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 正文
 

200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报告讨论会实录(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0日 20:07 《国视咨讯》
主持人:谢谢韩文秀先生。下面我们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和区域研究中心部长张军扩演讲,他这个部是研究长期发展的问题,我宏观部是研究短期发展的问题,所以请大家听他的演讲。

  张军扩: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刚才上面几位演讲人都讲了很多关于中国中长期的看法,我想可能归纳一点,有一点大家是一样的,就是中
国经济从短期来看问题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问题可能是比较大。在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中国的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的问题,中国经济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最根本最后还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到底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点看法,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到底怎么判断。我想大家都在讲增长方式,但是我想我们一个基本的前提应该是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和准确的判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谈怎么样来转变增长方式;第二就是对中国目前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根源是什么,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第三就是应该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在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断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三个不同的概念,第一就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或者是污染排放的总量,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是在增长过程中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排放污染的数量;第三个概念是这种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资源数量或者是排放污染的数量这样一个变化情况。我想第二就是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排放的污染的数量它是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而它的变化就是单位产出消耗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增长方式的变化。从这样一个分析出发,我们前一段时间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也做了一些研究,大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现状以及现在的情况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就是改革以来无论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比较来看,还是从同时期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就是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当前的增长方式还是相对粗放,差距还是比较大;第三就是如果说从我们国家面临的资源、环境、条件,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我们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

  为什么说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主要是基于四点的考虑,我主要讲两点。刚才讲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或者是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我们把它叫做资源消耗强度或者是污染排放强度它的变化情况,这个可以看出增长方式转变的成效。比如说从1980年到2002年,如果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话,中国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4.34吨标准煤下降到4.76吨标准煤,22年总的下降幅度是66.8%,每万元GDP电力消耗从7200度下降到5200度,22年总的下降幅度是22%;我们还有其他很多数据,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举了。如果从国际范围来看,这样一个下降幅度,丝毫不逊于国际水平。比如说从1971年至1999年,按照国际购买力评价计算的话,中国单位增加值能耗强度下降的幅度是68%,而同期世界下降的幅度是7.7%,欧洲国家下降幅度是11.2%,亚洲国家下降幅度是32%。再从污染的排放来看,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就是我们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来看,中国的下降幅度也是很大的,比如说从98年到2003年这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排放的工业粉尘和产生的固体废物分别下降30.1%、55.6%和21.8%,也就是说从增长方式还是在不断的改善,但是我们现在显然面临的问题很大,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我觉得主要就是我们的量在扩大,经济总量在增加这样一个结果。其他几个因素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讲了。但是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增长方式是过于粗放,所以基础是非常粗放的,所以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绝对水平来看,我们刚才讲的是它的变化幅度,从绝对水平来看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或者是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是偏高。

  首先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比如说中国2000年每一顿乙烯综合能耗是212公斤标煤,而日本的水平为714公斤标煤。6千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能耗强度为每千瓦时385克标煤,同年日本九大电力公司的平均水平为314克标煤。这不涉及价格的变革,这说明我们单位资源消耗还是高。比如说95年的价格衡量,2000年排放水是0.5公斤,这个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比较高,甚至高于其他国家2至3倍。中国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除了刚才讲的物耗这个方面之外,我们认为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高这也是一个方面。我想成本实际不仅包括物质消耗的成本,也包括交易的成本,由于中国体制方面的原因,由于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方面的原因,所以中国每笔交易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其他国家。从今后来看任务还是非常艰巨,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维持。如果不转变这种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即使世界的资源不向我们施加压力,中国自身的环境问题也难以承受这样大量污染的排放,大量的污染必然会带来环境的破坏,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发展,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是相悖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说我们这种增长方式不转变的话,实际上对于我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国际环境也是不利的,所以我想还是需要转变。转变我想对于中国粗放增长方式根源的分析,我简单地讲两句,我觉得根源实际上影响增长方式是三个因素,一个是阶段性的因素,一个是资源禀赋,一个是经济体制,我们分析的结果还是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经济体制方面。经济体制方面总的概括是虽然不能排除中国当前粗放增长是有发展阶段以及所决定的消费结构的影响,但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原因还是在体制方面的原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的严重错位,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权利过大,干预过多,而在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权利发挥不足,严重不当的问题过重,主要就是政府作用发挥不足或者是不当的问题。

