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 > 正文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13:50 新浪财经

  商业战争已经在两条战线上打响:跨国公司在努力成为中国市场上的霸主;中国公司则开始向全球市场吹响冲锋号——世界经济再次感受到中国脚步所带来的震颤。得中国即得天下?这一被跨国公司奉行的信条对中国公司并不适用,对后者来说,它们不仅要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导品牌,还要成为全球品牌。谁是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自今年1月中旬以来,本刊专题研究部历时4个月,确定评选指标,通过广泛调研和实证采访获得入选企业的相关数据和其具体的全球化战略,最终,50家中国公司脱颖而出。这是国内首份基于全球市场表
现的中国公司竞争力评价名单,它是度量中国企业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数字里程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一份不完全的名单,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中国公司能跨越边界,进入2007年的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的行列。

  中国骄傲

  在全球经济大博弈格局下,中国公司的竞争实力究竟如何?世界扁平化的时代,中国公司如何寻找全球市场坐标系中的位置?这一连串的问题,可由一系列正在发生中的事实加以解答,日趋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正把中国变成新一轮全球性商业浪潮的策源地之一。本次调研发现,50家入围企业的总收入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销售。在

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依赖度的明显增加。这一新的趋势,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创立品牌、多元化之惑、国际化初体验,大踏步进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新纪元,一批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正在崭露头角。正如剑桥学者彼得·诺兰所言,在成功的后发工业化经济体中,中国是惟一还没有涌现出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大公司的国家,只是“为世界的工场”(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而非“世界工场”(workshop of the world)。诚然,在品牌影响、技术水平和所处的价值链角色等方面,中国企业还不具备全方位超越世界的现实基础,但其中的佼佼者也确立了雄心勃勃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或多或少地累积了一些拓展海外业务的经验或教训,或是由纯代工贸易转向自主品牌,或是开始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或者积极收购外国企业来获取资源与技术。如同那些从全运会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运动员,只是获得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在强者如林的国际比赛上能否取得较好的名次,甚至夺金掠银,还是未定之数。国内市场曾经为企业提供了相对宽广的发展空间,但随着开放度和竞争度不断加大,这些已经积聚了相当实力的国家级“企业选手”,正凭借着全球市场的信风,挺进蓝海深处。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通俗来说,是指这样一批具备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资格和能力的中国公司。哪些企业已经在国际角逐中真正显示出实力,乃至在强强对决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并非要标榜为精确的评估体系,确切地说,只是希望提供一份面向未来的潜力名单,成为一张度量中国企业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数字里程表。

  国内目前已经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企业排行榜,但真正作为研究性课题来操作的并不多。“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公司50强”一开始就试图系统地收集、整理企业信息,建立统一的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状况的案例库,以作为企业国际化战略后续研究的主要依据,并将持续推出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提是,除了制定相关指标外,圈定一个可以量化的候选企业样本框也非常必要。遍观目前国内的数据资料,能反映企业整体业绩的榜单比比皆是,涉及企业海外业务规模的相关统计基本上没有。

  客观地、整体地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依然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走在前面的先进分子,因为半年或一年的业绩表现欠佳,招致部分媒体人士对其整体战略的反思、质疑甚至轻下断语。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经营实践,特别是面对国际竞争和跨国整合的情形下,可能比原先设想的更为复杂,也需要更多的苦心经营,才能收到成效。那种在某季度乃至半年就一举扭亏为盈的神话,毕竟只是少而又少的特例,更多的可能是中长期的持续改进过程。对放眼全球的中国跨国公司而言,时间是检验一切策略的有效标准,在不断试错与累积进步的阶段,我们应该抱持宽容态度,因为这些处于全球化元年的中国企业有值得持久关注的价值。

