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张志学:契约精神与企业伦理(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 14:36 新浪财经

  

张志学:契约精神与企业伦理(图)(2)

  2008年5月24日-25日,由《中外管理》杂志举办的“2008中外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论坛”在北京亮马河饭店隆重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网络直播本次论坛。图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张志学发表主题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全权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好了,我要说的是,在历史上当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告别当初的这种多方的生产,很多人在一起完成一种劳动的时候,那么西方人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这么多人如何能保证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呢?这就是所谓的6Sigma问题。

  第二当所有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怎么包括他们之间合作是通畅的呢?

  我们都知道,学过管理的人都知道,美国的泰勒和法国的法约尔,和后来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三个人所提出的古典理论,正是解决这个东西的。那个泰勒是通过观察工人来计时的,紧接着告诉你,你所做的动作和流程是不对的。根据我的分析,有一些多余的东西去掉,这样就编制了一套新的办法,然后再训练新的员工。经过他的方法之后,所有的西方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毫不奇怪泰勒成为影响21世纪,20世纪人类最伟大文明的四个人之一。他给我们今天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程的概念。而法国的法约尔比别人高出三四倍。他那个年代已经清楚地界定管理者的角色是不同于生产者的。他的角色无非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另外他告诉别人说,我永远执行了13条法则,包括劳动分工、包括从最顶端到底端,包括一个员工只能向一个领导汇报工作等等。

  因此我认为这样一个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概念是制度。

  第三个人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他说我们所有的组织要想运行的话,要不因任何人的思想情感自立来变成的思想体系,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的数据等等。德国这个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所谓的理性化,理性化背后的本身是什么?是你不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个人情感带到组织里面来。在家里面不高兴可以发脾气,但是在组织里面没有任何人原谅你。他给我们留下的是组织的架构。所以古典管理思想的三位先驱,给我们留下了“流程、制度和架构”,这就增加了现代企业的执行力。

  我认为当代所流行的TQM和6Sigma,无论是泰勒、还是法约尔还是韦伯,要求我们所有人进到企业里面来,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一些有损组织目标的思想情感统统渠道。因此在缩小人的行为的变异,如果每一个人按照自己自由做事,他这样做,那个人那样做,如何保障组织目标的达成呢?

  所以我说,TQM也好,6Sigma也好,表面上看讲流程的问题,背后同样要求我们,人要缩小自己行为的变异。今天我们在企业里面每一个人我称之为组织人,这些人是为组织奉献、贡献,而换来的是组织给他提供的生活和发展的资源,这是一种契约的关系。因此这些人也是一种组织人。那么在工业革命的早期,西方人和我们在70、80年代面临的情况是很相似的。就是这些在社会上生活惯了的人,他们到了企业之后不习惯工业的制约,因此当时西方人是通过培训、激励、以及基督教、宗教的思想去培养员工养成工业的习惯。他们所说的工业习惯无非是严守时刻来做。

  那么我们知道今天当代的一些企业,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使那些从社会上,从大学里面出来的人进入到企业来以后,一定要具备组织所要求的一些素养、工作能力以及素质。

  那么这样一种传统就使得西方的企业,以及中国的一些优秀企业,造就了员工的两个特性:

  一、职业化;

  二、专业化。

  但是我们前者讲得更多是工作伦理;后者讲的是工作对象的精深了解。所以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组织竞争力的起码要素。那么我们看,海尔也好、还是英特尔也好,他们不约而同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像惠普为什么可以这样小题大作,一个很有能力的员工,他自己犯了一个小错误,尽管他有承认的错误,但是惠普公司也绝不原谅他,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伦理的问题。

  那么西方经过这样一些改造之后就使得我们看到,在组织里面所工作的人,不仅是忠于职守,更是胜任工作,敬心敬业,和不同企业合作,但是总体来说,这些要素都是一个优秀企业所培养出来的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我们知道致加西亚的信之所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是因为经过很多艰苦的联系,找到了总统需要找到的人。马班邮路投递员也是因为这样,被世界很多人了解,加西亚和马班邮路都是我们企业应该学习的榜样。

  中国企业职业化的障碍,文化中的人伦成份,中国社会怎么样呢?我们已经做到,现在是改革开放30年,那么尤其是企业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经常还是会发现,我们企业总会处理一些在西方社会根本不可能处理的人的问题。我们很多人认为怎么会会处理这么低级的错误。我来分析一下职业化和专业化。

  尤其是职业化在中国社会存在问题的,我从两个方面来讲:

  一、我们文化当中的人伦成份。

  二、我们很多领导采取的是人治事的管理。

  刚才我一直说西方的古典的管理思想,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基石是所谓的去个人化。制度的特征也是去个人化。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我们文化的职能恰恰不是去个人化,而是所谓的人伦。我这里面只讲了两个因素:

