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尚希:发展方式是导致国民经济慢性病根源(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0日 11:33  新浪财经
刘尚希:发展方式是导致国民经济慢性病根源(3)
  2008年7月20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观察家论坛第一次圆桌会”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尚希发言。(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低消费的发展方式,必然创造出与大生产不相适应的低素质的劳动大军,人口大国难以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更不用说变成人力资本强国。这种后果,现在正在慢慢地显现出来。

  第二个特征,高投资,低效能。实际上与第一个特征相联系,消费率低必然是高储蓄,高储蓄又会带来高投资和高顺差,这是必然的。三十年来投资率居高不下,1978年38.2%,1981—1985年平均34.4%,1991—1995年平均39.6%,2001—2005年平均40.7%,最近两年高达42%以上。长期保持这么高的投资率,也是世界上罕见。而投资效果却是一路下滑,近两年创历史新低。

  高投资,维持支撑经济的高增长。同时,投资最终形成产能。高投资的结果,年复一年形成了巨大的产能,这些巨大的产能就形成了对资源、能源巨大的消耗和需求。而且,这些产能一旦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从而对于能源和资源的强大需求也不会逆转。从高投资的这种发展方式来看,能源、原料价格上涨不是必然的吗?因为这个需求上来了,而这个需求就是年复一年高投资形成的。

  目前依赖于高投资形成的这么一种经济增长格局,似乎是在低消费的情况下被迫的结果。其实高投资与分配差距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相互推进的。一个经济的投资率高,它必然导致分配差距大;而分配差距大,又必然导致高投资、低消费。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社会的投资者及其管理者总是少数,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分配,最终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投资率越高,社会财富的集中度就越高,分配差距就越大。高投资率和通过分配差距的扩大,它反过来导致低消费。低消费导致了高储蓄,高储蓄又导致了高投资,不断地循环。一旦进入这种循环,要解决起来就非常难,而且其难度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大。

  第三个特征就是出口导向,这个是大家都谈到的。在低消费的情况下,过剩储蓄要么变成投资,要么转化为顺差。30年来,出口导向有两个阶段。外汇短缺阶段,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地扩大出口;外汇过剩阶段,出口导向变成了无奈之举,没有办法不得不支撑出口。因为外需的引导下,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为外需而生产的庞大产业部门,而且还有一个就业的问题。一旦出口下来,既影响经济增长,又影响就业,还影响招商引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在出口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招商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维持巨额出口。中央最有力的措施是出口退税,地方的措施则是五花八门,总的一条措施是,允许企业成本外部化,利用不完全成本的方式来维持出口。可以说,三十年来,我国主要是靠“薄利多销”来维持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这是一种脆弱的增长,汇率、出口退税、劳动力成本、外部市场等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企业就会陷入亏损,就需要政府来救助。因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多数是很低的,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弱,大多要靠政策吃饭。

  近些年来,节能减排降耗的措施跟进,出口企业环境方面的支出增加了。新《劳动法》出来,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大,用工成本上升了。现在又遇上了全球经济萧条,外部市场萎缩。出口企业几面受压,觉得非常难做了。刚好又遇上当前政府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从紧,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感受难以为继,有些企业破产了或转产了。出口企业比较集中的沿海地区,感受到的经济压力较之内地要大得多,感到难以承受。其实,这就是长期出口导向积累的脆弱性所致。

  现在面向出口的巨大产能显现出来了以后,对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实际上也越来越难办了。净出口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显著增强。这一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1%,比2004年的贡献率6%一下子提高18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7年,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9.3%和21.5%。当经济增长的1/5要靠净出口来拉动的时候,出口导向实际上就在左右政府的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对于这一块政府也更加重视。这样,也会形成一种相互推进的关系。要维持经济增长,就要改善出口的条件,调动出口企业积极性;出口企业越是有积极性,出口规模就越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越大,政府就越是需要重视,为出口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此一来,出口导向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出口企业和出口地区就成为左右政府政策的重要力量。这就会使政府宏观决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现在,就已经陷入到这样一种境地。汇率、货币政策、出口退税、环保要求、劳动力工资、税收等等,都影响到出口企业的生存。怎么办?松动哪一个?这无疑是对政府当前决策的重大考验。对广大的出口企业来说,也是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坚持?转产?破产?企业的调整也处于非常痛苦的阶段。当今局面的形成,就是长期出口导向的结果。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已经使我们的经济变得脆弱。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