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投二号成立背景耐人寻味 三类企业可能先进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3日 13:05  上海国资

  《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诚通和国开投规模很小,几年下来支撑不了大范围的重组任务,不能成为国资委的一只手,充其量只是一根手指”

  中投的战绩尚未经过充分的评估更没有达成共识,而“中投2号”已呼之欲出。

  此番操刀人由汇金公司换成了国资委。

  3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对外确认将成立新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运作和管理央企资产。据了解,国资委打造的这家新公司,注册资本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为500多亿元,将由一位副主任兼任新公司董事长。

  3月下旬,据《上海国资》了解,该公司具体成立方案正等待国资委与财政部共同会签,然后上报国务院。

  “新公司将成为国务院国资委一只有力的手,表达其运作资本意图。”诸多专家对《上海国资》介绍。

  “该公司无疑将代表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能,比如参与资产收益分配,聘请经营者、转卖股权等,类似于国有投资公司。”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绍朋对《上海国资》表示。

  所以,尽管未见具体搭设框架和细节,媒体一致将其冠名为“中投2号”,认定其将成为国资委今后运作实业资产的资本平台。

  但据《上海国资》了解,“中投2号”称谓虽朗朗上口,但其职能和资本实力与中投均不可同日而语。

  “中投的注册资金是2000亿美元,是一只国家主权基金,成立的目的是化解大量外汇储备做海外投资之用,股权买卖自由。且不论国资委成立的这家公司规模比不上,它肯定不会随意进行海外买卖股权。”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博导文宗瑜对《上海国资》表示。

  此外,国务院国资委有计划将规模较小、亏损严重或者资产质量差的中小企业陆续划转进该公司,其运作力度看来很受局限,与年初北京市国资委成立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亦有相当距离。

  这样看来,“中投2号”似乎并无多大新意。

  但事实上,“中投2号”绝非等闲。

  深谙内情者知悉国资委早于3年前开始筹备这家公司,但顾虑重重一直未能成立,其为何会在今年突然成熟?此外,国务院国资委名下早有诚通和国开投两家资源配置平台集中处置央企不良资产和辅业资产,为何要另起炉灶重新设立新公司?

  已经起锚的“中投2号”成立背景及用意均颇耐人寻味,其运行效果亦广受关注。

  央企数量之限

  事实上,“中投2号”选在此时起锚,颇为微妙,因两个月后,企业国有资产法将正式实施。

  部分国资专家据此认为,正是国资法促进国资委身份的改革,他们希望自己操盘资本运作,以便减少博弈,更好体现自身意图。

  “国资法虽然对国资委定位为出资人,但如何从婆婆转变为老板,需要国资委自己想办法,比如如何尽可能强化出资人职责,如何表达资本意志,如何完成保值增值目标等。这家新公司将是国务院国资委朝出资人身份转化迈出的第一步。”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安林对《上海国资》表示。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绍朋亦认为如此:“从法律上说,国资部门从上到下将不再代行任何行政管理职能,但其本质上又是政府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责在法律上会有障碍,而成立由其直接操控的投资公司,可以更方便参与资产收益分配及转卖股权。”

  但远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国务院国资委对此已蓄意良久,国资法的实施绝不是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对《上海国资》证实:“国资委为成立此新公司研究了好几年,经过多轮讨论和酝酿。”

  大多数国资专家认为,2010年实现央企数量缩减至80—100家的目标是国资委成立此家新公司最为紧迫的因素。

  早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即启动央企重组,当年央企数量是196家,至2006年年末减少至161家。该年,国资委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明确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至80至100家。按计划,此后每年平均需精减14家企业。但时至今日,央企数量尚有138家。5年来一共只减少58家,速度可谓缓慢。目标如要实现,意味着今明两年时间内至少要减少38家。

  显然,按照常规手法已无法兑现当初承诺。

  “成立新公司后,可以将一些规模较小或者经营亏损的企业装进来,作为这家管理公司的二级公司,按照这个手段,起码在名义上,国资委直接管辖的央企数量会快速减少。”上海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祝波善对《上海国资》介绍。

  此观点得到一些业内专家认可。“这是一个权宜之计,可以圆了当初的说法,而另一方面,国资委又可以从容继续运作重组,没有时间方面的死限。两者并不矛盾。”一位国资专家表示。

  这不失为合理的一步。

  重组之难

  据《上海国资》了解,此前,国务院国资委亦积极寻求央企重组各种方法,比如组建诚通和国开投,作为改革试点企业;比如同业重组,鼓励以大吃小,但均收效甚微。

  诚通和国开投于2005年先后成立,两者目标很明确,作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托管职能,集中处置央企的不良资产和辅业资产。

  “诚通和国开投规模很小,几年下来支撑不了大范围的重组任务,不能成为国资委的一只手,充其量只是一根手指。”北京求是咨询管理公司总裁安林对《上海国资》表示。

  此外,两家公司级别并不比其他所属国资委央企高:“暂时托管是可以,如真正进行资产重组,重组的企业有时候比他们更大,怎么去重组呢?他们并没有权威性,企业并不认可他们的身份。”一位国资专家表示。

  何况,“诚通的重组案例多数基于某个事件,比如华源债务危机,诚通就充当注资人角色,它没有战略考虑,重组范围相当有限。”祝波善称。

  更让国资委始料不及的是,两家公司都属于国资委管辖的企业,与其他央企一样,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并不会完全按照国资委意图去操作。“国资委要重组企业,还必须先和这两家公司博弈一番。”

  设立的两个托管公司显然并不能有效完成重组任务。

  但国资委并未停下重组的脚步。

  “从2006年开始,国资委主要通过大吃小或以优吃劣来减少央企数量。比如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组中国轻工,中谷粮油集团并入中国粮油集团等。”祝波善介绍。

  但这种重组成本之高超乎当初预想。“磨合期相当长,被兼并企业负责人的心态很难调整,利益协调更难,重组后也并未达到大而强的效果。其实把小的放到大的企业里面,管理更加需要全面和系统,不是一兼并就自然大而强了。”祝波善表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