因为时间关系,我主要把30年基本的脉络讲一下,把一些可以反思的经验和未来的趋势讲一下。

  这3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和中国社会,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变化,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后面张幼林主任会讲中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变革。应该说,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0年前和30年之后,我们看我们在语汇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劳动人事学院是1986年创办了人事管理专业,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了优秀成果奖;1993年把人事管理专业改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改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去劳动人民化工招生,那一次有家长问我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是搞计划生育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从语汇的变化,大家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跟国企的改革息息相关,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1年,这个时候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承包制,改革的思路是放权让利,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的特点是不触动经济体制,内部改革为主,探索性的。

  我们看关于去掉固定工资制度问题,实行承包制的问题,那个时候最有名的企业是首钢,特别有名,是我们北京市的企业,承包制。承包制维持了一段时间,所以中国企业改革从第一阶段来看,实际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当时的洋厂长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进行改革时说,他无法行使厂长权利,无法开除工人。过去我们是计划经济企业,企业是国家整个盘子里面的一个珠子,所以我们现在讲职业生涯,我们都是革命的螺丝钉,经常说一个概念,我们要从革命生涯走向职业生涯。当时福建的55位厂长联名向市委书记呼吁,把权利落实到企业。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三铁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劳动用工是铁饭碗,干部人事是铁交椅,分配制度是铁工资。当时我们讨论大锅饭铁饭碗,当时外国人说应该建立金饭碗,所以那个时候促使我开始思考工资问题劳工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到2000年,92年是南巡讲话,最重要的是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口号,92年之前中国是不讲市场经济的,都是讲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2年之后,跟这类体制相匹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开始战略性重组,提出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改革思路在这一段,中国沿着市场化的改革在推进,开始触动了经济体制本身,内外的改革同步推进,有了系统性。从干部人事制度或者是劳动人事来讲,开始提出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工资能增能减。改革的特点就是市场化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整体来讲是强调市场。93年的三中全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股份制有一个明确的肯定,其实在这之前,对股份制有很大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不能实施,包括94年到95年实行大的变化,94年选择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95年开始,由于市场化的推进出现了《劳动法》,以后还有很多的变化,包括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

  第三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从2001年到现在,这个阶段的改革跟以前也不同了,大家知道这个时候是国企的转制、重组。改革思路是市场化产权的多元化,同时我们知道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个时候国际化开始推动。今天我们讨论金融危机,就是因为2000年我们进入了国际化,国际的经济开始对中国进行影响,其实大家知道,98年也有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中国影响并不是很大,为什么现在很大呢?跟这个东西也有关系。这个改革的特点是市场经济的体制确立当中经济成分的蓬勃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国有企业的职工置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改革的思路是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这个改革特点在不同所有制的改革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到中国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断的建立完善,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也开始引入,所以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30年的时间,美国的《商业周刊》去年写到,跨国公司一觉起来,突然发现中国企业跟他们说的语汇一样了。但是在30年前,整个的30年中间,其实我们的语汇系统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听说过“破三铁”运动。

  30年的成绩,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讲,第一个这个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发育驱动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其实这个经济体制改革它的核心是什么?或者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讲它实际上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前都是国家利益,不是不强调企业利益或者是不强调员工个人的利益,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要看到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而且这个关系是契约的关系,所以我们跟员工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这种环境最后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就叫利益风险对等的原则,自己要承担。所以以前我们是待业、下岗、失业,失业的概念现在才能够接受了,其实以前我们都不能接受,这个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也就是说资源配置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被市场经济所替代。各种要素的定价机制开始形成,从行政的定价向市场的定价过渡,那么企业开始转变为独立面对市场竞争、产权日益明晰多元化的经营实体。

  在这个过程当中,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的配置模式,所以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或者是劳务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现在叫人力资源市场,这个概念演变打破了统包统配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大家知道苏联在当时的体制下,个人的流动也是存在的,我们叫资源性流动,仆人跟主人,所以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是不是流动性过大的问题,当时我们讲中国怎么样提高劳动流动率,中国的改革,计划经济的体制、计划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比东欧的国家比原苏联高度集中,所以改革的难度更大。

  但是随着改革我们的市场意识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职业生涯概念开始产生了,我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翰威特在2007年调查中国员工敬业度影响的因素时,第一个因素就是职业发展,第二个是薪酬,企业也越来越积极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开始强调人才的吸纳、维系和激励,政府也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政策。现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的技术方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在最近的一些调查中间都可以看到。从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薪酬调查、薪酬的结构、绩效的管理、员工管理都开始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实践层面上,应当说中国的企业基本上建立起了面对市场化、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系统,这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一个重大的成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