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尚希:发展方式是导致国民经济慢性病根源(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0日 11:33  新浪财经
刘尚希:发展方式是导致国民经济慢性病根源(2)
  2008年7月20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观察家论坛第一次圆桌会”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尚希发言。(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我们国家的消费率从1978年的62.1%,到1990年的62.5%,2000年62.3%,进入本世纪后更是一直下滑,2006年49.9%,2007年49%。这个消费率,和任何一个国家比,我们都偏低的。即使拿三十年中消费率最高年份来比较,我国的消费率既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你说这个是不是低消费?我说的低消费是消费率低,实际上也是我们消费不足。那么,消费低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弱,而消费的拉动作用弱,就得依靠投资和净出口。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经济失衡,因为低消费必然是高储蓄,而高储蓄除非是两个出口:一个是投资,一个是顺差,不然,国民经济就会陷入萧条。

  所以,从短期看,必然导致这么一种结果,消费的拉动力弱,经济内外失衡。从长期看,消费率低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减缓。怎么这么说呢?消费不足,也就表明社会的健康消费不足、教育消费不足、文化消费不足。这些是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表明,这些资本不足,将来的发展就会后劲不足,变得脆弱。

  例如教育消费,30年来有所扩大,但总体不足。1982年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不足10%,到2007年这个比重仍不足20%,也就是说,到了现在,我国人口所受的教育在初中以下的达到80%。三十年教育消费方面的变化与我国GDP十几倍的增长相比,显然是严重不相称的。我国的人口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改善并不明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业会遇到困难,产业布局也只能被动地去适应这种低素质的劳动力结构。沿海地区三十年来为什么一直都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发展加工贸易?就是因为教育消费不足而导致低素质的劳动力一代又一代地产生出来,所受教育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是沿着父辈的足迹到沿海那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面对规模巨大的低素质劳动力,产业又如何升级?企业又如何转型?一遇到外部市场不景气,在出口企业的这些打工族的就业问题又成为政府的一块心病,拿不起也放不下。一些有眼光的企业主动转型,结果却遭遇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境况。事情都是人干出来。在教育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连技术工人都短缺,经济怎么能有创新能力?

  消费率低,不是简单的吃饭的问题。它实际反映的是人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状况。长期来看,人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状况决定了物的再生产的状况。整个社会就是两大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人的生产没有搞好,那么物的生产可以持续多久呢?我觉得,我国经济的软肋就在这个地方。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产业升级,它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而不是靠少数院士和科学家能解决的。原子弹和氢弹可以这么搞,但是整个经济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包括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