  提出8个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一方面就是加大宣传的力度,引导消费方式,因为市场经济情况下消费方式决定增长方式;第二就是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第四是理顺价格体系;第五是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第六是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形成一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第七是采取措施发展我们现代服务业的问题;第八是怎么样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相配合,促进关键技术的创新问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四位专家,我们时间只剩5分钟,请大家提问。

  提问:我是来自OECD的,我们这一节讨论长期发展的问题,但是你们没有讨论人口问题,可能会造成社会保障成本上升,另外造成更多老年人增多,更多退休人员的增多,可能这种人口组成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能源的问题,我这有一个问题我知道中国也是有全面发展核能的计划,如果长期去做是不是进一步发展这些核能,还有就是是不是要能够去改革一些汽油消耗方面的政策,还有进一步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想中国已经在这方面有一些举措了。杜大伟先生刚才也提到了关于水的利用,另外他还说一些动物饲料实际上可以不在中国自己生产,可以从国外去进口,我们知道实际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某些食物品种类型的消费量。

  杜大伟:我刚才只有十分钟发言的时间,我觉得至少是在再过十年、十五年,实际上中国人口组合,人口的构成对于发展来说还是有利的,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可能出生的婴儿数会减少,在节下去十年、十五年中中国仍然很有利于增长的。但是的确中国的发展非常快,而且中国可能在迅速地老化,可能在他还没有变得富裕之前就变成老龄社会,但是至少在接下去十五年中人口还不是问题。就核能来说,我知道世界还有其他的能源,有一些风能、太阳能,还有一些其他备选的能源,核能可能会有一些危险,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的能源都是来自于煤炭,所以如果有干净的煤炭或者说是合理的使用煤炭,这当然是很有利于中国能源政策。另外还有关于动物饲料这些东西,我觉得中国完全是可以来进口,还有就是有一些动物的肉类,比如说像有一些肉类就可以从蒙古进口进来,这样对于中国是有利的。

  提问:我是瑞金集团的,我想问一下樊纲所长,我非常同意我国要扩充产业结构,因为还有2.5亿至3亿的农民需要工作。但是你这样会继续增加我们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我们产出的产品对他们的影响,我们现在已经加入了国际经济社会,中国和周边的国家或者是其他的国家,欧美的国家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

  樊纲:谢谢,当然刚才我说这都是我们的愿望,我们愿意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其他国家都愿意解决他们国家的就业问题,这里面就有利益冲突。当然希望全球的增长使就业总的增长会越来越多,但是这确实是不乐观,因为技术还在进步。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面不是非常容易,新增的部分不多,这就需要大家在一个空间里面通过各种谈判、合作,在世贸组织这样一个机制里面,在未来新的发展起来的产业,没有在全球化的情况下更好的机制来协调大家的利益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当然不会就自己,只要自己怎么样,他是一个市场行为,是全球市场利益均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中国也会随着他的发展,各个方面逐步调整自己的战略,他的外交,他的政策,包括最近这两年和东盟各国进行的自由贸易谈判,进行更广泛的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合作,我想这些都是中国朝着就业大国努力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谢谢。这一节讨论结束。

  主持人:我们这一节的题目是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张小济,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主持这一节的讨论。我们这一节有三位发言者,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希望每一位发言人能够把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第一位发言是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的李景台院长,李景台先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也是我们DIC的老朋友,我知道他在2001年之前就是KPEP的院长,我们那时候有很多的合作,后来又到韩国OECD当大使,现在又回到KPEP做院长,我们很高兴他能够参加我们的会,下面请他来做发言。

