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综合述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10:52 新浪财经

  2006:并购正在改变中国

  如果需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2006年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那将非“并购”莫属。2006年中国经济领域的各类故事很多,但是最具影响力的无疑当属并购这一主题。透过并购这个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中国经济环境中宏观和微观领域正在发生的诸多变化,将会变得异常清晰明了起来。

  外资政策因“并购”主题悄然改变

  继2005年沸沸扬扬的“银行贱卖论”之后,2006年3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在两会上提出“外资并购斩首论”,同样是在两会上,全国工商联在采纳了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2005发布的有关《高度关注全球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白皮书》大部分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一时舆论云集,纷纷引为两会焦点问题。李德水在其间的两次发言中振聋发聩地指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经从合资、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收购要求“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预期年收益必须高于15%”。

  挟两会舆论密集讨论之余势,6月,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指责“徐工贱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观点立时取得不少共鸣,并引发了全国性的针对“凯雷收购徐工案”大讨论。跨国并购、国家经济安全与博客、商业竞争等话题第一次如此密切地交织在一起。

  “向文波博客门”——一个看似偶然和多少有些小题大作的事件,却使各界舆论对外资并购的“口诛笔伐”贯穿了全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机械行业中所有外资对中国企业控股性的并购都被叫停的结果,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改变外资并购在中国必须面对的游戏规则;如果穷究其来龙去脉,可以说,这场几乎触及到中国经济存在缺陷的方方面面的争论,它在2006年实在是“适时”而“恰当地”出现并成为引发更多变化的导火索。

  2006年,中国

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全流通改革完成后的中国
股票
市场市值超过了7万亿元人民币;全国居民储蓄总额则突破16万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顺差连创历史新高;全球热钱源源不断涌入中国。

  宏观经济形态的变化使得一种共识逐渐形成:中国不缺资本、不缺外汇、不缺能够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由此,也改变了政府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评价标准也随之而变,开始反思经济发展战略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

  于是可见,2006年9月8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的规定》,加强了对重点行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外资并购的审查,通过离岸公司在国内进行收购操作的模式也将难以进行。外资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收购,将不会脱离中国政府的控制范围。一位商务部官员在2006年的讲话形象地表明了政策的方向:“中国目前没有在任何一个行业失控,否则,要我们有什么用!”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外商投资的“十一五规划”中,敏感行业的目录清单又变长了。“原则上,国家不准外资控股涉及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行业”。

  这些都意味中国的外资政策因“并购”主题正悄然生变,关注“国家经济安全”的思路和实践操作越来越清晰。2006年之后,哪些产业是外资并购的“禁区”,哪些产业是外资并购的“特区”都将越来越明显;外资对于高敏感度行业的并购,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我们似乎也可以大胆断言,2006年之后,中国政府也将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面临巨大考验:放开外资收购势必引发汹涌如潮的舆论反弹;另一方面,后WTO环境下如果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枪毙外资收购案,也将被扣上“限制外资和保护主义”的帽子。这些“外资收购的困境”,也将是所有相关利益方的困境。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