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年新闻发布会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3日 14:46 新浪财经

  我们还有一支大军是民办机构,民办机构从92年以后可以说发展是非常的,因为它不是体制安排的结果,它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但里面存在的问题也确定不少,包括数量很多,但是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两种市场、两个产业的问题我们不能靠政府一家来做,更多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区市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市场要遵循市场的规律,政府只是有限政府,并不能够包揽一切。

  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研究、分析它的发展,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对这个报告我就不多说了,如果做一个补充的话,是不是应该按照它的发展规律,强调相关部门协会的作用,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产业,市场化相对领域政府的管理,相对于管理体系来讲的话,行业协会的作用我认为我们现在是比较弱的。现在我们政府处在什么情况呢?就是信用力度不足,所以现在叫严进宽管,进了以后就没人管了,这个问题应该解决。

  但是有些协会能够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什么提这一点呢?因为建议报告中提到了公共服务机构和私营服务机构,讲到了要使公共服务机构成为私营服务的管理者,这里面企事业应该涉及到民办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的关系,真正的市场细分以后,多层次的个性化需求,深度的培训、深度的包装,提高就业率靠广种薄收是不行的,所以在这方面整合有的要靠政府有的要靠行业协会。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虽然我们讲的是中介服务发展,讲的是供求双方的第三者,但我觉得这里面不得不涉及到中介服务的发展环境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讲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这确实是很根本的问题,但是中介服务的发展环境实际上跟人才发展的环境是同等作用的,为什么呢?比如说这里面提到了信用管理体系,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同时信用缺失的时候和失信的惩罚机制,这属于制度安排的问题。另外在发展环境中,我也感觉到今天各位很多次提到了公平就业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单位用工的行为规范问题,用人单位信用规范问题。应该在政策中对劳动就业问题上世纪上有时时思路是不清晰的,所以我们往往停留在口号上或者泛泛的表彰,对于发挥其作用可能应该有更好的就业空间和发展环境,我知道国外有些机构也看好中国的市场,但在研究中国的法律环境。我们在利用两种资源的时候不能排斥国外的服务资源、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可能我们在政府具体操作的时候视角还窄了一点。

  各职能部门和人大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发挥好的作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这个领域,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够作出更多更大的问题,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韩老师,下面有请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就业与劳动关系高级专家李昌徽先生点评。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就业与劳动关系高级专家李昌徽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就业与劳动关系高级专家李昌徽(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李昌徽:首先我非常感谢学院邀请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在我来之前我想申明一下有两点让我感觉有点为难。首先就是因为语言的问题,我太会说中文;第二个就是今天到会的聚集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最顶级研究专家,之前我在北美、欧洲一些地方也参加过类似的会议,但是在中国这是我的第一次,我们在那就只是说点好听的而已,而今天我觉得我们是非常认真的在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祝贺曾湘泉教授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成就。他的综述是基于对很多发达国家的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对中国现有的规定上研究出来的,他所说的涉及到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群体和机构,包括私人和公共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其中也揭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说对受教育不足和对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就业关系网络体系;也呼吁在如何帮助劳动力市场当中最弱势的群体实现就业,呼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经过30年的转型,中国实际上现在还面临着两种类型的转型,一个就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还有一个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两种转型可以说是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并没有很多现行的经历可供借鉴的,因为我们看到很多人从一个工作换到另外一个工作,同时也有很多劳动者从一个部门转到另外一个部门,也有人从农村到城市。曾湘泉教授同时也指出,中国的中介服务机构需要具备更好的人力资源以及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便更好的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我非常赞同他所提出的,要在宏观层面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去完善信息系统。

  我想他提出的这一系列建议,如何更好的完善快速中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决策和一些就业机构应该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我想并不是很多关心劳动力市场的人并不能买到他的这本书,但是它对很多政策的制定者和有关人员应该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今天就说到这里,同时对曾教授和他的团队取得这些了不起的成就表示祝贺,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昌徽先生的高度评价,同时他也对中国劳动力组织变化提出了非常清晰的见解。

  新闻媒体对劳动人事学院以及中国就业研究所的发展长期以来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下面我们的时间是专门给新闻媒体对曾湘泉院长和与会专家及课题组交流的时间。

  曾湘泉:感谢各位提了很好的意见,因为中介研究在中国还是属于探索性的,因为大家讲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具体深化了,非常感谢大家,大家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或者问题请提出来。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您的这个报告对企业招聘人员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您这个报告,企业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启示,他们如何招人呢?

  曾湘泉:我们这个报告主要是对政府的中介服务提供一些建议,当然里面有一些报告企业可以关注,一个报告就是关注网络招聘,因为网络招聘比如在渠道方面和方法方面提了一些,还有一个是猎头方面。在中国的中介组织发展当中其实运用现代手段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手段是不是适合这些人群?或者说我们在招聘不同人群中间,选用什么样的中介手段其实非常重要。

  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在04年我们做大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招聘中最有效的手段第一是校园招聘会,第二是网络,当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社会的招聘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后来我们还去了广东,调查结果是社会招聘成功率一般占到15%就差不多了,换句话说是什么意思呢?企业在招聘其实现在成本非常高,平均招聘一个学生大概需要3000块钱,关键不是看成本,还是看招聘的效率,通过我们对这些研究报告和有价值的结论,对他的招聘渠道进行一些恰当评估的话,我相信对企业能够起到一些好的效果。

