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袁再青(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 11:50  新浪财经
图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袁再青(2)
  2008年12月20日,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七届年会”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会议。图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袁再青。(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在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外贸也与世界各国实现了互利共赢,为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6-2003年,中国商品对世界商品的贡献率为40.7%,美国和日本分别是14%和6.9%。据IMF统计, 2004年中国对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12%,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中国外贸拉动各国经济和全球贸易,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看,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直接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提高了全球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拉动了消费和经济增长。联合国《2007年亚太经济调查报告》指出,2001-2005年,由于从中国进口物美价廉商品,使美国、欧盟、日本的通胀率分别下降0.28个百分点、 0.37个百分点和0.65个百分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在过去10年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亿美元,而为生产商节省的开支则更多。从中国进口1美元,将为美国经济增加3-4美元的零售额。从需求方面看,中国充满活力的需求增长为世界各国开辟了广阔的新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外贸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制造中心”,更是全球巨大的“需求中心”, 2001-2007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率达到23%,大大超过世界11%的平均增长水平。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

  对外贸易这30年,是我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30年,是展现我国综合国力由弱变强、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30年。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贸发展道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认真总结30年来外贸发展的经验,既能为我们应对眼前严峻形势启发思路,也将为未来一段时期在新起点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借鉴。

  一是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空间。30年来,无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怎样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对外贸易发展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在区域方面,80年代以珠三角为龙头,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地区;90年代以长三角为龙头,以上海浦东开发为先导,相继开放了大批内陆省会城市、沿江和沿边城市;新世纪提出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区域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产业和市场开放逐步扩大,关税总水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下降到现在的9.8,非关税措施已全部取消。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培育对外贸易发展动力。30年的辉煌历程告诉我们,每一次外贸体制的重大改革和突破,都带来了外贸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经营权由中央企业集中统制逐步下放到地方,调动了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积极性,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1028亿美元,年均增长17%。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实行外贸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挖掘了企业出口潜力,五年间进出口翻了一番多。1994年开始全面实施出口退税和外汇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95-2001年期间,尽管遭受亚洲金融危机这样艰难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仍翻了一番。从2002年开始,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外贸体制的加速改革创新,对外贸易迎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2007年这短短六年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26%。特别是经营权的完全放开,使得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潜力得到释放,民营企业进出口6年内由339亿美元增加到了4244亿美元,增长了11.5倍,年均增长高达52%。

  三是坚持立足国情,不断抓住国际发展机遇。30年中国对外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紧紧抓住外部良好机遇发展起来的。80年代,我们抓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纺织品、服装、鞋类、塑料制品等产品出口迅速增长。90年代,我国抓住发达国家以机电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机遇,发展机电产品加工业,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进入新世纪,我国抓住以信息产品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若干个IT产业集群和制造中心。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