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波折的广州轿车项目,终于达到了10多年前的设计目标———年产3万辆。这一切,是由广州轿车项目的后继者广州本田完成的。
在今年轿车市场一片降价声中,广州本田不但不为所动,而且生产产量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调整提高,从年初的2.5万辆提高到3万辆。没有大的庆典,也没有隆重的庆贺,12月13日,广州本田以简朴的仪式,宣告今年第3万辆车下线(见上图)。
尽管广州本田很平静,但内行的人们还是格外重视3万辆这个数字。
年产3万辆———
广州轿车业追求多年的梦
广州标致搞了十多年,也曾红火过,但就是搞不到3万辆。应该说,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现在,“入世”在即,国内市场国际化,已容不得广州本田有半点犹豫。外部因素对广州本田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达产有很大影响。
有了3万辆,生产2.0升以上中高档轿车企业中,广州本田就成为国内第一家达到年产3万辆的厂家,也是第一家起步生产能力得到百分之百利用的厂家。
达到3万辆,广州本田就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广州轿车项目是原广州标致的审批项目,是国家定点生产的“三大三小”之一。按照当初的设想,3万辆是起步,5万辆是纲领,根据市场发展到更大规模。尽管这些政策在新环境下调整已是在所必然,但政策没有改变之前,企业能做的是在现有框架下,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
在12月13日举行的广州本田雅阁年产第3万辆下线仪式上,广州市副市长张广宁在致辞中说,广州本田达到年产3万辆意义深远,这是广州轿车一直想达到的目标。完成了这个规模,广州轿车项目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上新车型的条件就更加成熟了。最后,他动情地说:“广州年产轿车3万辆的梦今天实现了。”
3万辆,为广州本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广州轿车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生产规模———
市场需求多大就做多大
3万辆,使广州本田的起步生产能力得到百分之百利用,也使人们对经济规模和规模经济有了新的看法。“大规模,大产出,规模经济对国外来讲是正确的,但面对中国市场,有了大规模,有没有大市场?”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对此深有体会。
按照国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国内一些汽车生产厂家一开始就按照规模经济进行投资建设。现在,这些厂家中的大部分,日子并不好过。回头来看,人们真是要对这些企业所走的路进行反思了。
广州轿车走的是一条经济规模的发展之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需求多大就做多大,走的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辩证与现实地看,广州本田所奉行的“一次规划,滚动发展”,更适合中国现实。据介绍,这也是日本本田的发展经验。
有消息称,汽车工业被视作“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其发展思路将有大的转变。对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看来也需有个重新认识。
“天要亮了”———
轿车业度过多事一年
对待“入世”,人们从最初的兴奋、紧张,到现在平静面对,有条不紊地做着“入世”的应对工作。当记者询问广州本田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是如何做好迎接“入世”的准备工作时,曾庆洪从品种、规模、国产化、服务贸易、技术开发等方面一条条数出。这一条条让记者们听起来并不新鲜,曾庆洪却说,这是因为“入世”的准备工作,已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中长期计划中了,如果再追溯得长一点,实际上与外方的合作过程,就是一步步融入世界的过程了。
的确,如果我们谈“入世”的准备工作,谈与国外汽车厂商的竞争,就要看中国现有的这些合资厂,一是听这些厂的中方老总们讲述如何在与外方打交道中提高自身企业;二是看中国企业如何成为跨国汽车公司生产链条上的一环,从而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曾庆洪对此颇有感慨:“无论是巴西模式还是韩国模式,在‘入世’后开放的环境下,是不能实行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关键是如何认清自己的国际分工位置,也许有人认为中国发展汽车工业没有模式,但没有模式就是自己的模式。”
在与国外厂商合作中,中国汽车工业学会了如何生存,学会了与国外汽车商打交道。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应付“入世”将带来的变化是十分宝贵的。曾庆洪说,在合作中,外方有外方的利益,中方有中方的利益,各自都得严格按照合同办事。拉得下脸,懂得据理讨价还价,外方更能看得起。据了解,中日双方在广州本田发展及应对“入世”等方面,基本看法是一致的。
“入世”后将会产生的变化正逐步“浮出水面”。人们从最初的降价思潮,到现在认识明朗;厂家从最初遮遮掩掩、试探性地降价,到现在或小步降或坚持高品质不降价,中国的轿车工业度过了“入世”前多事的一年。一些乐观的厂家说:“天要亮了。”(本报记者 韩建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