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东北大米丰收后的流通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0日 20:13 财时网-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彭亮

  国际米价的狂飙猛进,并没有给东北大地上的稻谷种植户带来些好处。

  黑龙江是中国最大的粳稻商品粮输出地。2007年大丰收之后,这里的稻谷和大米价格长时间低位徘徊,陷入滞销。

  南籼北粳。供给较为集中、消费相对分散是中国粳米市场的一个主要特征,东北大米深受其害:当地农民卖粮难、加工企业销售难。应时而生的调控政策,也无法更好地调动起销区的流通企业前往采购的积极性。

  从稻田到饭桌,东北大米在这一旅程中不得不克服多个难关。

  产:没收益,卖粮难

  连续三年,孙金海每年都会在4月上旬做完育苗的活儿,今年也是一样。

  孙金海是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新兴村种植大户,2005年起将自家的5垧地(一垧合15亩)由种大豆改为种水稻,之后连着三年迎来丰收。前两年,他都是一门心思种水稻,而今年扣棚之前,他却对要不要“水改旱”犹豫了好一阵。

  令孙金海犹豫不定的原因是——水稻“卖不掉”了。

  “一垧(15亩)差不多能收17500斤,可收成好也不行,田是越来越种不起了。”孙金海异常烦心,“价钱一年比一年低,现在还没人收。”

  由于品质较优,孙金海的水稻价钱还能略高于周边农户。2005年,他的水稻最高曾经卖到过每斤0.9元,2006年是每斤0.84元,到了2007年底,他甚至在每斤0.72元的情况下还卖掉过一些。

  “不敢等价。”孙金海说,“卖也犯难,不卖也犯难。不卖吧,种子、农药、化肥都要用钱;卖吧,算算账一点钱赚不到。啥都涨了就水稻不涨,收的人还没几个。”

  稻谷年平均产量大约7.6亿公斤的富锦市,也被称为“中国东北大米之乡”。在富锦,几乎所有种植稻谷的农户都像孙金海一样,在大丰收的种植季之后体会到了“卖粮难”的苦处。

  在东北,富锦的情况不是特例。黑龙江五常、辽宁盘锦、吉林梅河口等重要的稻谷产区,种植稻谷的农户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国的稻田种植面积,近20年来净减少了5000多万亩。”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邹振东对此忧心忡忡。种粮比较效益低引发了南方“双改单”、北方“水改旱”,“谷贱伤农”的现实为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

  2月8日和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同有关部门发通知,先后两次提高2008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

  通知中阐述了政策出台的目的,“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