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东华:《中国企业家》要跟企业家建立情感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 14:05  新浪财经

  艾丰:现在我们对改革开放更多的是看到物质、看到GDP,实际上最大的成果还不是这个,最大的成果就是出现了一个企业家阶层。中国几千年没有这个阶层,有当官的阶层,有地主阶层,真正企业家阶层没有,中国这块土地上人很多,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阶层,没有,开天辟地出现企业家阶层,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就是25年这个时间,所以这个时间我认为很有意义。

  东华,你这个我认为是一个追求,但是这个追求的基础是企业家阶层的出现和形成。现在说企业家已经是很随便的一个词了,退后25年这个词还没有。所以我的感触,这25年应该纪念,这个纪念本身不只是为了这个杂志,因为这25周年反映了中国可以说几千年来没有的一个大的变化。

  主持人乔旎:所以每个嘉宾的身份不同,可能关注的点就会不一样,我们其实看到提出的这样一个概念“《中国企业家》25周年”,其实也表明这本杂志,就像刚才王总谈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跟企业家沟通的桥梁,不仅在你光荣的时候表扬你,可能在你悲伤的时候、难受的时候安慰你的情况。王总,您经历了这么久,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您也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

  王石:幸存者,是吧?(笑)我80年代那批嘛。

  主持人乔旎:最早的那批,您回过头来看,您觉得这么多年企业来说企业家的变化在哪?您觉得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王石:我接着艾丰老师的话题说,作为企业家的群体《中国企业家》的诞生,《中国企业家》这本杂志本身是表现这个阶层的成长,一般来讲往往我觉得10年回顾是比较容易的那个点,虽然是25周年,但是我还是习惯思维按照10年这样回顾。一个来讲,1985年就到了1995年,刚才讲企业家,你会发现10年之后,刚才艾丰老师讲了实际上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是以民营企业家为主活跃的元年。

  艾丰:农村先突破,然后包围进城引起了城市改革,才有企业。

  王石:那个时候80年代都是年光九傻子瓜子大王,还是那种,农村改革商业个体户,1984年现在很活跃的都是那时候成立的,刚才提到的联想、海尔,当然不自量力来说万科啊,基本上都是80年代。

  艾丰:所以我说1984年元年嘛。

  王石:所以10年之后到了1995年,就是咱们《中国企业家》成立10周年的时候,很有意思的定位,就是作为一个阶层,不仅仅是反映生意上的状况,而且生活上的状况,我觉得非常重要。很多比如说,如果谈到生意状况来讲,更多是行业协会的概念,行业协会的一个杂志,但是你说他的生活,别看“生活”两个字,每天都在生活,但是作为杂志反映这个阶层的生活,我觉得已经把他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真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进来了,我觉得头10年,也恰好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家》杂志给自己重新的一个定位,这种时候定位就和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歪打正着吧,因为你刚才说今生前世的,前世可能不一定是这个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尽管艾丰老师是人民日报的,搞经济学的,还是说最后《中国企业家》真的成了这样的,我觉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什么王石搞房地产了,有偶然性的,但是偶然性之后带来了必然的逻辑。我刚才问了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了没有?你说2006年,第二个10年,就是20年的时候2005年嘛,第二个10年开始的时候成立了企业家俱乐部。你发现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媒体,不仅仅反映精神层面的,更多的阅读,你会发现这5年我觉得《中国企业家》这本杂志已经开始派生演变出来,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实际上到了第三个10年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杂志集团1本会派生出5本、10本、20本那么多,再一个,如何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发现《中国企业家》没有,这也是困扰的问题,比它晚的像时尚杂志,更晚的像新传媒集团,在派生,还是没有,不过就是在第三个10年的时候派生了一个绿杂志,之外没有了。我们发现它跟企业家更密切了还是缩远了,非常非常密切,而且从精神层面到了物质层面。

  我非常有体会,我每年公司和其他的一些机构都安排都体检,我最在乎的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安排的体检,我关心你的健康。我们发现现在真正的企业家现在有影响力的最关心的就是企业家俱乐部举办的企业家企业之间的互动,这是最有影响力的,当然这个圈子不是很大。你会发现《中国企业家》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会非常非常有意思。

