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红头船商帮文化引领潮商创造辉煌
场地:四合院正北房四开间八幅展板
正门横梁悬挂黑漆烫金字样匾额“先圣堂”
下方摆放长条供案供奉关帝、天后、韩文公画像(或塑像)东部摆放长方形展案(展放一些文物或复制品)
展板一
1、前言
潮汕文化是潮人群体共同创造的。潮汕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就是潮人群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首先,潮汕文化是属于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在潮汕地区(以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外传播,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一个商帮的产生、兴起、挫折和发展的历程,不可能不受地域历史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潮商在潮人中间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潮人中的一个职业群体,潮商的观念、心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稳定的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商帮文化。
潮汕文化造就潮商的观念形态、行为方式的特点,使潮州商帮得以成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潮汕文化对潮商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潮汕民性(也称文化心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等。
潮商文化是潮州商帮的灵魂。潮商在向外拓殖、艰苦创业中,不能吸收、创新,使潮商文化不断发展,引领潮商与时俱进,继续创造辉煌。
2、中原汉人与潮汕文化
秦汉以前本地土著文化的面貌,与中原汉文化不同。
晋唐时期,中原汉文化在本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汉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加快。初唐潮州的俚僚与陈元光为首的中原移民的争斗,中唐韩愈贬潮治潮,是对这一时期本地区文化演进最有决定意义的2个事件。
韩愈贬潮,在本地区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事件。韩愈之所以成为潮人的百世导师,是因为他把儒家文化推向基层,使以儒家文化代表的汉文化,成为潮汕文化的主流。改变了潮州这地方的文化面貌,不过,在这一时期,潮汕文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貌。
3、闽文化与潮汕文化
闽文化是汉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它跟潮汕文化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
宋元时期,闽文化空前繁荣,汉文化以闽文化为中介,对本地区影响的力度加强。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闽人对本地区大量移民,闽地风俗濡染岭东,潮州的文化面貌变得与福建十分相似。南宋人编写的《方舆胜览》讲到潮州,已经有“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的说法了。另外,本地土著的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也加速与移民融合。潮汕民系在这时开始形成。
宋元时期闽文化影响本地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闽人的出仕潮州,在本地培壅了邹鲁之风;二是闽人的移民潮州,使本地风俗与闽南趋于一致。
4、潮汕人在海外的拓展和潮汕文化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海防政策对潮汕民系和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潮汕人向海外移民,拓展着自身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推动了潮汕文化的发展。
潮汕人的两次移民潮,特别是汕头开埠后的第二次移民浪潮,一方面导致了海外潮人社会的生成,另一方面又导致潮汕侨乡社会的产生和成长。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海外潮汕移民,绝大部分认同于祖籍。传统观念和民族优越感在他们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们用“番邦”的观念来看东南亚侨居地,努力保存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礼仪等文化特征,即使是在当地出生的移民的后代,大都也还保留“唐人”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因而,海外潮汕移民很自然地与侨居地社会有着一重隔阂,海外潮人社会也就在这种情况下生成。泰国曼谷的三聘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海外潮汕移民社会。
