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春暖石化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20:10  《中国投资》

  改革“春暖”石化投资

  文/本刊记者 冯志卿

  聊起成品油价格改革,谈锋颇健的北京银建公司出租车司机张信民对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巨头上海的“价格战”情节稔熟,津津乐道。

  2008年12月25日,中石油在上海打响价格战第一枪,率先脱离刚刚实行不久的最高零售限价,汽柴油平均降幅超过5%。见此,中石化宣布一周后,每升价格比中石油的“降价油”便宜5分钱。双方价格拉锯战自此展开,并迅速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蔓延。

  “不管它们怎么打,得实惠的是咱老百姓啊。现在上海的93号汽油价格比北京低了0.73元,这么好的事为何不让咱北京人享用享用?” 张信民说。

  石化双雄的价格战,过去鲜有所闻,降价似乎这只是民营和外资加油站的专利。对此,接受《中国投资》专访的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许永发和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教授均表示,如果没有这次成品油价税改革,双雄价格战不会如此高调并迅速蔓延,本次价格改革取得的诸多成就,远远超过价格战本身。

  改革3大亮点

  在董秀成看来,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明确了接轨方式。过去经常讲接轨,曾有一段时间也实行与国际成品油价格直接接轨,但因国际油价持续涨,直接接轨名存实亡。但本次改革明确为间接接轨,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挂钩。

  他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成品油价格形成有3种模式:市场化,政府定价,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市场化是成品油价格政府不管,市场自由调节;政府定价指政府完全控制价格,不考虑市场因素;中间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各国采取中间模式居多。

  “采取哪种模式更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许永发认为,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也越来越密切。本次成品油价格改革与国际市场间接接轨有利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他认为,这次的接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之前与国际成品油价格直接接轨,变为与国际原油价格间接接轨;从先确定零售价格再确定批发价和发厂价,变为先确定出厂价再确定批发价和零售价。这种变革既与国际接轨、又兼顾到国内的实际情况。

  董秀成认为,本次改革第2大亮点是:改变过去规定零售中准价然后上下浮动8%,变为规定零售最高价、不设下降下限。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情。“改革对石油企业来说,意味着经营权扩大。以前是两头被政府控制,现在只被控制一头,权利大了”。他强调说。

  许永发说,本次改革也兼顾了民营油企的利益。按照规定,对符合资质的民营批发企业最高供应价格,按最高零售价格扣减400元确定。当市场零售价格降低时,对民营批发企业的供应价格也要相应降低,保持价差不小于400元。这在以前是没有明确规定的。

  第3个亮点董秀成认为是新机制规范了流通领域。从出厂价到流通价,原来国家给企业利大,灵活性强,结果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加价范围从出厂价,到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一直到零售,每级批发加价幅度太大,最后导致批零倒挂。这次改革明确规定,将原流通环节差价中允许上浮8%的部分缩小为4%左右,使这个环节更加合理。

  “总之,着眼未来,兼顾现实,是本次成品油价税改革的成功之处”, 董秀成告诉《中国投资》,“兼顾现实,既考虑到炼油企业利益,又考虑到相关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着眼未来,意味着未来改革发展方向还是逐步市场化,本次改革是通往市场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许永发也表示:“与国际接轨节奏加快,市场定价因素增多,有利于企业根据国内外石油市场情况,利用价格杠杆平衡成品油资源,市场供需将会有所改善。而且新机制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补贴力度,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利于石油工业、国民经济及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春暖”石化投资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改革,对于拉动和刺激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油价低,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成本”,董秀成说,“同时,这次则给出明确信号,未来的油价是动态的,根据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油价高我国也高,国际低我国也低。让公众知道,低油价不可能一直保持,随时要有面对油价上涨、节约能源的准备。这种市场化教育非常重要”。

  他强调,好的价格机制确立,释放出来的利好将直接拉动企业对石化行业的投资。尽管目前经济低迷,但是作为企业家、投资商,不管是外资、国有、还是民营,不会完全着眼于现在,投资向来是投未来的。

  “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无疑让投资商有了好的预期,这种预期会促使投资商加大投资决心”,董秀成告诉《中国投资》记者。

  前几年,一些外商和民营企业家与他交流石化投资,表示想投又不敢投,持观望态度。他们最大的忧虑是政府管理价格。投资商担心花许多亿投进去建一个炼油厂,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当原材料上涨,成品油价格国家管制不让涨,那炼油厂肯定亏损,这种政策风险是投资首先要考虑的。

  新的价格改革则明确告诉投资商,他们担心的问题已经被釜底抽薪,现在的价格是水涨船高。投资石化产业,从价格因素考虑,已不存在过去那种让炼油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价格顺了,能够保证投资者在未来有稳定的收入,所以这次价格改革对吸引外商、社会资金投资石化产业来说,是一个极大利好消息。

  “我接触的外国专家对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普遍持积极、肯定的观点,觉得这是中国的成品油改革往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董秀成说,“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将吸引更多投资者,易于加大良性竞争,可促进中国石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成品油价格改革历程

  1998年以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实行国家计划管理,从出厂、批发到零售环节基本上实行政府定价制度。

  1998年,为配合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两大石油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国家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成品油(汽油、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原国家计委按进口到岸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制定各地零售中准价,两大石油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在上下5%浮动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格。

  2001年10月,成品油价格“挂钩”机制进入进一步完善阶段,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3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原国家计委制定的成品油零售中准价。

  200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国家为保证市场稳定和社会承受能力,基本上中止与3地接轨的定价方式。

  2006年3月,有关部门出台了《石油价格综合配套调价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

  2008年12月5日,随着国际油价从历史高点持续回落,为成品油价税改革创造了机会。鉴于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其他3部委适时推出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