  李景台:首先我很荣幸受邀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如果我们一直跟踪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我们实际上是能够得到极为鲜明的印象,也就是在几年前就贸易额来说,中国还是排在世界第十位,但是两年前它已经是第六大贸易国家,但是我最近在准备论文的时候,我听说贸易量中国已经占到世界第三位。所以我们必须要随时跟踪注意中国这些经济表现,另外中国从GDP来说已经是第六大的经济体。毫无疑问中国这种飞速的发展肯定是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它会对东亚地区的国家造成影响,因为我们在地理上是非常地接近,而且跟东亚这些国家本来这种经济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今天作为一个来自东亚地区的观察员,我来谈一下中国外贸,还有外资的一些情况。首先关于中国外贸,追过的贸易量跟25年相比已经增长了30倍,去年中国的贸易量已经达到了11540亿美元,除了贸易量极大的增长之外,更有意思的发展是在于中国是在迅速地改变它的贸易产品、出口产品的构成。比如说在纺织和服装业的比例,就是纺织和服装占总出口的比例是从98年27%下降到了2003年18%,另外就是一些电气机械的设备,还有就是一些其他的部件出口是从98年15%左右增长到2003年21%左右,这就是一个出口产品构成的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使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像东盟的一些国家和台湾地区都会觉得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在加剧,就是说在那些高附加值方面的出口,来自中国的出口也更多了,甚至有一些东亚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高附加值的领域里面一些市场份额可能就会被迫缩减。中国现在是东亚地区最大的贸易国,所以我想中国应该有责任来维护和加强在这个地区新的劳动分工,要根据市场的力量来进行分工。有一些像日本、韩国这样比较成功的东亚国家,他们是出口一些资本性的货物,还有是把一些部件出口到中国来,另外中国的公司可能在装配这些部件,就是利用中国比较便宜的劳动力来装配。另外还有一些来自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可能转移到中国来,接下去就会在中国当地进行装配再出口到世界各国去,相当一部分是出口到美国、欧洲这样一些国家去的,对于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来看,他们可能是有着一些贸易的盈余,而美国和欧洲国家跟中国来对比,他们是处在一种贸易斥资的情况下。这实际上不是来自于政府的干预,这是在这个地区市场力量发生影响的自然的结果,我觉得中国应该要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劳动力的分工,来维持它的发展。通过中国也要能够和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保持和谐的发展。

  刚才樊纲教授就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观点,樊纲教授说中国要进一步发展重化工业,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当然中国工业结构可能也会转向这些重化工业,中国将继续获得经济增长,不断改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不容否认的,而且我们也不可避免这一点。但是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对中国来说,而且对于其他整个东亚地区来说,中国以及中国政府最好不要去发展那种由政府所推动,由政府干预所形成的这种重化工产业,就是不要政府人为去加速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因为中国在东亚地区是一个主导性的国家,从进口和出口来说已经占了主导地位。如果中国不去遵循市场力量,不去自然延伸它的产业结构,也许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冲突或者跟东亚以外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冲突可能就难以避免。我觉得这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可能难以实现中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一种和谐关系。我想在这里跟你们说一点,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还有中国外资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吸收的外资大约是占到流入到东亚地区的外资一半左右,有一些国家就担心这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挤出效应,其他国家就比较难吸引这么多的外资,因为中国的吸引力太大了,把大部分的外资都吸引到中国来。有很多东亚的国家也在中国进行投资,像韩国、日本、美国,还有台湾地区,在中国进行外资投资的四大领先国家。我们现在暂且不看美国,在中国四大外资投资国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东亚地区,就是韩国、日本,还有台湾地区,还有一个就是美国。这种外资实际上也会使各个国家在东亚地区双边贸易关系进一步增强,我可以更加详细地说几句。比如说在2004年的时候,韩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了63亿美元,2004年韩国就成为在中国最大的投资国,自从92年以来,大约有3万家韩国公司,一共在中国投资达到200亿美元,根据我们研究所的研究,去年在中国的韩国公司他们销售的62%是出口,还有他们采购中的42%是来自于韩国,这实际上就表明了像韩国和台湾地区这样一些制造部门,实际上他们可能不用担心什么空洞化的问题,对于到中国来进行投资最大的受益国可能还是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很大一个政策重点就是在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增长,但是有的时候可能没有创造多少就业机会,也就是说中国的GDP增长率尽管这几年达到7、8%,但是在制造部门里面新的就业机会却没有出现很大的增长,甚至是在减少了,尤其是在九十年代末以来。这是90年至98年的情况,但是外国直接投资是由东亚国家进行的投资,更加劳动力密集,所以东亚国家外国直接投资能够在中国创造的工作机会比那些更发达、更先进国家更发达。另外我要提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走出去的政策,中国已经积累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现在正在国际上收到很大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所以如果中国增加外国直接投资,肯定会减少中国面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来发展一些自然资源,比如说铁矿、原油,而不是投资于制造业。但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取消了一些对海外投资的限制,中国一些大的制造公司。比如说计算机、电子、半导体和汽车业,开始到海外进行投资。随着中国不断地放松对海外投资其余的限制,我想中国将成为东亚地区很重要的外国投资直接来源国。事实上2002年中国海外投资23%都投资于亚洲,这就补偿了东亚国家之间中国所谓的黑洞或者是空洞对于其他国家的抵消或者是冲淡,而且能够推动欠发达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