从移民运动一开始,伴随着商业经济方面的交往,潮汕与东南亚各国在文化方面也有着相互的影响和交流。这种交流同样表现在语言、文艺、生活习俗以至思想观念各个方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南亚的潮汕人大多入籍成为居住国的公民。与此同时,在东南亚,潮汕文化也加快了与本土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进程。
海内外两个潮人社会的密切联系与交往,为潮汕文化的新发展注入了双倍的营养。潮汕文化的新发展在它的很多文化特质上面都有所表现,而最主要还是反映为潮汕人文化心态的进步。
展板二
5、海洋险恶的磨练
海洋对潮汕历史的进程、潮汕民性和潮商群体性格的造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古代海上的交通工具是帆船。帆船航行,主要依靠着风力。
东亚是有名的季风区之一。每年夏季,西南季风从南海洋面吹向东亚大陆。这个时候,从南洋出发的船舶可以借助风力,驶往中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千艚万艘,也满载着货物,趁着这“万里初来舶趠风”,出发前往山东天津,再北上日本。
到了晚秋,东北风从亚洲内刮起,吹向海洋。入冬,大风伴随着寒潮,肆虐于大陆。寒风吹到海上,却成为人们出行的动力。帆船从日本和中国北方的港口启航。闽粤的船队也在东北风的帮助下,穿越南海,到南洋各国贸易。
潮商来往东西洋,其航道的艰险,往往令经验丰富的舵工畏惧。黄海有黑水洋,台湾海峡有黑水沟,也被航行通过台湾海峡的船只视为畏途。此外,在台湾海峡以至东海海域,还有“南澳气 (南风炁)”、“万水朝东”、“落漈”、“弱水”等海上险恶处的种种传闻和纪录。
南海海域的的航路,则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的凶险:
大海之外,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舟不可近,绝往来。船至此,人无生还矣。“万里长沙”指今天的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千里石塘”则专指南沙群岛。
除了海道凶险,海风对航海者也是一个可怕的威胁。不仅仅是风暴,帆船航行海上,也害怕静风。船行汪洋之中,如果碰到静风,无从摇橹拨棹,也无从落碇停泊,只有随波逐流。如果误落海流中,难免“湍流迅驶”,不知道被带到何方了。
正是因为海洋自然环境的险恶,和这种险恶环境带给人们的畏惧心理,那些敢于远游海外,经营商业的航海者,其勇气毅力、见识才智,就决不是一般业贾治生者可以比拟的。潮州商人打造海船,业商海外,海洋环境的磨练,造就了他们顽强求生,冒险搏命,艰难创业,不怕竞争。这就是潮商的文化性格。
6、明代海禁政策与潮州商人的拼搏精神
明王朝严厉禁止沿海商人私自进行海上贸易,并毫不留情地镇压违抗禁令者。在这一种严酷的社会环境下,潮州海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谋求,艰难地与朝廷争抗。这段历史对潮商文化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商人采取武装对抗,往往是官府对正当的民间海上贸易也强加禁止的结果,所以当时就有人讲: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愈严而寇愈盛。
朝廷海禁政策与倭寇海盗之祸,都几乎同整个明王朝相始终。这样的场景下,从事海外贸易的潮州商人必须同时对付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在海禁政策的压力下,潮州海外贸易船大多加入海寇商人集团的船队。对付倭寇及番船的劫掠,海外贸易船或者靠自身力量来抗拒。
商海波涛似大海,商场烽火如战场。唯有刻苦,才能立足;唯有拼搏,才会发家。坚持着这种信念,一天,一年,一辈子,一代又一代。刻苦和拼搏,成了潮汕商人的文化品性。
7、潮汕民间宗教信仰
潮州人的“敬神鬼重祭祀”,在古代地方志书上面,记载不绝。今天这种风习,依然盛行不衰。上世纪末,周大鸣用他的人类学家的眼睛,对潮州归湖溪口村(凤凰村)做了考察之后,对潮汕文化的“重鬼神和祭祀”,有这样一段描写:
潮州人重鬼神,因此不论城乡,各种庙宇、“老爷生”特别多。每一个村有村庙,村民有定期的祀奉活动;每一个家庭祀奉财神、土地、观音;祖先崇拜包括家祭、墓祭和祠祭。岁时节庆都伴有村民的各类祭祀活动。一般的庙宇香火都很旺,如潮州城内的开元寺、韩祠、天后庙整天都是烟雾缭绕,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8、潮商的妈祖崇拜
妈祖是潮汕最常见的民间宗教信仰的一种。潮汕商人的妈祖崇拜,本来就出于自然。潮汕多海商,贸易海上,风波、世态,险象叠加。妈祖的灵显,本来就多在除灾救难,特别是解救海上的灾难。潮汕商人对妈祖的倚赖又崇敬的心理,便这样由衷生发。这种心理,外显在行为上,就有了如下的种种表现:
首先是商船上祭祀妈祖。航行远洋的红头船上,几乎都供奉妈祖神像。
其次是捐资兴建妈祖庙。商人对修葺改建旧妈庙、创建新妈庙,都会积极捐资参与。而最能表达他们对妈祖崇敬之意的,还是作为商人群体兴建妈祖庙。
潮商对妈祖崇拜造成潮州商人何种精神象征,有两点概括。“其一曰乡土团体精神”。潮商有视妈祖为乡土祖先的心理。妈祖崇拜因而培育了潮商浓郁的乡土团体意识,最终导致强大的潮州商人团体的出现。其二曰勇敢冒险精神。妈祖崇拜让潮商获得自信与安慰,他们从妈祖崇拜中吸取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增添战胜海上风浪的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