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傅家骥:国有企业要从要我创新变成我要创新(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 12:12  新浪财经

  解决企业研究开发力量不足的出路,也有多种渠道,例如,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中心建设,走产业研究短期或长期相结合的道路,社会上应用性的研究院所拼入企业或厂所合资成立技术开发机构,以及利用社会上虚拟研究院所等等。在这一方面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以及颇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其次,关于技术创新动力问题。

  激发企业自身的积极性是办好企业的关键,尽管我们年年要求企业扭亏,而年年又成效不大,其原因何在,国有企业亏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企业拿不出对用户有吸引力的产品。在这一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那么拼命的推进技术创新,而我们的国有企业却不那样起劲?这就涉及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从解决动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入手。在此方面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也获得一定的前进,但其中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一直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长期把企业家视为政府的公务员,经过任命上岗,干到60岁下岗,经营好的企业和长期亏损扭不亏的企业,其厂长经理的工资收入相差无几,至多靠非定期一次性奖金来鼓励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安徽省一厂长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同行业绝大多数企业亏损的情况下,一个二、三千人的厂,却多年创造上千万元的盈利,成为全国同行的高效企业,也是省里“明星”企业,正因如此,省政府决定发给该厂厂长 20万奖金,后经党组织讨论,认为减半合适,又经几层机关的研究,层层打折,最后厂长领到的仅仅是一张奖状。像这些厂长年薪不过一万多元。赏罚不分明是对企业家缺乏激励的一种表现。企业家比一般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更大的作用,他们的责任大,贡献大,风险也大,可是他们的获得往往比企业内计件工人的工资还低很多。许许多多的企业家往往是靠自身素质,靠觉悟和靠党性来承担这一重任。

  应该明白,企业家的经营水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占据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能力等等都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产,是名符其实的生产要素,没有这些以无形资产表现的生产要素,国有企业怎么会有财富的增值,国家哪来的税收?因此企业家的这些无形资产完全有资格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

  在我们不承认企业家的这种特殊的作用时,视他们为一般公务员,怎么会产生更大的经营积极性呢!目前发生的消极现象,例如“五八现象”、“在职消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等不能说与此无关。从已揭发的“五八现象”看,都是在国有企业大多数不景气的条件下,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自身却无权合法占有其中一小部分,处于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有些人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其后果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至于说到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在职消费”,这不论是盈利企业还是亏损企业,往往这个数字是惊人的,由这种“浪费经济”花掉的钱,可能是经营者合法收入的百、千倍甚至更大的倍数。我们的激励制度应使这种浪费经济变成节约经济,使经营者花钱,就像花自己工资一样的节约,这才能促进节约经济的产生。另外,从各方面揭发的数据看,国有资产流失,有人估计,在80年代,每年平均500亿元,9 0年代至少有800~1000亿元在流失,这个“漏洞”是由于国有企业代理人不到位,对经营者监督不力造成的。除上述损失之外,决策失误乃至不负责人的决策以及人选不当导致的领导无能,也比比皆是。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与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有关。

  关于企业家的激励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进行了长期的探讨,至今虽不能说已经有了尽美尽善的制度,但是已为企业家的激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中如年薪制,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等短、长期相结合的激励形式等等。但是在进行这些尝试时,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例如,建立企业家的市场,由市场选择企业家而取代现今的行政任命制度,彻底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监督经营者包括以政府官员化身的国有企业委托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等。如果这些必要条件不具备,则进行相应的改革,很可能在人家那里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国有企业中都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