  最后一点,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对建立东亚社区的一个作用,随着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外贸迅速的发展和外国投资者的增加,中国应该在这个地区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来促进地区的一体化,中国已经在这个地区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韩国、中国、日本共同进行联系,能不能搞一个三国的自由贸易区,今年韩国和中国将推出一个联合研究,在我的研究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研究一下建立国家之间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但是中国看起来关于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好象有所变化,中国看来是想计划和东亚区以外的国家多搞一些一体化合作,比如说海外合作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等和这些国家进行一体化合作。有一些研究人员他们发现中国在从事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得一些自然资源、用于中国的发展,而不是在于东亚区域的合作,所以我们在未来还要拭目以待,看看中国是不是在今后担负起重要的内容,担负起全面稳健的经济合作关系。

  总结的时候我要说中国正在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国家,它的国际贸易不断地增加,外国投资不断上升,另外还在外国进行投资,在这些情况下中国迅速地发展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是相互促进的,必须有一个前提的条件,中国要在建立区域合作体系当中中国要更加积极。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院长。下一位发言人是尼克.巴克勒,他来自于BP集团,是BP公司开发副总裁,1987年加入BP,除了承担BP高层职务以外,另外还在一些咨询机构和大学里面做一些事情,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请他来向我们介绍做发言。

  尼克.巴克勒:女士们、先生们,主席,下午好。我很荣幸在这里参加会议,开始的时候,我想感谢你们,感谢英国石油公司,感谢你们友好、热情。在过去25年我们在中国做了很多的投资,我们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我们非常感谢你们对我们表现的耐心,因为我们是一个外国投资者。我还记得在我们总部的时候,25年前我坐在伦敦办公室里面,我们看到成为第一个获得机会能够进入中国,被得到邀请来到中国寻找就业机会我们是何等兴奋,在几年以后我们又感到很沮丧,因为几年以后我们开采工作没有找到多少石油天然气,这里面在25年我们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其中就是我们要坚持不懈,而且好朋友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价值。他们不应该认为每一个外国投资商都要成功,尽管大家希望他能够成功,但是他们不一定都成功,大家要认识这一点。

  我想在这里讲一讲外国投资总的情况,我想在变化当中我们的特点、我们的特性在变化期间非常重要,我们自己也处在变化当中,对于中国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外国投资是在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的,当时非常认真、严肃的进入中国,特别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投资得到邀请,来到中国,如果他们不来中国做不了的事情,这种做法实际上持续了大概十年之久。在过去十年里,特别是在过去五年态度有一些变化,现在对于外国更加打开门户,允许外国投资,这样在过去五年、十年外资投资增长60%多,主要的投资进入中国的制造业,同时很大程度上还进入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在中国的主要十个省份。我的感觉是这样的,你看一看这些数字,和人交谈到底发生什么情况,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外国投资现在仍然还在增长,美洲大概有10亿美元进入中国,但是投资总的比例下降了,这是因为国内资本比例加强了,这表明外资投资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想主要要集中于更加一些专门的领域,更加要和中国一些具体的需求相关,和过去有所不同。我还觉得很有可能而且是和中国按照伙伴关系来进行投资,而且现在最有名的报导却不多,我们现在发现有这样的变化。也就是说中国公司领域,中国的公司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很多的质的变化,现在这些公司也成为很主要的投资方。在现实的世界当中意味着什么?我只能讲一讲我们的感想,我想我们在这里吸取的教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行业,我认为在我们的行业当中,越来越多的投资会针对这个国家的需求而做出,这主要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考虑。

  在这里如果不讲油价就能发表讲演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我就不讲油价,但是我想不久未来石油的价格不仅能够引起中国,还会引起其他的国家的注意力,让他们日益关注能源的安全问题。如果能够实现能源安全就意味着我们对技术进行投资,而且技术可以使我们进一步释放这个国家所存在的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转化成为可以重复使用的资源或者是能源。我认为对于每一个大的进口国来说,这种能源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几个非常小的供应国家,而在一些供应国当中又存在着不安全以及政治上的不稳定的因素,与此同时我们要想实现能源的安全也不能够依靠军事方面的方法,我认为要想实现能源方面的安全,我们必须要看一看目前现存的资源,以便进一步开发和使用技术,将这些资源转化成为可使用的方式,这是我们第一个投资。

