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新机会”主题论坛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 15:30  新浪财经

  申音:下面是包总,华尔街是冬天,但是在中国私募资本的市场还很活跃。我觉得你们本身也是一个创新,在美国摩根史丹利这么多大投行的围攻之下,中国的新兴投行也出来了。

  包凡:大家下午好!

  刚刚主持人说我们是投行,投行这两个字现在是贬义词。在美国做创新的人,已经把大半条华尔街给创掉了,中国做投行的大部分都坐大牢了。

  来过我们公司的人,都会看到我们公司的每个杯子都写着华兴资本。当我看到《创业家》杂志,我特别特别高兴,我衷心的为《创业家》杂志高兴。

  大家现在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市场,我还是相信中国文化里面危机两个字是有道理的,我们认为危中有机,一个人一个企业去变化地话,可以自己去变化。更多的是环境逼着他变化。这样一个危机的状况之下,我觉得是创新的最好的机会。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创新的道路走下去。

  谢谢!

  申音:下面是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涛。大家知道8月份我们刚刚开了一个奥运会,奥运会期间安踏虽然不是奥运赞助商,但是这个“永不止步”的广告打的满世界都是。请张总讲一下怎么样跟耐克、阿迪这样的巨头去挑战的?

  张涛:各位来宾大家好!

  对于大量的中国的企业来讲,要么大家在开始出发,要么是二次创业。

  我想按照主持人的要求介绍一下安踏的基本情况,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做了什么。

  在座的有我的同行,秦总,卡帕做得非常成功,是我们很值得尊重的一个同行。我想这里把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里面我们的情况做一个介绍。

  安踏成立于1994年,去年的7月10日,安踏登陆了香港的联交所,安踏也称为中国股市的风向标。安踏目前为止,在成立十多年来,目前为止我们一年的营业额,因为我们是做期货制,大概可以做到将近50亿人民币。应该说国内的金融风暴,对中国体育用品这个产业,我不知道秦总同意不同意我的观点,好像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我有很多媒体界的朋友,因为我原来做联想做PR,那么大家讨论的问题,安踏受没有受影响,中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受没受影响,应该说在欧洲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个产品。英国伦敦奥运会的筹建工作,听说已经暂时中断了,包括英超联赛某些球员的球衣上面已经出现了空白,拜中国经济增长之赐,我们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35%到40%之间,我们的净利率大概在百分之十几,我们已经连续七年,因为中午跟黄总讨论这个问题,统计数字里面有两类标准,一类是单品占有率,PC,IDC出的数据更多的从占有率的角度来说。那么从鞋品的数量和服装单品的数量,安踏都是领先的,我们连续保持了七年的全国第一,我们一年将近两千多万的鞋,三千多万的服装,目前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额度,那么安踏这么多面的增长速度之所以比较快。我们曾经有一个统计数字,目前中国人均拥有200双以上的品牌运动鞋,大概人均拥有量不到0.25双,四个人可以占有一双,到2010年可以达到人均一双。

  随着奥运会之后,应该说国人的平均的收入的迅速增长,对于体育单品类的消费的市场,会是一个爆炸性的时代。像我原来在联想工作过,讲竞争激烈,那真的是在卖场里面,左右都是其他品牌的产品,大家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没有到贴身肉搏的状态。大家跟分子运动一样,分子之间的间距比较的。还有每个人对体育用品的单品的需求量差异很大。非常非常细分。可能在座的很多人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体育用品里面,有很多细分的领域。这个领域里面可能一个人拥有重复的很多种的可能,使得整个市场爆炸性增长的时候,纵向有一个分层的消费。使得中国目前整个体育用品的市场的速度非常之快。另外跟安踏自己也是做得比较创新有关系,虽然刚才老大讲创新可能是一个贬义词。

  可能刚才秦总讲的卡帕选择了时尚之路,大家知道中国最近有一个城市比较热,农运会在晋江开,是中国的产业基地,这个城市拥有65个以上的全国驰名商标,像特步,像361度,像喜德龙,像德尔惠都在里面。安踏这个领域里面率先进行创新的,我们请了代言人孔令辉。另外因为大量的体育用品企业是家族企业,我们率先进行家族化的趋势。目前安踏的VP层里面有一半以上从外面请来的高管。在体育用品企业是开先河的举动。

  最后一点可能是安踏的品牌策略。大家在电视里面有很多安踏的广告。命运的不公平在我面前低头,还有永不止步的品牌策略。我们赞助了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还有排球联赛,被行业媒体推为行业发动机。那么我就这个情况简单跟大家汇报这些,谢谢!

  申音:谢谢张总。我们其实今天的主题是讲中国经济的转型。大家知道讲到中国经济,联想到两个词,一个是中国制造,还有世界工厂。

  我们今天台上的嘉宾非常有意思,两位做体育用品的,一位做网游的,还有转型做音乐公司的,还有一位做金融服务业的,真正做制造的可能现在是比亚迪的李总坚持做制造。我想请李总谈一下中国制造如何变成中国创造的?你们如何往里面附加更多的技术附加值在里面?

  李柯:这个问题比较有挑战,也比较大。

  我觉得中国制造的话,在中国制造行业,中国的劳动力有两层,我们比亚迪推崇的从我们95年创立,20个人开始的时候,在中国有两个层次的人才,一个是我们叫做受过高等教育,高级知识分子,工作非常勤奋。他们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需要的是机会。

  第二个廉价的劳动力。就是过去的模式,在比亚迪从投产第一天开始,我想我们瞄准两个方面的人力资源去发展我们的企业,不仅仅是做制造企业的,只是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没有用中国的一些高级人才。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