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迟福林对如何应对当前危机提24条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13:59  《新华商》杂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4点建议

  主动地布局下一步改革,寻求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阶段改革的重大突破,化危机为转机,已成为当前最急迫的全局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两会前提出的24点建议。

  2009年是我国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无论面临的挑战有多艰巨、困难有多严峻,只要深化改革,就能有效应对危机,破解难题,减少压力,促进发展。

  在当前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同时,如何尽快推出并实施“一揽子”改革,集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建立与发展型阶段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短期和中长期兼顾、标本兼治的新路子,走出一条以内需为基础的发展新路子,是方方面面对下一步改革的热切期盼。

  一、金融危机与全面转型双重压力下的改革

  如何积极主动地布局下一步改革,寻求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阶段改革的重大突破,化危机为转机,已成为当前最急迫的全局性问题。

  1。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危机前所未有。从全球角度看,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是百年一遇的。从国内角度看,这场危机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遭遇的最大挑战。

  (2)危机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不仅外贸出口受到很大冲击,而且不同的企业、行业、地区都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危机还反映在社会领域,如失业和困难群体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3)危机的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中长期的。金融危机加剧的态势并没有缓和。从世界范围看,2009年,美国、欧洲、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可能出现负增长,危机何时见底难以预料。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再寄希望于外部市场来缓和国内生产过剩的矛盾并不现实。

  2。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需要全面提速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主要是实体经济。主要表现为出口大幅度下滑,造成国内出口导向型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萎缩。

  (2)实体经济领域暴露的突出问题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严重滞后。进入发展型阶段,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然而,新世纪以来,我国以高投资和高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反而得到一定的加强,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大。

  (3)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通过出口化解国内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空间大大缩小,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

  3。面对金融危机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突出的体制性矛盾

  (1)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1995年我国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资源要素等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在体制上缺乏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使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

  (2)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进入新世纪,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全社会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消费低迷的状况就很难从根本上改观。

  (3)政府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滞后的矛盾。一是危机中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自身建设滞后的突出矛盾;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突出矛盾;三是扩大消费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健全之间的突出矛盾。

  4。推进“一揽子”改革,为“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提供制度保障

  (1)尽快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对提振市场信心至关重要。给全社会强有力的信心,需要在一系列政策出台的同时,加快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

  (2)以市场化改革破解“保增长”难题。把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展到资源要素等领域,使投资能够反映市场真实需求;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能;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解决中长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3)以积极的社会变革缓解经济压力。当前扩大内需,重要的在于提供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未来预期,解决扩大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扭转“高储蓄、低消费”的倾向。

  (4)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国际金融危机既对对外开放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带来历史性机遇。比如,可能在参与新一轮国际秩序重建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可能加快等。

  (5)应对危机需要加大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力度。从总体上看,政府进入了危机管理过程。提高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形成政府与市场、社会应对危机的合力,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等,从多方面对加大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二、以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以市场化改革在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实质性突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标本兼治。

  5。尽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

  (1)尽快出台资源价格改革方案。建立切实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代内与代际公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把推进资源税改革作为近期资源价格改革的重点。

  (2)在成品油价格改革基础上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坚持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弹性良好、竞争充分与监管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健全能源供给成本公开与监管制度;建立资源储备体系,进一步增强政府的能源供给调控能力和能源价格间接干预能力。

  (3)加快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尽快启动环境产权改革,刺激环保投资,把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6。实质性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1)防止产业振兴中的“国进民退”。把打破垄断作为危机中提高产业投资效率的关键举措,进一步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在重点行业实现反垄断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加快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深化民航改革,积极推进邮政开放进程。

  (3)把打破行政垄断作为反垄断的重点。加快推进结构重组,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建立独立的反垄断机构,提高行政垄断行为的被追究率;破除各类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壁垒。

  7。扩大社会投资,关键在于进一步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1)当务之急是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短期重在采取应急措施,中长期重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具体地,应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直接政策支持;加快制度创新,从根源上消除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2)尽快完善对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体系。改革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减轻税收负担;完善相关税制,维护合法权益;加大财政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