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产业的动力之源(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 15:10 三联生活周刊
全球化下的双重压力 然而中国这一轮的快速工业化给自己、也给世界出了一道难题。 因《世界是平的》而名声远播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这些日子,美国、欧盟、日本和亚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在睡前都要为中国经济祈祷,世界逐渐被中国借助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需求以及外资投资而确保的巨大资本力量套牢了,一旦中国泡沫破灭,世界上所有的泡沫就会一起破灭。” 一方面是中国重化工业的高歌猛进,推动“中国制造”将全球竞争推向极致;另一方面,资源与环境的困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为世界性的危机,中国制造的代价越来越昂贵。 中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机会,并将它转化为非凡的生产力——即使韩国传统食品泡菜的生产基地也挪到了中国。2001年中国出口韩国泡菜393吨,2004年居然达到了7.26万吨。 各国制造工业由此受到致命挑战,贸易摩擦随之而来。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是WTO成员国中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全球7件反倾销和贸易救济案中就有1件针对中国,中国每年因此而损失的贸易额达500亿美元。 这种紧张的商业关系依旧在不断加强,在2007年引发了“利达玩具事件”,导致超过2000万件中国玩具被召回。尽管这一事件最终被证实为美方改变标准,经销商转嫁风险,而企业家利达玩具的总经理张树鸿却以自杀的方式抗议这种商业体系。 对中国商品谩骂或者侮辱性的指责似乎已经不需要理由,这是当今商业界最诡异的事件之一:谁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可是每个人都对它表达着不满。《金融时报》驻北京记者雷蒙德·马利德描述了西方世界这样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西方消费者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另一方面,西方人大声抱怨廉价的中国商品正在让当地人失去工作,让中国得到不容置疑的好处。” 中国企业把国内极尽残酷之能的价格战推向了国际竞争,并且强迫跨国公司接受这一规则。跨国公司们虽然依旧保持着很多领域的技术领先,但是超额利润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同时,中国崛起对于资源的索求和环境的压力也引发了全球关注。美国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总共消耗了300多亿吨石油和近50亿吨钢,日本则用了30多亿吨石油和近11亿吨钢,英、美、日在其工业化期间,人均累计钢消费量分别为22吨、20吨和17吨。而按中国目前的资源耗费,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总消费量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氧化铝的25%、水泥的48%、玻璃的33%、化肥的30%、每年铁矿石增量的95%。 与高需求并存的是资源利用率的低下:中国火电耗煤量千瓦/时为379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05千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5千克;电解铝交流电耗为每吨15080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80千瓦时;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到3倍。 中国由此必须选择低能耗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给自己的发展制造的难题,我们由此需要选择“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这就是,既有国际上的高标准,又有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度,这3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得非常非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说,“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一旦进入这样的大型产业,我们会制定出世界竞争标准。”-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