  第二个投资就是我们现在外国对华投资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不仅是在那十个省份,而且在整个全国各地都是如此,而且这也要进一步考虑城市之外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我认为我们不关注中国的需求,而且不考虑中国获取低成本能源的需求,我们的投资也不能够获得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所生产出来的这些能源应该是具有竞争力的,因为它自己本身并不是一个最终的产品,而是经济当中许多不同的产品和行业的一个投入品。对于外国的投资者而言,还有第三个挑战,那就是我们要以环境可持续的方式做出投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跨越人们对于更好的生活水平的需求,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为人们在需求希望更好生活的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使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同时我们所做出的这种投资也必须与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同步发展,它不能够强加于中国国内市场。比如说中国零售业做出投资的时候,我们都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从事的这些活动和行为,应该是与这个行业当中的变化密切相关的,这就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会对目前中国已经现存的环境或者是格局造成损害,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实现国外投资与中国国内发展的协调一致。同时我们一定要对知识进行投资,我们要投资于人们技能进一步的发展,人本身素质的发展,以及中国内部技术的发展,而不是完全的依靠进口来实现上述的目标。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知识的质量以及对于教育的长期承诺,我认为那些希望到这里来进行投资的企业应该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做出的承诺和取得的成功,而且我相信也是外资投资企业希望做到的一点。下一个阶段这些投资者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更复杂一些,要远远超出过去几个阶段那些投资者诸多的考量,他们更多想到是一种协调的问题,他们要实现公司的利益和我们正在投资的国家的利益之间的一种平衡和协调。我认为未来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是一种外国投资和中国公司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是它的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在我的这个行业当中,过去曾经有人存在一些幻想,他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快速私有化的进程,而且很快中国能源的价格也会与世界的价格完全地接轨,我想这样一些简单地想法都太不切合实际了,我们一定要建立伙伴关系。因此在我们经营过程中要有全球的观点,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当中重要的一员,世界经济的增长,去年达到了将近5%,而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成就。我认为中国要认识到世界已经发现并且准备好了中国在今后几年投资外国的世界。在我们的行业之间,英国的石油公司非常高兴看到已经签署有关的协议,我们与中国共同开发石油资源,我们认为这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项努力,因为这将对中国长期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最后我还想说这些国际性的公司也一定要及时针对中国的形势做出调整和反映,这对中国来讲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这些投资者希望取得成功的话,我们必须要对你们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做出努力,我们一定要帮助你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对于你们目前所面临的持有较大的外汇储备的一种愿望,比如说你们目前整体的平衡状况的调整,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对于你们这种目标和愿望,以及你们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做出反映。我知道中国也有就业的问题,从西方的角度来讲,我们过去曾经主要的想法是要依靠更少的人来生产更多的,更好质量的产品,可是我认为这样的想法从长远来看,在中国未必是行得通的。总的来讲,如果要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最终的成功要取决于双方之间的互信合作,而且也取决于我们这些外资投资者能不能非常仔细倾听中国所存在的优势和需求。

  谢谢!

  主持人:谢谢巴特勒先生的发言。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是我的同事隆国强,他是北京大学毕业,取得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从事客座研究。他现在在对外经济研究部也是主要从事贸易和外资方面的研究,我们请他来做发言。

  隆国强:谢谢主席。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我主要讲一下中国的贸易发展。讲四个内容,在回顾中国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来分析一下中国贸易快速成长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分析一下中国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是展望中国贸易发展的前景。

  这张图表是中国在过去26年中贸易增长的情况,大家可以看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图,增长得非常快。在过去的26年里面,中国贸易从进出口额大概是200亿美金到2004年增长到1150亿美金。其中出口和进口增长速度都是非常快,在全球贸易地位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978年是第32位,到去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出口国,也是第三大进口国。在过去26年中,增长的速度出口达到了17.1%,进口达到16.4%,在贸易结构上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这张图表是1993年和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的比较,从这张表上比较可以看出来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中国基本的国情,也就是说中国出口越来越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越来越多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是由中国基本国情而决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一下虽然增长的速度在不同的年份有高有低,总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三年终,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是连续三年进出口的速度都保持在20%以上,特别是过去的两年里面,中国的增长速度在35%以上。我们可以说中国贸易出口的一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就是快,高速增长;第二就是结构的快速演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快速发展?我想基本的原因一个就是中国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出口导向的战略和政策,这里面非常突出的几个政策,一个就是加工贸易的政策,也就是说对在中国用于再出口的进口产品实行免关税和免增值税,这样把中国对加工贸易来说相当于是自由港。正是由于实行这个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出口里面55%是采取了加工贸易的形式,在过去26年的增长过程当中,超过60%的出口增长是来源于加工贸易。第二个很重要的政策就是对出口实行出口退税的政策,也就是退掉在出口过程中所存在的间接税。第三很重要的政策就是人民币汇率的贬值,特别是在1994年以前,人民币从80年1.5:1美金,到94年到8.6:1,这种贬值,那一段时间表现出中国出口竞争力不够强。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面,由于美元的走软,实际上人民币跟随着美元相对于日元,相对于欧元也在贬值,这个贬值也刺激了中国的出口。更重要我想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持续来进行的外贸体制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放松对贸易权的管制。

