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垄断第一案多重疑云了犹未了(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7日 07:45  经济观察报

  达摩克利斯之剑仍高悬

  不少食品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是在众多企业反对和起诉声中,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12月发布的582号文依然如同 “达摩克利斯之剑”存在,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在8月29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的态度也依然未减弱,并表示仍会将“电子监管”进行到底。

  582号文规定,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等9类69种产品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入电子监管网,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并不得超过2008年12月31日大限。

  据记者了解,每家入网企业至少要注册两个电子密钥,每个密钥300元,企业得到密钥后可自行下载印刷。

  600元的“密钥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似乎并不高。但是,“电子监管码”一件一码的特点要求企业要赋码在每一个销售包装上。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调查,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投入在数十万元至上亿元不等。对于包装较小,销量较多的食品行业来讲,此部分投入十分惊人。

  以玛氏食品为例,2007年公司单独包装食品数量为28.4亿件,购监管码贴、贴码所需人工、申请码段、分配贴码、废码剔除、上市激活等管理工作的成本计入,成本增加总额将在每年1.2亿元。

  双汇发展也表示,如果每个火腿肠上都打上电子监管码的话,每年要增加3亿多元的成本。

  食品行业在反映强制推行“电子监管码”存在的技术难度后,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2月底发布了83号通知,将赋码产品分为A、B两类,A类为 “一品一码”,B类可在“大包装上赋码”。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平对记者表示,目前的三种赋码方式都不会导致企业增加成本,即使是直接在产品上贴标方式的赋码成本实际也不超过0.02元。

  但不少食品企业对此说法争议很大。单玛氏食品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即使这样,企业为此花费的成本也在每年1050万元。

  同时,电子监管码技术难度不大,对产品防伪作用有限也是不少食品企业反对电子监管码的一大理由。

  记者还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监管码系统“中国产品电子监管网”上发现,截止2008年9月5日零时,入网备案企业已达7万余家,但加入企业实际赋码的并不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