  艾丰:你说的这个《中国企业家》按10年分,还有一个分法,我说分两部份,第一部分是前期,前期是创业节团,后期东华去了以后二次创业阶段,因为创业以后那时候毕竟是一个新的,怎么办不是很清楚,所以中间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杂志虽然存在,虽然有个很好的名称,但是遇到一些困难,那时候我在《经济日报》当总编。

  刘东华:我的领导艾老师当时他那个领袖班子把我派过来的。

  艾丰:他当时是评论部的编辑,就把他派到这个地方去了,那个地方当时还比较困难,当时处在低谷阶段。我觉得后头的二次创业应该说很成功了,我当着你面表扬没事吧。

  刘东华:低调,当面应该多提批评。

  艾丰:在企业界不能说首屈一指,应该是首屈一指之一的杂志,起码在企业界、经济界是最权威的杂志。我觉得为什么?我想一条,可能原因很多,我也没跟东华交流,我认为他把这个杂志不仅办成一个信息载体,而且办成一个企业家的精神家园。

  主持人乔旎:我跟艾老师的意见比较相向。

  艾丰:他的喜怒哀乐,刚才王石讲的,有喜有哀,喜怒哀乐精神的各种东西,可以在这个家园里头得到体现、能够得到沟通、能够得到交流、能够得到理解,我觉得他真正成功就是成为一个精神家园,不仅仅说我给你点信息,现在什么涨了、什么落了、做什么发财,不光是这样一个概念,我觉得关键是东华把它办成了一个企业家的家园。后来你刚才说的俱乐部,他把这个精神家园再往下落实到一个实体了,光是一个杂志还是不够,还往下做,我不知道你怎么体会?

  王石: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东西,拿捏。

  艾丰:所以他办这个杂志不仅有理,而且有情,他办的很有情,东华和企业家的关系都很好,为什么很好?

  主持人乔旎:有友情在里面。

  艾丰:除了理性在里面,大家还有感情的沟通。

  主持人乔旎:其实我跟艾老师之前的观点有点相向,就是可能在以前我们是更多的关注企业家的企业,现在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家本身。

  艾丰:那个标题是写着“一个阶层的生意和生活”,王石刚刚特别讲到生活了。

  主持人乔旎:我看这两天可能更多的是绿色、社会责任感又凸显出来了,刚才王石王总也谈了一句,说开始办了一件《绿公司》杂志,这个杂志应该是哪一年开始办的?

  刘东华:《绿公司》杂志是企业家俱乐部在推动中国企业绿色转型,是这样的一个载体。刚才艾老师说把《中国企业家》分成两个阶段,因为王总我们在企业家里面算是关系非常长的了。我们从创立开始,一开始还不是叫“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15年前要提中国企业家阶层大家可能接受度是很低的,我们刚开始叫“一本可能改变你命运的杂志”,民营企业突然而起,突然之间又开始出现问题,所以一开始叫“一本可能改变你命运的杂志”,后来大家觉得这本杂志确实影响比较大,我们就变成了柔软一点“一本可能影响你命运的杂志”,后来变成“一本牵挂你命运的杂志”,到了《中国企业家》16周年200期庆典的时候,那个庆典就叫“一个媒体与一个阶层”,正式把这个阶层提出来,杂志本身也变成了“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

  因为刚才王总和艾老师分别提到这本杂志和这个群体特殊的关系,包括情感关系,其实这个情感是怎么建立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同道,为什么刚才我用“用商业创造尊严与荣耀”,这个群体,中国企业家的群体,和他们身后的企业,承载了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中国企业家》不是靠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吃饭,因为你要靠他吃饭,所以你必须跟他建立一个情感关系,如果这样的话,我在杂志内部就说,如果我们这样看自己、看这本杂志,我们就太看不起自己了,我们之所以为这个阶层服务,是因为他们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崛起,实际上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崛起,而现代商业文明的灵魂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载体是中国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