  这是一份已经取得国际化初步成绩的企业名单,七成入围企业海外收入比例超过15%,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进取和优秀表现成为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活力来源。入围的50家企业涉及17个行业类别,包括家电、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钢铁、纺织和石油、中成药、建筑、金融等;平均起来,2005年海外收入、海外收入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93334.42万美元和35.71%,2003-2005年海外收入年均增长率、总收入年均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5.09%和32.06%,这批企业正在成长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海外收入所占比重是反映企业对国际市场依赖度的重要指标。37家入围企业的海外收入比例超过15%,中集集团比例最高,达到93.0%;14家企业的总收入50%以上来自海外,包括媒体做国际化报道的四大明星企业(华为、联想、TCL和海尔)中的三家;低于15%的企业中除了家电企业密集导致的出口总额分散化现象以外,其余都属于钢铁、中成药、汽车、石油、金融等国际化进程刚刚启动的行业。33家企业近三年海外收入比例上升,13家企业比例上调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联想和TCL因为实施跨国并购而获得了新增市场,海外比例分别提升了58和41.7个百分点,成为典型的全球化企业。海尔2005年海外收入比例则为21.74%,海外营收2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0%。因其国内收入实际减少34亿人民币,海外收入的战略意义空前凸现出来;2005年底张瑞敏遂提出2006年将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元年。从海外收入来看,42家企业2005年海外收入超过1亿美元;中海油等12家企业则超过10亿美元,除了宝山钢铁和中石油外,其余9家企业海外收入比重都达到了总收入的15%以上;对这些企业来说,海外市场已不仅是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之一。海外增收对公司整体业绩的拉动效应日益明显。80%的入围企业的海外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其中天士力、比亚迪、沙钢集团和宁波波导等四家公司海外收入递增率超过200%;前三家公司的海外收入递增率达到了总收入递增率的10倍,TCL和中兴通讯两家则分别相当于5倍和6倍。作为中成药的新生力量,天士力公司近三年海外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12.48%,海外收入约占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四项指标上全面超过老大哥同仁堂药业,2005年海外收入甚至比同仁堂多出一倍。

  调研企业来源根据商务部《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2005-2006年度重点出口扶持品牌、海关总署2005年出口200强、信产部2005年信息产业百强、及中企联中国500强企业、全国工商联民企500强等国内官方行业统计和第三方统计发布的企业名单,初步确定200家具有一定规模、行业领先的企业作为备选。参照国内外通行的行业分类方法,初步确定10大行业类别,重点考虑中资企业有竞争力的领域。数据来源及标准化近半数企业填报了调研问卷,一部分企业的资料来源于其年报和网站以及公开报道;部分企业的年报和基本资料中没有明确列示其国际收入或海外收入,则以数据欠缺处理,或引用可比较数据,如联想集团采用2005年第三季度报,工行和上汽则以其2004年度年报为主;部分企业采用股份公司能体现其国际业务的数据,入围企业名次即以该股份公司注明,如中石油有限公司等。海外收入以美元为单位,按2005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调研过程本调研项目自2006年1月中旬正式启动,5月中旬方告初成,历时4个月。基本阶段如下:一、咨询相关专家确定选题,二、协调学术支持机构,三、咨询相关专家确定调研指标和框架,四、设计企业调研问卷,五、通过采访、电话和电邮联系样本企业,六、样本企业公开资料收集与整理 七、调研数据汇总及报告撰写。主要调研内容涉及四个方面资料:全球市场份额、国外收入、海外投资、品牌国际化等。

  未入围企业说明

  1、 数据缺失中国银行只公布了2004年海外账面利润,且2003年报中并未明确划分海外收入情况。中石化近年来大举海外投资,2005年预计达160亿,多为新建项目,未能统计出全部的海外收入。

奇瑞汽车和吉利集团则公布了2005年海外销售车辆分别为18000辆和7000辆,并未折算成现金;中粮集团、上广电集团旗下业务较多,没有合并后的海外收入。海外收入约50%的志高空调正处于上市前缄默期;照明行业的代表企业雷士工业发展公司基于上市重组原因也未能提供海外收入。数据不完备的行业领先企业还有中海运、好孩子集团、
熊猫
电子等。中移动刚刚完成对华润万众的整体收购,对纳斯达克上市的Millicom收购也进入第二轮,正欲全面展开国际化战略,海外收入暂缺。民企国际化的明星,正泰集团在低压电器领域排名世界前五,产品外销额年均增长率60%,相关海外收入数据不全。2、 海外收入不足 宏盛科技和桑达实业(海外收入分别约占99.48%、36.39%,自主品牌稍弱);康佳电子(05年比03年总收入缩水)和宗申摩托(海外收入仅占7.63%)、李宁公司(海外收入仅占1.30%)、远东电缆(海外收入仅占1.61%)、华旗资讯(海外收入约占5%)。 3、值得期待的特定行业和企业部分行业和企业,如乳制品行业,蒙牛集团;饮料业的娃哈哈集团;连锁经营业,国美电器等,在中国巨大市场上已经取得了领先,全球化可能是它们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的必由之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