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观察报高层聊中国财经媒体未来实录(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11:30 新浪财经
主持人:为什么? 仲伟志:因为我们认为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越需要报纸提供严肃的报道和认真的思考。我可以给你念一段我们的一段话,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多元状态,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荒诞的程度不亚于二、三十年代美国,它的荒诞让我们有时候触目惊心。所以说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正在发展壮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追求稳定,但又关心社会法制化的进程,他们合法合理的积累财富,遵循一些等价交换的规则,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想为他们服务,我们想与他们共同成长。所以说我们认为我们的报纸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是随着阶层成长的,也是随着中国的进步成长的。 刘坚:我打断一下,我最近看到,就是从新浪的博客上看到王冉,是你们博客的一个写作者,他是亿凯资本的首席执行官,他在网上写的一篇文章对我刺激特别大,因为我知道王先生是在美国受的教育,他日常肯定是接触过很多西方的财经媒体,他就把西方的财经媒体和中国的财经媒体做了一个比较,他发现中国的财经媒体名义上是叫财经媒体,但他们事实上谈论的都不是真正的商业问题,很多都是事端型的,说得难听一点儿叫企业绯闻,它并不能带给读者真正价值的东西。就是我刚才要说的,基本上还是社会新闻,类财经新闻的社会新闻。这样的东西其实对真正的商业性读者来说带去的并没有太多价值。所以王先生在他的博客里面说,求求你们了,赶紧成长,成长成真正的商业媒体,否则的话从此以后我就不再读你们这样的媒体。他的这个博客对我的刺激特别大,我相信对所有的财经媒体的从业者来说都会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但是从他这个博客当中我也看到另外一种机会,也就是说谁能够用更快的速度满足王先生这样的需求,谁就能够占领真正的财经媒体市场。 主持人:那您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关键的点,就是说财经媒体的读者群是如何来定位的,这个我就想跟您探讨,其实中国目前的财经媒体读者他是在近几年时间里面快速膨胀起来的,他们的层次到没到王先生说的那么高的层次? 刘坚:我觉得第一,这个市场是从无到有,也就是说中国的商业媒体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而中国的读者群体事实上也是在成长当中,但是我相信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我们不光要看他的绝对数量,也可能他目前这个数量在中国所有读者群里面依然是一个比较小的,但是我们要看未来,看趋势,看它的增长,它的增长是最快的。其实从这几年的平面媒体经历的事情当中我们已经看到,比如我们说平面媒体受到来自网络冲击的时候,事实上财经媒体受的冲击相对比都市报媒体要小,原因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市场本身由于市场的增长把一部分的冲击吸收掉了,它是一个高成长性的市场,对读者群而言我相信今天王冉先生那样层次的读者在中国市场当中依然是少数,可是我们要看未来,这样的人未来三年、五年当中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如果是越来越少,我们可以无视他这种需求,如果是越来越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像王先生那样对这个市场提出他的要求,我相信这个需求就是我们必须要满足的需求,这是一个方向,这是一个趋势。 包括我们自己内部在探讨的时候,我们跟我们的其他同行相比,据我的了解一般都觉得这个财经媒体的读者群会是25岁到35岁之间的群体,但事实上我们内部更愿意把我们的读者定义成35岁到45岁之间的群体,你会想这五年或者十年的年龄上的差异意味着什么?我相信这个差异意味着他们更懂得国情,掌握着更大的资源和权利,对中国的眼下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拥有者更多发展上的决策权,那对这样的一类人,他们还有一个特征,由于年龄问题,阅历问题,我相信他们的理性程度会更高,做事会更少的冲动,盲动,这也是我们其实刚才仲伟志讲到,我们要求我们做理性、建设性,也是跟这个都是匹配的,都是一脉相承的。 主持人:郭总,刚才两位老总讲了半天,我觉得最突出的一个感觉,《经济观察报》的读者群的定位是相当高的,就像刘总说的可能是35岁到45岁这个阶层的人,这样一个高端的读者群对于报纸的运营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郭为中:其实就像我们刘总讲的一样,我们要把我们报纸变成,他讲的是我们给读者带来的价值,我们希望把这个价值怎么样变成一个商业模式,所以我们有三个对媒体的理解,第一,觉得媒体就是媒体,第二,我们觉得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第三,媒体是一个社团。第一首先是媒体,就是我们本来是通过媒体本身的特点就是做内容的信息传播,事件是什么概念?