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民营企业交易大会今天在昆明结束。尽管很多数字能够说明这次交易大会够规模,但是,民交会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有多少交易完成。民交大会,突显的是民营经济在当今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民营经济似乎已经担当起完成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重任。
-老板们呼吁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是本届民交大会中最受民企老板们欢迎的一个词。“为什么不让非公企业享受国民待遇?”一向直言不讳的经济学家董辅特别阐述了“国民待遇”的问题。董老提出,“除少数安全类行业需垄断外,像保险、电信、证券等行业都应向“非公”开放,让“非公”与国有共同应付外企竞争。虽然非公目前实力不够,短期内进入这些部门还有困难,但只要对它们开放,它们就有办法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去做。如果市场难入的门打开了,融资渠道畅通了,非公发展道路变宽了,非公经济就能更好地应付WTO后的竞争。”
董辅说:“WTO来了,捆着手脚的非公经济与外国重量级选手的比赛如何能够赢呢?凡是对外企开放的行业首先要对非公开放!”目前的情况是,尽管国家近期在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方面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政策,然而,多年来形成的惯性,使得民营企业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真正的“国民待遇”。1998年10月1日,外经贸部以第一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截至今年十月底已有上千家民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然而,在昆明,有“曹破产”之称的著名律师曹思源却声称要向外经贸部副部长孙振宇提问:为什么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权的标准不仅要有850万的注册资金,还要有100万美元的进出口额作为附加条件?相比之下,集体或集体控股企业只需要500万元的注册资本。董辅仁的观点在昆明得到了共鸣,实际上,所谓的“国民待遇”就是在国内的竞争中不能歧视民营经济。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海闻教授表示,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有两个基本原则:自由经济和公平竞争,而其更核心的理念是全球经济中的公平竞争。从国民待遇的角度谈平等,主要是全球经济中的公平竞争。从国民待遇的角度平等,主要是指对外国公司的不歧视;而从法理上讲,加入WTO,那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基本上都是私营经济,如果他们能开银行,那么没有理由不对国内的私营经济开放。
-中国的传统是不露富
成名的老板不敢露富
在过去的几天里,一些被《福布斯》杂志认为是最富有的中国人汇聚春城。其中包括希望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刘永好,在《福布斯》的榜单里,刘氏四兄弟排在第2位,财富10亿美元;黑龙江东方集团的张宏伟,排名第7,3.5亿美元;南存辉,个人资产7400万美元,第36名……但是,似乎没有一个被列在其中的民营企业家愿意讨论这个问题。刘永好说:“中国的传统是不露富,一露富,麻烦也跟着来了。我有一个好朋友,也上了这个名单,一下子增添了很多对于财产安全的担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著名学者陈淮[微博]谈了一个概念叫“善待资本者”。在民交大会上,众多民企老板对立法保护私有财产的呼吁,是“善待资本者”的最好注解。陈淮表示,作为金融资产的私人财富在本质属性上已经是投资。一个简单的例证是,1999年底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达59621.8亿元,这个数字恰好相当于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两倍。私人投资迅速发展的体制与政策条件已经趋于成熟。私人的投资能力和投资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但是,如果私人资本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又何谈私人投资。
4月初,四川恩威集团老总薛永新(《福布斯》内地首富第49位)被炸,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召开了一次“非国有经济与法制保障高级研讨会”,专家们指出,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显然,民营企业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从民交会上“富豪”们的担心和顾虑看,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宪法和刑法虽然对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私有财产有所保护,但远远没有达到对国有企业、共有财产的那种保护力度。一位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经过两三年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部比较完备的《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法》,希望明年全国两会能讨论此案的立法问题。他还撰文提出进一步的修宪建议:1、把公民财产权列入现行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中;2、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给予公、私财产以同等的保护;3、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征用公民财产的补偿原则;4、在适当的时候以宪法赋予公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是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20年的成就之一是,中国社会不再把“私”看成“恶”,下一步需要改变或者习惯的观念是:富豪不是普通人甚至也不是穷人的对立面。
在民交会的21世纪发展论坛,在一个专题叫做“民营企业与投融资体制”,与会的民营企业家众多,而且反应积极。俊侨国际投资银行董事长廖俊侨在发言里,向人们陈述股票融资的利益所在。一位来自四川的企业老板在台下说:“你知道上市有多难吗?”