  这张图表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外商投资,大家都知道从1993年开始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累计到去年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金,在华的外资存量到2003年年底大概在2300亿美金左右。在来华的外商投资企业大概60%左右是投资于制造业,而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中国政府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出口业绩要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取消这种要求,这种要求和鼓励实际上对来中国的外国投资者起到一种筛选的作用,也就是相当高比例来华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导向型的,尽管有一部分面向中国市场,但是和很多国家相比来华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导向的倾向相对更高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在2004年的时候,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出口的57%,这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增长情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和外资相挂钩就是国际跨国产业转移。东亚很多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把他们最终出口的下游生产环节,特别是组装环节,劳动密集型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产业转移以后从日本或者是其他的经济体向中国出口,然后再到美国出口,所以可以看到中国对于亚洲地区扣除香港以外,中国对亚洲周边经济体贸易逆差是1600亿,其中比如说台湾有500亿对内地的顺差,韩国有350亿,日本有200亿对中国贸易顺差。

  中国虽然增长很快,可是我们出口可以说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多,一个就是日益增长的贸易增长,这是对中国反倾销案例的增长数。第二就是中国面临越来越多技术性壁垒。按照商务部科技司的一个调查,在2002年由于TPT使得中国损失70亿美金,30%的出口受到了影响。还有就是在中国在进口国碰到非市场经济的困扰,还有特殊保障条款的困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和美国贸易极度的不平衡,最后我想还有来自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未来贸易增长的前景,尽管国内有一些人在讨论中国贸易依存度已经很高了,但是中国基本国情决定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不得不采取一个继续开放的政策,只有通过进一步吸收扩大贸易,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增长。前面很多发言人提到中国市场对海外资源的依赖,还有对更高技术的设备依赖,投入品的依赖等等,这些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实行高速的贸易增长。还有是贸易结构的升级,中国初级产品的进口会越来越多,最后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会越来越紧密。

  最后一分钟时间我讲一下中国贸易政策的前景,中国要实行和平发展和国际社会双赢的战略,这样在国际社会里面将会在全球贸易体系里面,中国会发挥一个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同时在双边层面可能要努力为争取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努力。在区域层面上会更加主动积极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内部会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在贸易体制上面按照政府的决策将要改革汇率形成的机制,真正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管理机制。最后要和国际社会、出口国、进口国共同合作,来保持国际社会特别是初级产品的稳定,真正实现双赢。

  谢谢!

  主持人:谢谢隆国强。下面是提问时间。

  提问:我是来自福田汽车,我想问韩国李院长一个问题,韩国现代、LG在全球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请李院长对中国的企业,比如说我们的汽车企业在实行全球化方面有哪些可以向韩国的企业借鉴、学习?谢谢。

  提问:我想问一下李先生和隆先生,中国现在在亚洲地区迅速地发展崛起,你觉得对于跨国企业以及中国国内的企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是会增强他们这些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让他们更多进行合作?谢谢。

  李景台:非常感谢你刚才提出的问题,我本人并不是专门在汽车行业里面的,不是在汽车公司里面做的,所以我并没有直接的亲身关于汽车行业公司的经验,但是你提到韩国公司像现代,还有其他的一些汽车公司,像大宇这样的汽车公司都是做得不错,当然大宇在他们财务危机之后被GM所兼并,似乎这些韩国公司在生产基地全球化方面是做得不错的。我自己的体会是韩国的政策或者说韩国的战略如何去发展汽车业的战略和政策,是跟中国的情况是不太一样的。自从七十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就一直是秉持着这样一个政策,就是说要去发展那些本土的、民族的汽车产业,我们实际上没有过分的去依赖那些国外的跨国企业或者是过分去依赖他们的资本。像大宇、现代这样的韩国汽车公司,他们融资或者说是资金的来源完全是来自于韩国自己的所有者、业主,这跟中国的经验就有所不同。

