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商业银行未入“正轨” AMC处境尴尬

2001年06月08日 10:36  中国经济时报 

  亓慧亭 范国英/文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采用的多种手段中,资本介入是当务之急,运用资本市场(一板、二板……)的有效配合来实现不良资产的变现已成为当前热点。毕竟资产管理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的过渡机构,最终是要退出的,其资本运作、股权或债权转让会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市场。

  不良资产状况不容乐观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不良资产状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按国际通用的五级贷款分类(正常、次级、关注、可疑和损失)的后三类口径,还是用中国传统的“一逾两呆”的口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都不会低于20%。从理论上讲,一个资本充足率为8%、贷款占总资产80%的银行,倘若不良贷款率达到20%,而不良贷款回收率又低于50%,就会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中国的现实似乎比这严峻得多。

  正因如此,一位长期从事银行工作的资深人士指出:“在近几年的经济金融实务和研究中,我切实感受到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始终存在而且亟需解决的难题”。

  事实上,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金融理论实务界就开始了银行不良资产及其解决措施的讨论。而中银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算出售,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海南发展银行的依法关闭,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拯救重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清算,说明了中国政府、银行界和金融理论界已把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处理不良资产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向不良资产“开刀”

  1999年,中国终于向拥有70%的银行部门总资产、150,000家分支机构、雇佣员工超过150万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大规模“开刀”。当年绕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限制,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专门接收并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6年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一逾两呆)。鉴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政策性原因和体制性根源,AMC采取了以账面剥离不良贷款和损失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的方式。到2000上半年,AMC的不良资产接收工作基本完成,接收金额总共达14000亿元人民币。

  为了提高回收效率,国务院在AMC成立之时就规定,AMC可以综合运用清收、贷款出售、债权转股权、实务资产拍卖、资产证券化、租赁、资产重组、托管、分包、破产清算等十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2000年11月20日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又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AMC的职责和权利,并赋予了AMC投资银行的功能。

  同时,AMC本身也想尽一切办法,采用从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1999年9月,信达公司与北京水泥厂签订第一笔债转股协议。目前,在国家经贸委推荐的601户计划债转股企业中,已有580多户企业与AMC、银行签定了协议,其中由信达公司牵头签约的债转股企业达168户,总金额达1545亿元;东方公司65户,总金额639亿元;长城公司21户,总金额125亿元;华融公司333户,总金额约1100亿元。2001年3月,中国首例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获得成功,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的两家公司签定了一揽子协议,处置蚌埠热电厂的不良资产,到4月30日,境外投资1400万美元已足额到位。4月24日,信达又与美国独秀星亚太公司就建立中外合资公司处理不良资产事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4月27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透露,华融将争取在年内以不良为基础资产,发行一种资产支持证券。

  AMC的尴尬

  尽管如此,不良资产的回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的总经理苏德昌透露,该公司上海4家办事处总共接收的不良资产约为500亿元左右,但从实际处置来看,去年4家办事处将最先容易回收的资产变现了7.6亿,已经是困难重重,今年就所面对的处置任务和面临的处置环境而言,更是举步维艰。而截至去年底,信达公司、华融公司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回收现金也不过分别为50余亿元和5.3亿元。一位银行行长公开承认,AMC的效果不如预期,其独立性也不如宣称的那样。与此同时,卸下了一个较大包袱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也并没因此步入良性循环,相反,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据悉又达到了25%以上,为29%左右。

  鉴于此,一些专家学者和国内金融机构对AMC的前景表现出了怀疑或悲观的情绪。一些业内人士质疑:“有关当事人与不良贷款一道(从银行)剥离至AMC,如果由产生呆帐的人进行处置,在确定哪笔呆账需核销时,他们如何能做到客观公正”?“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不完善,制度性约束又多,AMC能真正回收变现多少资产?能做到回收成本低于回收收入吗”?“由国家财政承担处置损失,财政资金又从何而来”?经济学家许小年[微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AMC不仅易受制于利益关联方,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他担心银行把AMC看成长期的安全网,从而诱发道德风险。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家甚至私下表态:“组建AMC并非良策,应由创造呆账的银行自己解决问题。银行知道呆账产生的原因,了解发展历史,由AMC另起炉灶负责追查这些贷款,纯粹浪费时间,劳民伤财”。

  不管这些判断是否正确,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AMC所处的“尴尬”境地,也提醒有关各方不能低估处置不良资产所面临的困难和成本。AMC成立的初衷是为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解套,但是否能实现目标还言之过早。目前,AMC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确实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接收的资产大多是信用贷款,没有抵押物,质量比想象中的要差,据悉,有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些资产能收回10%就算很成功了;谁来购买这些不良资产?投资者的范围较窄,目前国家对于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仍有严格限制;没有合格的资信评级等中介机构;担保问题无法解决;政策、法律环境不完善,现行法律与国务院赋予AMC的权力不协调甚至相矛盾,《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对企业发行证券的要求比较严格;AMC的体制有复制商业银行的迹象,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且有许多行政干预,无法进行很好的市场化运营;四家AMC分设使得一些企业对象重叠,AMC存在不必要的“同室操戈”现象;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目前许多金融界人士纷纷出谋献策。一些人士建议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发展资本市场,放松银行管制,向混业经营过渡;还有一些人士在不良资产具体处理措施上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如建议发行可转换债券、债权转基金、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资产证券化等等。

  呼唤资本市场的介入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不良资产的处置是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比如美国,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储贷机构危机,除了政府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其拥有一个发达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只有这样,不良资产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迅速地找到买主,以较合理的价格出售或转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AMC要克服重重困难达到目标,也必须需要资本市场(一板、二板……)的有效配合。比如对于580多家债转股企业来讲,AMC不可能永久持有其股权,最终总得重组转让出去,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市盘活转让,无疑是一个“一石三鸟”股权退出方式。因此,目前规定债转股的目标是首先变为公司制企业,然后争取上市。如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同北京水泥厂签订的债转股协议,就规定3年后企业上市,由企业回购资产管理公司所持股份;而去年底上市的“酒钢宏兴已为债转股企业间接上市趟出了一条路。至于资产证券化等其他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广泛招募投资者的处置方式,以及AMC或国家财政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等措施,就更需要资本市场的介入或帮助了。

  当然,不良资产的处置也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为处置不良资产采取的种种行为和措施一方面会扩大市场容量、活跃市场、增加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将银行业和国有企业的风险逐渐向证券市场转移。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实行债转股的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涉及金额4050亿元,范围包括轻工、纺织、建筑、交通运输、能源、机械、冶金、房地产等许多行业。如果当前的政策取向在今后能够保持不变,那么这些债转股企业将来陆续改制上市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从总体上讲,不管一国的经济环境多么良好,银行的经营机制、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多么完善,不良贷款完全不产生也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如此,最终根源还在于贷款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取决于银行,银行的传统资产(贷款)和负债(存款)在期限上的不对称,在风险收益上的不对称,即一方是不可撤消的储户存款,另一方却是有可能收不回来的贷款。金融学专家博迪认为,这一点也是传统银行业务逐渐衰落、投资基金(资产负债的风险收益对称)逐渐风靡的内在原因。为了在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都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私人理财业务、证券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各国政府也顺应潮流,逐渐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管制。而试想,随着我国加入WTO,商业银行为应对外来挑战,将来若真如许多人呼吁的那样可以从事证券业务的话,证券市场的格局又会发生什么样的震动和改变。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