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家昆德拉有过一本小说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站在中国加入WTO前夜观察中国企业,似乎却有一种“企业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情绪在悄悄蔓延。
刚刚过去的2000年,中国企业当然有过许多精彩,但在一片喧闹的背后,一个“现象”似乎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跨国公司的身影越来越近,在许多行业,这些跨国公司的举动已经开始耐人寻味。
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在饮料行业,“两乐”仍然领导时尚,但神秘的达能却不声不响地一口气将娃哈哈、乐百氏、正广和、光明乳业尽收自己旗下。控股诸多本土品牌并“会师”中国后,达能的“动机”似乎成了一个疑案,达能会不是司马昭呢?
再看电梯业,当三菱、日立、奥地斯、讯达长驱直入时,原来的北京电梯厂、天津电梯厂、沈阳电梯厂、广州电梯厂、上海电梯厂的原有品牌“全线引退”,整个行业集体“易帜”。
这里将关注的是中国感光行业,这个行业同样不能让人回避一个“惊心”的现状:柯达只用两年多时间就将国内同行“逐一吃尽”,整个行业只剩下乐凯一支“孤军”。面对柯达以每天新增3-4家连锁店的速度扩张,乐凯这面“红旗”还能打多久呢?
曾几何时,国内企业还在商战中大打“民族牌”,“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的广告记忆犹新,但只转眼,企业“外嫁”就成了一个企盼的“好出路”。虽然记者很早就听到华为老总任正非发出过“跨国公司危险性”的警告,但在一片全球化的资本浪潮下,市场经济中各种观念席卷而至,狭义的民族企业情结似乎受到嘲笑。企业确实是靠实力说话的,不是靠情感发言,但偌大一个国度,历史偌久的一个民族,如果只以收取外资合资企业的税收为满足,也许也是对世界的一种不负责任。
柯达是否要“斩尽杀绝”?
伊斯曼·柯达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感光材料生产厂商,创办于1880年,至今占据世界市场的42%左右,是此行业的“霸主”。
在“占领”中国之前,柯达与富士进行了一场“遭遇战”。一时间,柯达的大小领导像走马灯似地访问中国,在中国设立了18个办事处,把亚太总部也搬到上海,同时启动规模庞大的快速彩扩连锁店计划,在全国500个城市建成5000余个快速彩扩店……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柯达产品市场占有率终于由1993年的26%提高到53%,把富士踢下了中国市场盟主位置。同时,中国在柯达全球市场的排名也由第17位,升到仅次于美国市场的第2位。为了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柯达巧妙地对中国感兴行业进行“釜底抽薪”,它瞄准了当时已陷入危机的6家中国感兴材料企业,用貌似诱人的条件,高明的公关手段,达成了“98协议”。
1997年5月,柯达已先后兼吞了汕头公元胶卷厂、福建福达胶卷厂,从而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两年时间,中国已成为柯达在亚洲最大的胶卷和相纸生产基地。
回顾1997年,柯达公开表示过,要在未来5年内在中国投入15亿美元而不求回报,这已显示柯达企图最终挤垮乐凯的目的。在这期间,柯达因在美国和其它市场面临一些“风波”,曾宣布“全球裁员一万”人,但在中国并不裁员,反而加大投入,可见柯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反观乐凯,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柯达的一半,这还是在低于柯达售价20%的情况下取得的,若柯达发动价格战,乐凯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以1999年数据分析,乐凯销售额是不到1亿美元,而柯达是140.89亿美元;柯达当年用于研发费用达8.17亿美元,乐凯技术投入不足1000万美元;乐凯的市场拓展人员200多人,不及柯达在中国的1/4。此外,柯达计划在2003年将中国的彩扩店数量增加到1万家;有人称此为“柯达正在缩小包围圈”,并认为“柯达拿下乐凯并不是一件难事”。
我们不能失去乐凯!
有资料显示,乐凯存在的意义是巨大的。如果中国失去乐凯,国内的消费者将再难买到低于国际市场价的胶卷。目前一卷36张装的柯达金胶卷在中国的零售价为2美元,而同一产品,柯达在美国卖3美元,在东欧卖5美元。柯达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有价廉物美的乐凯超金100胶卷的存在。可以证实的是,由于乐凯不生产反转片,柯达就把专业反转片在中国市场的售价拨高到美国市场的1.5倍。有人估算,仅仅由于乐凯的存在,中国消费者每年在彩卷与相纸上的开支就节省10亿元左右。
此外,乐凯作为我国感光材料工业的“力量”,一直肩负研制生产军用胶卷的任务,我国99%的航空航天胶片是由乐凯生产的,所以从“国防建设”的角度分析,失去乐凯将是不可想象的。
谁来保卫乐凯?
乐凯公司近日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乐凯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不仅是乐凯,整个国家、各个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起来都有差距,在一片“行”与“不行”的争论中,中国乐凯昂首阔步走到了今天,乐凯自信能走得更好。
“要么生存,要么死亡”,不被合资或吞并,只有顽强抗争,浴血奋战。乐凯也许正是中国企业入世后“处境”的一个侧影,柯达与富士两大洋品牌的价格战,似乎已是箭在弦上,“黄、绿、红”之争(黄指柯达,绿指富士,红指乐凯)的结果已不远。乐凯的命运受到全国上下的关注,谁来保卫乐凯呢?乐凯人的答案是:乐凯保护乐凯!(注:本文资料来源:章玉贵《孤军奋战的乐凯》、林佩群《柯达富士较劲中国市场》)本报记者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