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断供者房值140万欠银行220万(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23:46  中国经营报

  “断供”的成本

  既然“供下去已没什么意思”,那陈立什么时候开始断供?“实际上,念头早就有了”,但真正付诸行动还是到2008年7月。

  “7月没有供款了。”陈立表示。然而即便下定决心付诸行动,他也并非真的什么都不顾了。他实际上是希望通过短暂的停供,引起银行的注意,可以同银行“商量商量,找个折中的方法”。

  因为律师朋友告诉陈立,在国内,断供的成本很高。银行有权通过法院“冻结”他的所有资产,直至其将所有的欠款还清为止。陈立名下还有一套房子,两间商铺,一辆车。如果他随意断供,“不但首期没了,名下的资产也可能被拍卖,得不偿失。”陈立现在还是很清醒。

  无独有偶,8月初深圳首位断供的炒房者被银行告上了法庭。这位炒房者的情况与陈立非常相像,总价240万元的房子,首期只支付了40万元。在楼价跌破银行贷款后,这位炒房者连续4个月无法供款,即使2008年5月再度供款,银行依然把他告上法庭。现在银行申请冻结该人士拥有的4套房产。记者联系到该案代理律师刘子孺,他表示,为筹钱还款,该业主涉案房屋近半个月前已挂牌出售,标价230万元,但与市场价依然有近30万元的距离。

  广东骏业律师行的陈万薪律师告诉记者,在国内如果断供,首先在银行的信用记录中会被标记,这就意味着该业主在7年内无法在国内任何银行贷款或者申请信用卡。而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可以要求断供者负起无限责任。换言之,其名下的所有资产都会被用于还债。

  对于市场较为普遍的,以家人名义购房者,会否可以令其名下资产有一线生机?陈律师表示,银行可以通过验证购房的各个环节,向法院证明实际购房人。例如上述被告上法庭的首例断供者,就是以其妹妹的名义申请房贷。现在银行照样把他兄妹俩一起告上法庭,并冻结了他名下资产。

  也正是因为断供的成本高,“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对于这种局面,陈立很是苦恼。虽然陈立千方百计与银行谈判,但在现在的楼价下,能有多少“止损”效果,他也不抱太大的希望。

  “还好,现在经济没出现大问题,还可负担供楼款。”陈立感概道。

  被动的、大面积“断供”会发生吗?

  2008年8月初,国务院派往深圳调查断供的专家组完成了工作,并得出了深圳断供并无大规模出现的结论。而各大银行也纷纷表示,现在房贷依然是他们最优质的资产。

  “其实风险还是非常大的。”李大卫告诉记者,作为香港亚银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首席研究员,他亲身经历了香港上世纪90年代的负资产风波。他认为由于国内断供的成本很高,主动断供基本不可能发生,“但被动断供的人士也许会慢慢增多”。这些人根本就是资不抵债,即使银行再苛刻,也难以取回外借的款项。

  李大卫告诉记者,香港楼市1998年与最高峰时相比,骤然下跌了一半。但当时社会没有马上出现大规模的“负资产”人士,不少投资者依然是希望坚持住,等待楼市回稳。然而随后香港经济进入下坡阶段,行业萧条,减薪之说不时见诸报端。随之而来的是被动断供人士越来越多。到了2003年,负资产现象达到最高峰,当年负资产按揭占所有按揭的22%,大约有360亿港元凭空蒸发。换言之,香港银行单按揭市场便需承担360亿港元坏账。最后,在国家的挺港政策下,香港经济重新起步后,负资产情况才逐步改善。

  深圳楼市是否已到底,现在市场是众说纷纭;奥运之后,国内经济会如何“走”也是各有说法。也许的确如银行所言,不良贷款在增多,但主动断供的情况并不多。但未来会怎样,有人看得透彻吗?个体供不起楼,是经济问题;群体供不起楼,那就是社会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