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自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以来,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中国面临日益强大的减排压力。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总量大、增长快但人均排放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发达国家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承诺减排义务。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措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中国通过节能减排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领域。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时期,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减排压力。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迅速增长。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中国在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3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0.7%;到2005年,排放总量已达到56亿吨,占全球总量 19.7%。然而,中国目前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08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4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00美元左右,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世界银行2009年4月发布的一份《中国贫困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2.54亿人口处于国际贫困线以下,需要新增投资1546亿元以推进扶贫体系建设。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还将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消费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减少贫困的压力依然巨大,预计到2050年之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才可能开始下降。目前,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仍然较低,2006年人均4.3吨,约为美国人均排放的1/4,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对中国而言,如何既满足以发展为目的的基本排放需求,又能合理适度地进行减排,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也遭受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迫切需要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气候变化加剧了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给中国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首先,气候变化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已经在局部导致农业减产,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平均气温会增暖0.5℃~4.2℃,将使中国农业减产5%~10%。其次,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水资源总量大约减少12%。再次,气候变化导致中国的酷热、干旱、暴雨、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据统计,2001~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中国GDP的2.8%。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汇总的2008年全国10大自然灾害中,有8项都是由于洪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引起的;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8年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100多亿元,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其中2008年初南方地区遭受的冰冻雨雪灾害,造成21个省市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最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生态发生变化。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进而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和生物资源衰退。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干旱、水资源短缺等还会威胁人体健康,引发疫病流行。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从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出发,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国际层面,中国于1992年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京都议定书》,为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表率。为切实履行对《公约》的承诺,我国1998年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04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大大提升了《公约》协调机构的地位,2008年的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8个扩大到20个,并成立了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性。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2008年10月,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与基本目标,其核心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国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加强全民参与,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到2010 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2)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3)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
(4)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等措施,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努力控制甲烷排放。
(5)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到201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20%,实现年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二氧化碳。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