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繁荣期的财政政策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6:23 新浪财经

  2008年3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8年第一季度)在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报道本次会议。以下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报告的主要内容。

  2004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维持着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年均GDP增长率达10.7%。不过,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财政状况良好,财政收入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实现了持续多年的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各项财政支出稳步上升,支出结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根据财政部的最新数据,2007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2543.83亿元,增长32.4%。

  

经济繁荣期的财政政策调整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现场(来源:新浪财经 全权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告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存在的重大问题做出如下判断:

  1. 2007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4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速创本轮周期的新高,并开始在2008年向下行区间变化,但由于名义GDP仍高于实际GDP,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繁荣阶段,产出缺口和局部过热压力依然存在。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2007年以来我国价格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具有典型的供给推动型特征。美国次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经济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传导机制本身也很复杂,使得中国经济短期不确定性程度增加。

  2. 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是名义稳健的,执行过程中明显偏松,在很多方面延续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惯性,未能有效防范并化解经济由偏热向过热转变的压力。从政府预算平衡的角度来看,即使我国财政历经了多年的持续增收和近几年的大幅超收,我国财政赤字仍然巨大,没有出现平衡预算的迹象;从税收体系及其改革来看,近期的税收改革具有明显的促进消费和投资的作用;并且,财政政策性性补贴中的“平抑物价补贴”对近期居高不下的CPI增长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济繁荣期的财政政策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致辞(来源:新浪财经 全权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3. 我国财政收入经历了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高于我国同期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并非异常现象,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常态”,它是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在我国特定经济环境下发生作用的结果。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在中长期内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经济运行的下行区间内,财政收入可能出现下降。

  4. 1998年以来我国财政生产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支出结构的这种调整对总供给的产业构成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倾向于提高服务业的供给比重,降低工业部门的比重,财政支出的这种结构性调整对本轮周期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财政长期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民生领域的支出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导致了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上的不合理。

  5. 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居民间收入差距长期偏高。我国财政二次分配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作用不明显。二次分配仅实现了部分经济资源由企业部门向政府部门的转移,未能有效纠正“住户部门”在国内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占比偏低的状况;与此同时,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存在“逆向转移”问题,严重削弱了我国财政政策在调节居民间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

经济繁荣期的财政政策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凤良发表主报告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全权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6.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由于缺乏系统的环境保护税制度,而且现行污染收费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我国在取得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财政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占比低,环保资金投资投向不合理,使已有的污染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问题。地方政府存在“环境污染”冲动,也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判断,本报告给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1)短期内财政政策应该从名义稳健尽快走向实质稳健,消除财政政策的扩张惯性,避免为短期的经济波动实施顺周期的调节。从短期来看,经济的总体繁荣决定了目前需要放弃总量偏松的财政政策,而局部过热的存在更是要求财政政策保持需求中性。比如,尽量削减甚至取消“政策性价格补贴”支出,降低转移性支出对CPI上涨的助推作用。

  2)短期财政政策还要为未来一个较短时期内可能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留下相机决策的空间,达到协调短期和中长期财政政策、防止经济波动的目的。由于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在短期内,财政政策还必须为相机抉择留出的空间,应对可能出现的衰退。

  3)中长期的财政政策的应该从“基建财政”偏向“民生供给型财政”。应该在保持能源、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从而为经济的“反向软着陆”和长期经济增长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施民生财政的过程中,应以民生供给为导向,提高对民生领域供给方的生产性补贴和激励;提高对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政策性廉租房、农业生产等的财政补贴和激励。

经济繁荣期的财政政策调整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人大经济学院兼职教授李德水发表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全权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4)中长期的财政政策要纠正目前财政转移性支出存在的“逆向转移”问题:增加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性支付力度,切实提高这些地区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的差别,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投入。

  5)中长期的财政政策不仅要为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充裕的资金,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为污染主体设计有效的激励和规制制度:提高财政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引导更多的环保投资投入“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项目,改善环保投资的投向结构;将地方政府分享增值税的比例从25%降为10%,并同时加快引入财产税进程,激励地方政府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对垄断行业实施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对竞争性行业实施环境税制度。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