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着力发展适合北京农村特点的各类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3:38  北京日报

  四、着力发展适合北京农村特点的各类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立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农村空间广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优势,按照新城、小城镇和乡村的不同特点,区分城乡结合部、平原、山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适合农村的各类产业。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布局、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一)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为首都提供宜居环境、提高城市农副产品供应能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不断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要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奖励资金,培育走廊经济、流域经济、园区经济,探索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业态。以发展籽种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新农业为重点,深度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示范等多种功能。要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农副产品供应水平和应急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尽快启动编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启动实施。加快实施土地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减少农业污染,提高耕地质量。加强以节水为中心的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实行用水限额管理和节水奖励制度,加快郊区河道治理,提高拦蓄雨洪和再生水资源利用的能力。创新投资机制,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一批精准农业设施项目,推进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

  (二)加快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有机结合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实施农村科技入户和农村科技协调员制度,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整合农业生产销售、农田水利、农事气象、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等涉农信息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加大投入,理顺体制,优化队伍,改良装备,形成长效机制与应急反应相结合的新格局。全面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农业投入品安全评估制度,推广安全新型农药、新型兽药及饲料、新型生物肥及器械。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农业生产巡回监测制度,建设区县级监测站和乡镇级检测点,形成全面覆盖的监测网络。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0年在全市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与首都多元化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流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与市场对接。加强与外埠农业产销合作,保证首都市场供应。

  (三)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市、区县产业开发区要完善产业布局,落实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等低碳高端产业,努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强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二三产业集中发展,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城区实体经济向郊区转移,鼓励中关村、亦庄等高端产业区带动郊区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研发机构、销售展示中心和企业总部。积极发展具有北京特色、文化品味、历史传统的农村手工业,推动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把乡村旅游纳入首都旅游发展全局,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出台乡村旅游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走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促进乡村旅游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主题性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对基础条件较好、资源独特、有发展潜力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建设乡村旅游带、观光休闲产业区。加快农村地区商业、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大力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首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绿色北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走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发展生态服务产业。加快推进城市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带、城市郊野公园、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加强平原地区绿色通道建设,在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以及重要河道的两侧加强生态景观建设;加强乡镇中心区、村庄的绿化美化,改造提升农田林网,提高平原防风固沙能力和林木覆盖率。到2015年基本完成宜林荒山绿化、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等山区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显著增强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和碳汇能力。加快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重要地表水源区综合治理、重点河道生态整治和重点湿地保护等工程,加强跨区域河流污染治理合作,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城乡河湖水系环境质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大对水源保护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结合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实施生态林效益补偿。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调整,坚决调整退出资源采掘和环境污染型产业,按照区域特点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符合功能定位的重大项目落户。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山区沟域经济。研究探索浅山区的开发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发展低碳高端产业。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区、生活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