奥运会是一个最大的事件,其实我们本身也制造了很多事件,通过事件媒体本身也变成了叫信息制造者,第三社团,我们要聚拢35岁到45岁这样的人群,我们让他们互动,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这三方面就会形成我们自己的一个独特商业价值,我们希望在这个方式运作这个生意,这口井挖的深一点。 主持人:咱在这儿随便聊天,我问一下郭总,比如说您对刘总会不会有意见,比如说广告那么多,大家都等着上版面,您这边又坚持做周报,那么多广告没有版面放。 郭为中:其实我们不仅仅在做一张报纸,我们还有网站,我们叫经济观察网,其实经过从今年4月份开始上线,我们网上的订户已经很大了,到11月底我记得这个数字已经到了六万两千多的注册用户,而且其中有20%是付费的,也有一定的读者群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从报纸本身这块东西延展到别的一些介质传播了。 刘坚:报纸你认为这个商业模式是把内容卖给读者,把广告版面卖给广告主,我认为其实这两块都应该给人带去价值,你想想报纸的商业模式是把读者对你这张报纸的注意力转成广告,可是从线上来看,就意味着这个读者关注程度越高,他的注意力量就越大,可是通常的看法上,我认为其实是有缺陷的,也就是他只注意到这个注意力的量,并没有注意到注意力的质。所以这也是我认为比如刚才在说你去造企业绯闻,会有很大的注意力,但是它并没有带来真正注意力的质的改善。我们如果是去掉这些事端性的东西,我希望广告要带给广告主真正的价值,不仅仅要追求一定的量,还要对这个量的质量做一个保证,那就要求你的内容要实实在在能够给你的读者带去价值的情况下,这个注意力才能保证质量,保证这个注意力的质量。也就是说《经济观察报》做的是两个方面的质量都要强调,而不是简单的就追求一个注意力的量这样一个商业模式。 主持人:这也就是你们坚持不扩大版面的原因,是吗? 刘坚:你从《经济观察报》的结构来看它其实是这么几块,第一个是要闻,就是我们以周为单位梳理世界和中国发生了什么,在这个板块之后是两个有关商业的板块,是市场新闻和公司新闻,所谓市场新闻就是指期市,股市,汇市,债市,公司报道就不用说了,这一块基本上是直接谈生意,第三个大的板块是观察家,也就是说跟别的媒体,这是观察报一个独特的东西,是别的同行没有的,基本上是以思考一些眼下,或者未来,也可能是过去的历史当中找一些对未来有益的一些话题,我们进行思想上的,我们叫带给读者思维的冲击和快乐。最后一个板块是生活方式,从结构来说你可以看到,除了第一部分的要闻,中间很大的部分是生意,第三个是思想,第四个是生活方式,这个结构来看你就可以看出来,跟我们的读者其实是我们把他的需求分成了三大块,第一,最前面一块是跟他们探讨如何挣钱的问题,中间那个是怎么思考问题,获得思维的快乐,最后的一个板块是跟读者去探讨如何花钱的问题,从结构来说是这样一个结构,我认为这个结构从过去的七点实践当中也是被市场和读者认可的。 主持人: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经济观察报》的新闻好像很少有爆料的或者跟风的新闻,比如说最近瑞银做局的实践,这个事情一出来之后很多媒体都出了稿子,但是《经济观察报》很少会这样。 刘坚:不是我们不关注热点,而是我们对什么是热点的关注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经济观察报》我们的价值观里边就要求我们是一个理性的,一个建设性的这样一个报纸,所以我开玩笑,我说我们不搞打砸抢。因为你也知道可能中国最近的这些年一些不正当的行业风气也进入了媒体这个行业当中,有一些媒体实际上我把它叫做打砸抢,就是说以报道负面新闻为理由,要挟企业跟它进行经营上的合作,这种事情我想你可能也听说过。如果说我刚才说叫打砸抢这三个字,如果说打砸只是为了破坏一个就事件,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跟我们做法不一样,但是如果把打砸实际上跟抢,为了自己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媒体是不是有助于和谐社会建立的媒体,就成了很大问题了。所以《经济观察报》是绝对不会做这个事情的。 当然,你刚才提到你认为《经济观察报》对一些社会热点不太关注,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认为对什么是热点我们有不同的认识,你像去年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社会事件当中,我们发出了一些独特的声音,只是跟别人说的不一样,我可以说,比如说像去年的雀巢的碘事件,这个事情当时大家都在报道,但是《经济观察报》的报道是跟所有的报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报道叫碘事件另有引擎,完全把这个事件都说出来了,也报道了一些雀巢公司在这个事情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他自己的一些申辩,我觉得对一个社会来说你需要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当一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这个社会可能就会存在一些危机,如果你今天剥夺了任何一种声音发表权利的话,对这个社会让他成为一个和谐社会是离这个目标会有距离的。所以当我们的报道出来以后,其实我们也受到了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也在网上受到一些攻击,但是如果在今天,尽管这个事情已经一年过去了,让我再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依然会选择那样一种态度,因为我知道这种态度是真正理性的态度,对社会长治久安,对建立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