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嘉宾答记者提问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 17:17 新浪财经

  

嘉宾答记者提问实录(3)

  2008年7月9日,“《中国改革30年》新书发布暨2008经济问题点评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隆重召开。上图为嘉宾回答记者提问。(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中国经济报提问:我想请问一下周其仁教授,因为周教授一直是提倡从生活中去观察,用经济学进行观察,我今天也看到一个现象,想请周教授解释一下。我知道几十年前,有一个陕西的农村里出来一个孩子,很穷,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当然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这个人就是坐在旁边旁边的张教授。那么我们知道过去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另一面就是断裂,经济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今天我在进入光华的门口的时候,看到光华正在做一个项目,它是针对陕西地区的一个EDP的一个项目,它主要是光华可能是光华或者说什么地方出钱,把陕西的一些贫困地区的一些孩子给带过来,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培养他们的一些经济学或者其他教育方面的一些能力,这是一个现象。那么我想请周教授给解释一下,就是像这种现象,像陕西出来的张教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发展,他又在光华发展的同时,同时回馈西部的力量,您刚才说的合法化,我想说怎么让它扩大化、持续化,让它变成越来越多的消除断裂的一种现象。第二个,怎么能够有更多的人,就像咱们的茅教授一样,能够身体力行的去做出,很多帮助贫困地区消除贫困的事情?

  周其仁:我是主张经济研究基于可观察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要观察得非常仔细,我有很多新闻记者的朋友,我经常跟他们交换意见,我说像我这个做经济研究的方法跟你们很像,关心故事,关心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有些差别,你们关心新奇的事情,我关心多少年不变的事情。我不关心新奇的事情。当然你们观察的现象我也感兴趣,那么因为过去有中过很多计,一个故事,一个真实情况搞情况是很困难的,一两个环节缺掉,整个推理不知道推到哪里去?所以我通常不用别人讲给我的故事来进行研究,这是我的一个很保守的一个做法,当然你讲的这个现象,我大概听懂了,如果说过去还有张维迎可以从陕北的山村里出来,你的意思是现在这种机会是减少了吗?所以你用的那个词叫断裂,我们国家一些社会学家用的词,就是这个社会的机会跟底层之间好像完全脱开了,是这个意思吗?你指的这个现象到底是什么?张维迎当然我知道,我已经讲了,他是从陕北的村庄里出来的,成为全国知名的商学院的院长,北大的校长助理,知名的经济学家,我知道,但是张维迎上学的期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证明改革开放是有这个机会的,你是不是观察到这个机会最近几年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

  提问:我没有观察到是增加还是减少,过去有过这样一个现象,但是现在比如说像我们知道张教授也通过EDP的项目,对于这种中西部的,咱们说福祉或者说公益活动也好,就是在缩短这个差距。这种行为怎么能够让它扩大化和经常化?

  周其仁:好问题,张维迎这种行为就叫“不忘本”,非常好的行为,从乡村出来不忘乡村。其实人有侧隐之心,人类的感情里面就包含这个东西,它会自发产生,所以我这条大概同意你,缩小差距,增加社会的核心,不要把它完全看作是只有政府才能干的事情,是政府和社会都可以干的事情,要扩大这个民间的参与这些工作,你看这次四川地震,中央政府这种救援非常重要,民间自发的救援也非常重要,所以一个事情如果难度很大,应该动员更多的力量做才对,我不太同意经济学理论当中的一种理论,说只有政府才有作为,这个在理论和经验当中都是错误的,用到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就更错,因为我们需要的资源跟要解决的任务相比,差距很大。还有茅于轼教授,他多少年都在农村地区进行小额资助贷款,他不光经济学逻辑清楚,关键他亲自做这些事情,他还跟其他同道一起合作,举办保姆训练学校,让农村进城的孩子有一个受到较好训练这种机会,这些活动都不是完全政府的活动,也不一定要动员税收资源来做,所以这个话题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可以是扩大这个民间参与,非官方参与,跟官方缩小差距努力,收入再分配,放到一个平台上来考虑,这样的话可能会更加容易一点。

  中国铁电股份有限公司提问:尊敬的张院长,您好,我想问您一个问题,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国际化与市场化进程越来越深入,我想您比较简略地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做一下建议、分析和展望。大家都知道,张院长是研究企业中国,应该是中国经济学家当中的NO1。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