一直以来,人们的疑问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比尔·盖茨式的企业家出现,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中国民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扩大规模的方式多以生产积累为主,不仅过程缓慢,而且数目较小,这是很多中国的民营企业长不大的重要原因。
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融资渠道其实就是资本市场,不一定是狭义的“股票市场”,却是广义的资本市场。现在变得非常时髦的“风险投资”,其实历来是中小企业所能获得的主要资金来源。现在,内地有了两个全国性的股票证券市场,可以使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但是多数企业特别是大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却无法融资。可以说,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缺乏的,是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
一般来说,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量较小、又加上信用度不够,在内地银行贷款相当困难。但是,不可不论,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国内的大银行不愿意做小生意,那么这个市场空白就会由别的资本力量来填补。这个力量可能来自即将进入的外国银行,也可能来自华人世界的资金,还可能来自民营资本本身。
近日,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上市,同时四家民营银行正在加紧筹办,此前一家民营寿险公司也获准上市。另外,记者还获悉,出现在民交论坛上的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的终身教授徐滇庆也在积极运作以海外资本为主的银行的建立。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民营企业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不过,对于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民营企业家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学习该如何利用这些融资渠道。
不过,首先得利的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两位代表人物,民生银行两大股东———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和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从“七八千人搞饲料,年利润两个亿”和“七八十人搞房地产,年利润两个亿”走向“七八个人搞金融,年利润至少两个亿”。
-要想走向世界,
就要学会新的规矩
在昆明,不论是学者还是企业家,都同意加入WTO,会给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是,机会永远会留给那些准备好的人。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亚洲系主任黄靖教授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要走向世界要解决3个问题。首先,民营企业要做到市场的规范化和经营的规范化。我国民营企业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在它发展和创业过程中曾经采取过许多不符合规范的手段。而现在民营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经营和发展目标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其次,要建立自己的信誉。黄靖说:“我所指的是企业的信誉,这一点是我国的民营企业最缺乏的。企业在国际上没有信誉,不是说产品不好,而是说经营不规范,经营者的信誉不够。比如说要做一个很大的国际交易,国外的企业家谈生意的时候要带两个师,一个会计师,一个律师。他要调查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一个是有没有财务上的黑洞,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在财务上有黑洞,就是不可信的。而中国人谈生意的方式恰恰与国外相反,他们要先把你请来吃饭喝酒建立感情,双方感情好了再进一步谈合作。这对外国企业家来说是最糟糕的方式。他们认为是非法的,是对企业经营成本的浪费。”
再次要抓紧解决的问题是产品和世界的接轨。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和世界的发展潮流结合起来,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黄教授表示:“其实我们的民营企业有很多产品是非常好用的,比如软件,但是没有考虑到向世界主流产品靠拢,所以到世界上就拿不出来。在这一点上韩国和日本做得非常出色,他们都是岛国经济,因此他们充分意识到产品要走向世界,而不仅仅是国内。之所以这点非常重要是因为入世以后中国的市场要全球化,如果总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而忽视了开拓海外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很短视的行为。总有一天,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消费趣味都是要和世界同步的。所以中国市场全球化就决定民营企业要把眼界放在世界上。”
-新经济给企业家提出新要求
曾有记者问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您从事的是传统产业,下个世纪我还会来找您吗?”刘永好也提了一个问题:“新经济固然好,是不是我们都去搞呢?若这样,我们吃什么穿什么?”面对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刘永好的想法是传统产业如何插上新经济的翅膀儿飞得更高。“我们不一定搞新经济,但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将新经济作为工具来帮助传统产业来更上一个台阶。当其它传统产业借助新经济的翅膀越飞越高时,我们却在地上走,必定遭到淘汰。”搞鸡饲料出身的刘永好要搞资本经营,搞建材出身的张宏伟也要做高科技产品。
毫无疑问,创业者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他们决定搞多元化经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也必须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有很多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更知道知识的价值。参加昆明民交会的赖博雄博士现在的职位是统一集团下属统一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博雄此前一直在美国工作,是生化领域的国际权威。与赖博雄一起前来的统一昆明分公司经理江义树说,统一集团为了请回赖博雄花了大价钱。
对于民企老板来说,可能不是肯不肯花大价钱网罗人才,而是如何留住人才。毕竟,要迈向世界的民企老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此次民交会无疑刮起了一场共同探索中国民营企业迈向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的“头脑风暴”。它不仅为中国民营企业家迎接WTO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他们迎接新经济、走向全球化提供了前瞻性的创业思路。(文/本报记者殷迈耿振淞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