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0年年底推出的《城市高收入群体分析》,富人的提法被“高收入群体”所替代,从这个群体的成型到最后结论与分析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国家统计局为这个群体的调查伤透了脑筋。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程学斌说:“中国国家统计局一直在进行全国性的入户调查,1999年正好完成15万户全国大规模调查,我在当年就提出,需要进行一个一次
性的调查来修正,评估经常性调查的资料,但当时没有专项资金。”
在2000年政协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兼政协委员贺铿用数据说明了现在中国社会中个人收入差距增大,我国现在将近6万亿元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其中80%%属于不到20%%的储户。中国高收入群体都是哪些人?他们富到了什么程度?收入来源和资产状况如何?这些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3.2万元,中国富人的底线
哪些人属于高收入的人群?程学斌说:“所谓高收入群体的界定,有绝对和相对两种界定标准,比如说家庭的资产有100万,这就是绝对标准;但如在北京年收入为5万的人在西部可能算是高收入,但在北京就很一般。中国的富人到了国外,就什么也算不上,这就是相对的标准。我们以相对的标准为此次调查的依据,最后高收入的界定是以1999年全国城市住户经常性调查中10%%最高收入家庭的户均可支配收入为底线,即3万2千元,但实际操作以3万元为标准。我们调查的第一步是确定抽样框,但是调查的时候找不到高收入者的来源,只能从收入的去向来确定。所以在以3万元为底线的同时,还以是否有商品房(房子必须本人购买)和私家车为参考对象,有些城市还加上了股票大户室的参考标准。”
艰难的入户调查
1年时间,10个城市,1万户居民,中国富人群体到底在哪里?
入户调查并不轻松。打着国家专项调查部门的“国字”招牌,他们为每位调查人员配置了专门的身份证。调查人员进入的调查点主要是高档住宅区,首先是保安不让进,然后是进去了找不到人,北京市定点了1000户,50个调查员,一周才问了60户,最主要的困难是拒访,因此,城调队做的调查问卷用《启动消费市场调查问卷》命名,记者打开问卷,第一个问题是“请问你家的常住人口是多少人?”而有关他们的资产收入问题被放在了这个调查问卷的最后。
收入高低,谁说了算
考虑到此次调查的广泛性和专门性,城调总队的工作人员对城市高收入群体的职业也划分得极为细致。他们首先按照传统的职业分工,将调查对象分为了8大类职业,其中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的比例最大,占31%%,但他们在总人口中却占了较小的比重。尾随其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25.2%%,基本符合了“知本者”现在的社会身份,“脑体倒挂”的现象已不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知识经济产物的自由职业者也首次被列入了调查者的行列,占了17.8%%的比例。他们又按照实际的社会分工要求,将高收入者细分为了24小类,私营企业经营者以月收入13445元高居榜首,接在其后的是职业股民与社会中介服务人员,收入分别是8491元、8496元。
从文化程度来看,比例最高的高收入群体是大学专科,占高收入群体人数比重仅3.1%%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收入最高,人均月收入为11034元,而比重更小的,只占1.7%%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人均月收入排在第二位,是7947元。似乎还有脑体倒挂的现象,但程学斌对记者解释说: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取得高收入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靠资金而非劳动取得高收益,现在靠这些是不可能取得高收入的。
在人数比例上占优势的男性收入也高于女性,在高收入群体中,男性人均月收入是5847元,女性人均月收入是4595元。
从年龄角度看,高收入群体中比例最高的是30 40岁的,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37%%,该年龄段的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精力充沛。第二位是40 50岁的人,占31.3%%,他们的经验丰富,经济基础较好,收入稳定;20 30岁的人排在第三,而且相当一部分是IT业人士。
程学斌还指出,在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了,只占总收入的50.8%%,其他收入由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第二职业收入等构成,现在中国人的收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本报实习生彭婷婷吴菲)《青年时讯》
所属专题:中国富人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