  刚才各位说不同任宣传不同的招聘渠道,是它职能本身的问题还是招聘手段的问题呢?像困难群体,理论上讲他也应该可以通过网络手段,但是现在很有意思,像这三大网络,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他招的都是强势群体,就是跨国公司、大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因为什么?因为民营企业都是一些好企业,那么困难人群的渠道一个包括马路边中介介绍所还有很多渠道,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才愿意招困难人群就业呢?我想我们对企业研究报告中还是会有一些帮助,这对提高招聘效率很有价值。

  (中国教育报):蔡昉教授刚才提到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市场部匹配的问题,我想听听今天在座的专家和教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蔡昉:其实我只是做一个猜想,你只要不做规范性研究就只是一个猜想。但我们做一个假设,就是说我们现在普通劳动者,以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进城劳动力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已经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因为我今天早晨刚从山东农村回来,我到村子里头也做了好多调查,他们确实反映,说现在只要不想在家里干,出去打工没有找不到工作的,但不是非常稳定,而且他们普遍都表示工资很高,很满意,只是工作不稳定而已。也就是说我们的确遇到了劳动力并不是严重过剩的程度了。但是我们每年还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但最简单的看,比如说农民工的活他们不愿意干,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所有国家都遇到的,这是为什么?所以我们自然得出这是匹配的问题,这个不匹配有两种情况,一个就是我有这个需求,一个是我有工作的技能,那那有对劳动者的需求也有对技能的需求,但是由于中介功能的问题我们没有碰到一起,也许会碰到一起,但会经过一些自然的摩擦。还有一种,就是我有就业技能,那边有岗位的需求,但是他需要另外一种技能,应该是需求创造供给,不应该是供给创造需求,因此可能是我们教育的问题。

  我跟大学生曾当面说过,我说作为大学生你将来会遇到我们所学到的学术名词,自然失业问题,因为你一当上了大学生就会出现一个民工没有的问题,叫专业对口,民工从来不说专业对口,你只要有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你的技能可能跟市场需求匹配不上,可能是教育有失误,也可能是市场功能定位有失误。所以我从不认为大学生劳动力过剩,只是匹配的问题。

  曾湘泉:我补充一下。匹配问题怎么理解?一个是从中介角度,一个是从技能角度。我们前段时间也做了两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还有一个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就业能力研究,我就讲职业技术学校方面。

  职业技术学校因为培养了很多技术工人,比如说做施工的,比如说机械和做测量的,这个跟市场需求应该是密切的吧?但我们做调查感觉很吃惊,跟我们想象的差距完全很大,实际上学校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

  我在02、03年我曾讲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三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市场信号错误,市场需要什么人呢?大家都需要硕士、博士,需要大学生就不用说了,因此这样就说“教育强国”,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错误的,而这个问题并不是从教育部门来的,而是人力资源部门强调的。

  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大家关注今年的劳动力市场,大学就业市场,所有的教育型市场,就是教学层次非常低的大学要求是什么?要求博士、硕士,我到温哥华的职业技术学校考察过,他的老师的要求是什么?是5-8年的工作经验,他要硕士、博士干什么?而我们国家很奇怪,要博士,你说你要博士进来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你是研究性大学吗?所以说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我们国家匹配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说需要信号是什么呢?

  第三个错误是最大的错误,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大的投资,培养了大学生之后,怎么样?后来发现找不到工作了。

  我们强调用人单位要知道根据什么来用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搞的这几个研究,这里面两个方面都是在互相影响,不能说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同意蔡教授讲的是匹配问题,但这个匹配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丁大建:刚才蔡教授讲到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但是曾老师谈到用人单位,我想如果从教育部门来看,我有一个观点劳动力市场不能这样,因为劳动力市场是经济的一个派生市场,如果这个市场做了很大的动作,就是说这理念大规模扩招,带来的供给突然的放大,那肯定需求市场是反应不过来的,需求市场比如说职位定位,哪些岗位需要大学生,哪些岗位需要高中学,那么现在造成了总体供给过量,你短期连续几年这样的放大市场,因为现在我们已经市场化了,应该慢慢变化,不能这样突然变化,市场受不了,所以这样的现象就出现了。现在中介机构、就业人员都出现问题了,突然发现毕业生出不去了,那现在才感觉到这个问题需要重视。

  李丽林:我这几年的研究专业是研究劳工关系的,一直没有对大学生就业没有专门的研究,那么我们现在面临劳动力短缺真的来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又出现找工作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在我看来劳动力市场有一个趋势可能一直被忽略,就是说我们的就业实际上是越来越非正规化,或者叫非正式化。也就是说原来大学生传统从事的部门,就是那种正式的工作,有户口的,很正式的,国有的这块,这块现在正在大规模的收缩。你问一个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问他要找什么工作?他一定会回答要找诚实的、有户口的、正式的工作,但是很不幸这个正式的工作在整个结构中越来越在缩小,现在在容纳新增就业人员是非正式的、给不了户口的,像私营部门、国外公司等等,这部分在急速的扩张,我想这样的话大学生在其中就业的话是很难受益的。比如在北京,大学生就业要求正式的工作,但又得不到需要。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参加我们今天的发布会,现在我宣布会议到此结束,谢谢。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