  在这几十年中,韩国的汽车公司一直在一边学,一边进步,或者说一边做一边学习,在这条曲线上不断上升,他们改进了生产技术,改进了他们营销的能力。在开始几年中,韩国当地的市场是这些汽车公司的主要市场,当时没有多少的出口,后来这些汽车公司在技术方面,在他们其他技能方面更加成熟之后,他们开始进行了出口。而最近他们就把一些生产基地移到海外去了,其中有一些基地可能是移到了中国来。这主要是因为在韩国国内去生产制造汽车,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已经是不太有竞争力的,因为韩国本土的工资水平、劳动力水平已经很高了。我想中国的汽车业的发展历程可能是跟韩国不太一样,所以我也不太清楚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做,或者说在多大的程度上我们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这些经验对于中国来说是有益的,或者是能够被你们所借鉴的,我不知道你们汽车业是不是能够来参照我们韩国汽车业的发展,因为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第二个问题是涉及到跨国公司和国内公司合作还是竞争的关系,我觉得这不是说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各家公司肯定会激烈竞争,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他们也可能会合作,所以我想我们很难做出一个简单的是合作还是竞争这样一个答案来。

  隆国强:简单回应一下第二个问题,你问的是亚洲区一体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我想我们可以先简单地说什么叫亚洲区域化,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消除货物、服务和投资的制度性障碍。这样对已经进入这个区域的投资者来说,它的好处是可以在一个更大的市场里面来配置资源,他会面临一个更宽阔的市场,他可能更好的享受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但是他可能不好的是这样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进入这个市场,这个市场竞争的程度可能会增加。对于那些与中国或者是与区域一体化其他的成员国,作为出口制造基地的企业来说,他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也就是说由于在其他领域竞争的加强,由于他上下游企业、服务企业这种跨境流动障碍的减少,对他来说,他的配套企业,他的服务企业给他的支撑会更高,在这个地区里面进行投资,把产品出口到区外去,他的效率会更高。所以总的来看,区域一体化应该说会增加整个区域成员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推提高他的竞争力。谢谢!

  主持人:谢谢。我想给巴特勒先生提一个问题,你从一个长远做石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全球对于能源问题是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还是你持一个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中国人太多了,我们大家都想开汽车,世界上还有没有那么多的石油给我们用?

  尼克.巴特勒:主席先生,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是结束我们这一场讨论最好的问题。能源实际上还是挺多的,但是所分布的位置不太合适,这种传统的能源储备至少还能够持续40年,只集中在世界上的三个地方,也就是中东、海湾地区国家、西非,也就是尼日利亚,还有安哥拉,另外就是在俄罗斯,只有这三块地方才有。根据一项预测,这三个地区他们在接下去的十年中石油的贸易占到全球石油贸易量80%,而石油贸易量实际上会占到总的石油需求量70%,到2020年的时候实际上每4桶石油会来1桶石油来自一个国家,那就是沙特阿拉伯,这不是我们的预测,而是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政治上的不现实性,因为像中国这样主要消费的国家,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油开车,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能源提升他们的经济发展,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些数字所提到的依赖性可能从政治上来说不太现实,但是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字,我们要去找一些其他的能源,比如说是不是有可能用氢能来替代,另外是不是有其他的更加经济的能源,就是如果石油价格还是在每桶30美元以上会不会有其他的能源代替它,所有其他的国家都在找其他替代能源,像重油,还有非传统性的能源在加拿大做一些研究,去把天然气或者说把煤加工成为液态的油,这种技术可能将来在总的世界能源需求中占到更大的比例,在接下去20年中,可能替代的能源占这里面的比例更多。这里面也涉及到能源安全性的问题,如果说这些能源都是分布在合适的地方,而且相互之间各个国家都有合作伙伴关系,如果相互之间都能够互利,的确是能够有着非常好的技术的领先性,而且也应该是创造就业的良好机会,所以我可以告诉你应该来说是有足够的能源。但是可能我们到接下来几十年和后来几十年中能源构成会有一些变化。

  主持人:我就放心了,今天晚上我就可以睡好觉了,因为巴特勒先生告诉我们能源不会有问题,谢谢各位的合作,谢谢三位演讲人,今天演讲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3]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