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预计2008全年CPI将在5.5%左右(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 13:01 《数字商业时代》

  政府应该呵护理财环境

  专家档案

  刘德寰

  1965年生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市场调查协会副会长

  社会学博士学位

  一个时期以来,CPI指数的上涨成为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而且是短期经济调控的依据,对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种认识过分依赖于数字,而不是解读其背后真实因素,必然造成对社会的误读,也造成了对经济的误读,使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因此,需要从非经济学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

  CPI的滞后性与短期敏感性

  众所周知,在中国城市中,教育、医疗、房子、装修等价格在CPI大幅上涨之前已经大幅上涨,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人都付出了较大的房屋、装修、教育等成本,但是对于任何一个需要在此项支出或者预计要支出的群体中,这类支出对于绝大多数群体而言都是通过消耗家庭多年的积蓄而完成的。

  而CPI一直没有将住房支出放入监测视野,没有将额外的教育、医疗支出给予多的权重,使得CPI表面没有大幅上涨,但是人们的生活支出(尤其是一次性支出)却大幅上涨,这就是CPI的滞后性。而最近一个时期以食品为代表的日常生活支出的增加所带动的CPI大幅上涨应该讲是其他没有被CPI重点关注的内容大幅上涨的滞后后果。

  就是说,CPI的滞后性主要源于中国CPI指数的构成。在中国CPI指数建构过程中,基础民生特性是得到充分关注的,即公民的日常生活支出的权重非常大,日常生活成本的提高对CPI的影响是敏感的,但是公民的生活中,日常生活成本具有的权重在不同群体中严重分化,使CPI这个应该整体上反映人们生活成本的指数变得对不同群体有截然不同的意义。这必然使CPI的短期敏感性失效。

  双重影响

  由于CPI的短期敏感性失效,政府政策层面依赖于CPI的决策必然会出现“意料之内”与“意料之外”的两种后果。

  “意料之内”的后果是:绝大多数中等以下收入的群体没有在经济大幅上涨的时候获得大的财富增长,只是稳步提高。这个群体,只要日常生活成本没有增加,对生活质量就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在中国CPI重点关注日常生活成本的时候,CPI指标对于认识这些群体的生活具有敏感性。政策的意义也恰恰在于此。不过同时,反映这个群体特点,CPI不如恩格尔系数更直接。

  “意料之外”的后果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城市中的中等收入以上群体用于住房、医疗、教育、汽车、耐用品的升级换代等占总支出比例巨大,而且在不断增加,而CPI没有跟进这种变化。

  这种生活状态使这个群体不得不在负利率的情况下寻求财富的保值与增值,而滞后的CPI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依据之一,滞后的CPI导致的立足于短期的调控结果对这个群体的伤害是极其显著的。

  日常生活是民生,理财也是民生,是民生的两个群体层面。滞后的CPI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等以下收入群体,是少买一些猪肉之类,但是对于中等以上收入群体,则是“吞金”的过程,是直接“吞噬”这个群体多年积累的财富,从而直接影响中国的内需(因为这个群体是中国内需的最大推动力量),是结构性的,对于经济而言也是极端重要的。但是滞后的CPI的这种影响一直被忽视。

  基于如上认识,一个简单的CPI绝对不能只从经济的角度认识,也不能简单地从数字角度认识,需要真正地理解CPI指数敏感性的有效和失效双重特点。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政府对于中等以下群体应该采取增加收入、扩大就业、调控经济过热的方式解决民生基础问题,这种认识是常识性的。

  而对于中等以上收入群体,政府应该呵护理财环境,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不是是否“救市”问题,而是必须“救市”及如何“救市”的问题,因为内需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前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内需一旦受到抑制,在本币不断升值的今天后果是严重的。这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现象。

[上一页] [1] [2] [3] [4]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