  第一个就是我们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在1948年提到,每一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一个地小圈子,那么就像石头扔到水里面去,起了一道一道的涟漪一样。而随着圈子不断扩大,那么外面的陌生人,或者一般相识,我们对待这样的人讲究社会公正。费孝通教授理论告诉我们,中国人将人分两种:一种是圈内的;一种是圈外的。对待圈内有话好讲,对圈外谈社会公正,有时候不欺负你就好了。

  那么这个理论在几十年出版之后,影响了世界上的人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新看法。但是我们仔细琢磨,费先生这个理论其实有一定缺陷。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在做事的时候,总会遇到使我们非常难办的事,怎么难办呢?这样一个人,让我给他做一个事,我当时搞不清楚,我左右为难,帮他还是不帮他。那么帮他,觉得他和我关系还没有到这么深的程度,不帮他觉得他好像不能像陌生人一样。假如这样像费先生说的,圈内、圈外可以分开的话,那么中国人不至于左右为难。

  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出出版了一篇文章,他说费先生缺了一个东西,缺了中国人不仅分为圈内、圈外,还有圈内、圈外混合型关系。他很聪明把人际关系当中有两种成份:一种是所谓情感成份;费先生讲的圈内无非是情感成份居多。当我们以情感成份和工具成份来考察人际关系类别的话,你会看到有一些关系是情感成份和工具成份,不知道谁多谁少。如果是工具成份多的话,但是我们说的外圈,但是很多关系两者都有,那就是所谓混合型关系。

  如果我们对待圈外的人用社会公正,对圈内人用所谓的需求法则,那么混合型关系用什么法则呢?黄教授说用人情法则。他所说的人情法则指什么?我们两个不看贡献,将我们所得的奖酬分了就完了。从1993年我开始接触这个理论的时候,我觉得蛮有意思的,这一篇文章也是目前国际上,关于中国管理的最高评议的五篇文章之一。

  但是在1993年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表面上看蛮有意思的,但是仔细一琢磨,黄先生所讲的人情法则意味着我们和别人我们来一起做事儿。按照贡献原则你3我7。按照人情法则是什么?是我们两个各50,黄先生这个理论,我觉得大大简化了人情在中国社会的运作。所以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中国人情问题,我想让大家看一个小故事,假如你乘坐一个朋友所开的车,他撞到了一个行人,如果你知道他是超速行使,没有目击者,如果你发誓作证他没有超速行使的话,这样的话你就把你的朋友救出来了,那么这样的话你作证吗?

  我可以相信有一批人是铁定要作证的,尤其是北京人。有一批人就是不作证,还有一部分人是左右为难。要让他举手他是两边不举手,这些人就想我和他的关系怎么样?做不作证啊?做为证能不能发现啊?等等等等。

  大家来看这是在很多国家所做的调查,不作证的比例。美国人93%,爱尔兰92%,德国87%,法国73%,新加坡69%,日本68%,中国47%,俄国44%,南韩37%。这是一个笼统的数据,具体到中国社会,我发现不同的城市差别挺大的。

  我在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城市对我们高管都做了一些调查,北京36人作证,6个人不作证,两个人不表态。上海12个作证,16不作证,13不表态。深圳30个作证,10不作证,3个不表态。北京、上海、深圳你们觉得哪里人最没有人情,上海!我们北京人一提起上海人的话,就说那里人情味不浓。

  那么我到去年8月下旬,我坐出租车又将这个问题说出来问司机,我说这个问题你做不作证?这个上海司机告诉我,那还用说,当然不作证。他说这怎么可以作证,我们上海人主张每个人干好自己的事,不要麻烦别人。我兄弟姐妹6个人到目前为止,大家谁都有困难,但是我们要借钱到银行借,不从兄弟姐妹那里借。在上海如果有人提前两个星期请我吃饭,我天天琢磨他要干吗?最后我要不要去,我还得请示我太太。我向你承认,我们上海人的确怕太太。我的哥哥在春节前夕那一天,召集我们兄弟姐妹6个人去他家吃饭,这个时候正好我的岳父生病住院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要吃饭,我太太肯定不高兴,因为她爸爸住院了,所以我不能吃饭。第二我到医院去来回走动,细菌在我身上,如果我带到兄弟姐妹那里去多不好啊。他说哥哥也没有打电话,他说哥哥想到的也就是这两条。从那一刻知道,上海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所谓的文化,你想的和我想的都是一样。

  从那里我可以看到,我刚才的花絮说明,上海跟我们很多地方的确不一样。我问司机,你们是不是受殖民地影响很强啊?他说你讲得可能很有道理,我可以说好几个语言,司机我可以用六种语言对六个国家的人开玩笑。我问天津也有租界啊,怎么这样的问题到天津调查,天津人比你们讲义气多了,他解释不了。我怎么解释,是因为上海那个地方,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和30年代以来的租界文化正好吻合。只能这样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