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方感受压力与震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5日 09:22  财经国家周刊

    房地产调控新政,迫使地方财政从房地产依赖症抽离的同时,一些昔日掩盖的问题随之显现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玉光 王晖余

  刚刚“满月”的房地产调控新政,给市场上的每个参与者都出了一道考题。

  5月13日入夜,在海口飞回北京的万米高空上,东莞炒房者王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他在三亚、海口共有5套房产,现在急于出手,却找不到买家。

  半年前的一天,王军刚通过中介买下两套单价1.3万元的三亚海景房,第二天就收到该中介的“返购”电话:“有人给你每平米加2000元,卖不卖?”

  王军现在有点后悔。他想起一位温州朋友说过的话:“炒房就像《无间道》,做不到全身而退,就只能下地狱。”

  压力来袭

  5月10日,已是深夜10时,海口市国贸路的一家房产中介仍旧灯火通明,只是生意有些清淡。夜色中,仅三两位客人驻足片刻,便匆匆离去。

  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在这家中介的置业顾问吴美玉近期的感受中,是“加班”:“房价虽未明显下降,但卖房的人多了。”吴美玉看到报纸上说,深圳的同行近来无单可签,已陆续关门歇业。失业的恐惧,让这个80后女孩觉得“还是加班踏实”。

  开发商所感受到的新政压力,则是“吃饭”的变化:“以前是银行请我们吃饭,现在是我们请银行吃饭。”在海口市珠江广场帝豪大厦16层的办公室里,海南富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风颜指着窗外“稍息”的塔吊,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银行对几十亩地的小项目已基本不提供贷款了。”

  银行对企业自有资金要求的提高,正把越来越多的中小开发商挡在门外。地方出台的调控配套政策,更让罗风颜明显感觉到开发成本上升的压力:“城市配套费每平米从去年的50元增加到现在的220元。以前一两千万元可以做一个项目,现在要一个亿。”

  在三亚市,天泓地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豪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在售的楼盘“十有六七已不接受按揭购房,没有现款就不卖”。

  5月11日,位于海口市滨海大道南侧西海岸起步区内的三块住宅用地成功出让。现场观战的业内人士发现,这次拍地在竞买人数、竞价次数上,均明显低于调控前。

  另有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说,富力地产原本计划近期在海南拿三块地,但目前正打算放弃其中一二。

  在“有价无市”的观望中,一些开发商放缓申请预售许可、捂盘惜售的行为,得到了地方政府事实上的默许。

  5月11日,就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海南调研期间,国家统计局4月份房地产运行数据再次将海口、三亚推至风口浪尖:与去年同月相比,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2.8%。其中海口、三亚房价涨幅继3月以来再次领涨全国,前者新建住宅售价同比上涨64.3%,后者也高达58.2%。

  在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节点,这组数字着实令地方官员尴尬。

  “海南的房价实际上在2月份就已经得到有效控制,3月和4月数据走高,是因为前两个月买房的人集中在后两个月办手续。”正在外地出差的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仁杰在电话中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以同比数据评判海南房价高低有失公允,“因为去年同期正在闹国际金融危机”。

  海南当地学者则更为直接地在报纸上提出抗议:这种“不科学”的统计方式,容易误导外界对海南楼市的印象。“海南楼市的冷清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地方财政震撼

  在本轮调控中,房地产新政“大考”的压力指针,正拨向对“房地产经济”、“土地财政”高度依赖的海南等地。

  据海南省统计局报表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海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9.67亿元,相比2009年同期增长25.1%,创下自1993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增速,“领跑”全国。其中,房地产业贡献最大,占总体GDP增长的35.1%。

  同时,一季度海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74.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0%。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68.1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增幅高达1.06倍。

  海南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吴一葵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至4月,海南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约为83%,其中房地产占财政收入增量的81%;从总量来看,房地产相关行业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49.6%。“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房地产。”

  在吴一葵看来,若房地产调控“从严执行”,对海南地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在海口和三亚的购房人群结构中,岛外购房者占比分别超过70%和90%。如果出台像北京那样严格的限制外地人购房政策,等于把海南房地产市场全部关掉。”

  记者了解到,海南省目前执行的房地产调控细则中,在商品房网上签约交易管理和增加保障房供给方面力度颇大,但对“第二套房首付提高至50%、第三套房暂停贷款”等并未给出指导意见;对于限制购房套数、查验户口、当地社保关系及纳税证明等也未提及。此前三亚主管部门曾表示,岛外一个身份证允许购买5套房产,名曰“限制炒房”,一时被业内诟病。

  即便如此,在各地风声日紧的调控预期中,地方财政也已明显感受到震撼。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海南省财政厅了解到,考虑到2010年中央可能会出台调控政策、加大地方事权等因素,海南省财政部门在年初就做了一个“相对保守”的财政预算,即财政预算收入规模比上年增长14%。“实际上根据当时的保守预测,2010年的财政收入可以增长20%左右。”

  现在,这个“约6%”的空间,就成了地方财政应对“调控风险”的缓冲地带,因调控带来的财政收入必然减少,和公共开支的可能增加,都将从这一数字里面充分挖潜。

  同样的“财政压力测试”也考验着北京。北京市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陈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由于“政策会被坚决执行”,北京房价未来恐出现30%的最大跌幅。理由是“目前北京市场70%以上人群是靠按揭支持购房的,现在提高信贷门槛,大量买房家庭被挤出市场,有可能使得房价深度下跌。”

  而据此前公布的数据,2009年北京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土地出让总价款达928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45.8%;此外,房地产业还从契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为地方财政注入巨额税收收入。

  有媒体最近报道,北京市财政局一位内部人士认为:“北京调控政策出台后,首先受到影响是交易环节税收,如契税;而开发环节的影响,可能持续的时间更长。因此,北京编制今年税收收入预算时,财政部门将房地产作为营业税的减收因素考虑,增幅定在12%,比去年低3个百分点。”

  房地产调控新政,使地方财政从房地产依赖症中抽离的阵痛加剧,一些昔日掩盖的问题随之显现。

  一位不愿具名的宏观经济学者举了一个例子:总投资近150亿元的北京市五环路,每年需向银行支付约9亿元贷款利息。从2004年起,五环路“停止车辆通行收费”,每年没有一分钱进账,还要贴钱维护。过去几年,该项目的资金缺口主要靠当年土地出让收益来平衡。现在,房地产调控在即,一旦土地出让收益锐减,这个沉重的包袱就会对地方财政构成巨大考验。

  与此相呼应的,是房地产调控新政出台一个月内,北京土地交易已出现两次流拍事件。开发商拿地意愿出现下降。

  上述学者认为,像北京五环路这样的例子以后会越来越多,伴随调控对土地投资意愿的触及,“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或者说财政风险,会明显上升。”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