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演讲(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6日 13:27  新浪财经


  第三,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第四,以地权改革为基础和契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建立民主制度做起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将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在健全民主制度方面,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明确公民具有知情权、参与全、表达权、监督权;在基层自治方面,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一切为人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民主政治蓝图,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创建了有利前提。

  首先是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执政党的兴旺发达。党内民主的实质,包含两个主要内涵:一是党员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真正成为党的主人,使党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明的政党;二是杜绝权力的滥用,建立健全对权力的制约机制,使党成为一个清廉的、公正的政党。近年来,在县以下党组织中开展了党内直选、党务公开、党内民主监督、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涌现出许多鲜活的案例。例如四川雅安、江苏宿迁、湖北罗田、浙江台州椒江区等。发扬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党内民主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需要进一步探讨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实行民主是为了集中,集中是目的,民主只是手段”;进而演变成“群众民主、领导集中”,“委员民主,书记集中”,使主要领导者和书记个人成为“集中”的仲裁者,领导者个人的意志成为统一意志。伴随着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正中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就意味着向世人宣示,我们党是一个民主性质的政党,民主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一种常态。

  第二是逐步推广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领导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

  第三是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信息、秉承公意、造就舆论,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行使表达权的功能,并能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舆论监督得以借助新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一些重大事件都是先由网络媒体曝光,继而通过报刊媒体形成舆论压力,最终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与重视。这充分显示了舆论监督不仅能够发挥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家制度的改进。尤其是今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由于新闻媒体的大规模介入,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在第一时间向中国与世界传达了灾区的信息,对保持社会稳定、消除各种谣言,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及应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发挥舆论功能 的有益尝试。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不仅是执政党必须正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广大社会公众不断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舆论监督成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有利手段。

  第四,构建现代法治社会以维护公民权利为根本。这个我就不讲了,材料上都有了。

  最后,我讲一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我们的对策谈点我个人的看法。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要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刚才陈副委员长也讲了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可以独善其身。随着这场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毕竟我们不是一个封闭型的经济体,我们经济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我们内需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还面临着各种挑战。最近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表明,中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也意味着形势的紧迫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其次,要把扩大内需同改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由于国际性的经济衰退的影响,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把内需搞上去。实际上,扩大内需的方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就提出了,而且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提出来的。但是从过去十年的情况看,扩大内需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国有投资者增长和扩张方面,最终消费的比重不升反降。从内外需结构看,1997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4.2%,净出口占比为4.3%,2006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66.9%和7.5%。虽然不能由此就简单断定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但至少表明近10年来内需增长相对于外需而言是缓慢的。

  从国内需求结构看,1997年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9%和36.7%。2006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9.9%和42.5%。进一步观察最终消费结构,1997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5.2%,2006年下降为36.2%。这种情况表明,即使人们不同意投资挤压消费增长空间的说法,至少也意味着投资在相当程度上与消费增长是脱离的。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消费份额的持续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并没有同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和福利。党的十六大以来,改善民生问题被提到重要议程,并作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把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真正推进结构转型,而且有利于把短期反危机措施与长期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这次国务院出台的十大措施中,在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养老等若干方面都作了相应安排,并强调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体现了中央在应对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的决策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及其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扩大内需要同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结合起来。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对金融市场干预,这是自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政策与宏观调控应对严重经济衰退的通常做法,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指出这一点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们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消除走向市场经济道路上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现实情况表明,作为最终需求的基础,我国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外需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扩大内需的着眼点放在投资扩张方面,而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扩张更主要的表现为政府扩张。这种情况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政策选择非常相似,当时就有人提出对政府投资扩张中可能出现的“体制复归”保持警惕,后来行政性垄断不断强化也证明这种警告并非无的放矢,如今我们仍需保持这一警惕。这里重要的是,政府政策如何撬动市场力量应该成为考虑的重点,而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应避免过度、甚至取代市场,同时也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的“淡出”安排,要有个退出的机制。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是,政府和市场按照各自“优势”确定边界,各自发挥彼此无法替代的优势。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如何干预、干预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是宏观与微观协调机制的问题。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