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部解读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实录(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 16:40 中国政府网
[胡静林]二是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财政收入增长率按现价计算,而GDP增长率按不变价核算。比如2007年的GDP我们统计是24.6万亿,比上年增长11.4%,但是如果按现价计算实际上增长17%,因而与财政收入增幅的差距就会缩小5.6个百分点。 [胡静林]三是政策性以及特殊因素。比如2007年铁道运输企业一次性上交国有资产收入,包括因为股市活跃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的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带来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多,还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减少退税相应增加收入等因素,合计形成增收3000多亿元。 [胡静林]四是加强收入征管,我们这些年来收入征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这几年,随着金税工程的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胡静林]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0.8%,其中税收收入要占到18.5%,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但有人认为,如果加上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还有一些收费(包括一些无法统计的、不合理的乱收费),政府集中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就不低了,因此建议要实施减税政策。 [胡静林]对此我想说明两点:一是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公民的福利保障水平不一样,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多高为合理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比较高低。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胡静林]二是财政收入既有量的问题,又有质的问题。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最规范的形式,也是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非税收入很多是专款专用,很多是搞项目,其中还有一些甚至是不合法的乱收费,很难被统筹用于安排民生。所以有些地方财政收入看上去很多,但由于非税收入占的比重很大,真正能够用于改善民生的收入不多。 [胡静林]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费挤税的现象。但是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实行减税,就会使得我们本来就偏低的用于改善民生的税收收入所占比例更低。因此,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就是应该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思路,正税清费,坚决清理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基金,更好地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的质量,提高财政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网友 我是一只猫]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较多,我对超收部分的使用和管理十分关注。请问:中央财政超收收入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财政部将如何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管理? [胡静林]首先,我想向大家简要解释增收和超收的概念。我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这个概念吗? [主持人]我也不清楚,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感觉都差不多。 [胡静林]增收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比上年财政收入的增加额,超收是指财政收入执行数超过年初预算的数额。 [胡静林]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超过预算)4168亿元,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高于预期目标,特别是与税收直接相关的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实现利润等实际增长大大高于预期目标,相应的税收实际收入也高于预算数。 [胡静林]年度预算执行中国家根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出台一些新政策,带来收入增加,税收征管加强,征收率进一步提高也是一个原因。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建立机制和制度。如增加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667亿元,增加教育支出21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13亿元等。 [胡静林]由于超收收入一般要到年底才能准确预计,相应的超收收入安排的项目和资金拨付时间紧,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人大监督。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改进超收收入的使用办法。 一是在年初就要打足做准预算,执行中不再追加支出。 [胡静林]二是从2008年起,年度执行中如有超收,原则上都列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转到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这样做有利于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超收收入安排的监督。三是中央预算执行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预算时,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 [网友 给我涨工资]我了解到2008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向有所变化,货币政策将由稳健转为从紧,而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呢? [胡静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但二者在作用机制、调节领域、作用对象、效应速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各有侧重。一般而言,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功能,特别是通过发挥其目标定位准、针对性强、作用直接有效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点调控”,可以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通货膨胀苗头、且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我们觉得可以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可能加剧的通货膨胀的趋势。 [胡静林]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不确定性也明显加大,如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胡静林]从国内来看,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短期内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动力依然强劲,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虽有所控制,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领域的发展还跟不上,如节能减排的形势还很严峻,农业基础还很薄弱,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胡静林]总的来看,当前经济运行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偏大,需要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尤其要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作用,继续给予支持。因此,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并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两个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努力做到防止经济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网友 长江丁一勇士]我老家在农村,这几年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给农民送了许多“红包”。老家朋友高兴地说:“现在是种粮不交税、上学还免费、看病不太贵。”请问今年财政预算报告中还会给农民哪些惊喜? [胡静林]最近这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近几年,中央财政每年都以几百亿的增量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1.6万亿元。 [胡静林]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大幅增加,合计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我们先说说种粮农民,现在农民种粮不仅不交税了,还给补贴,而且补贴的力度越来越大。现在对农民的补贴项目主要有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政策对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多调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这四项补贴合计743.7亿元,实际上2003年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只有130多亿元。 [胡静林]同时我们还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2008年将适当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其中小麦每斤提高3分钱,稻谷每斤提高4到5分钱。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在2008年安排165亿元,而2005年开始实施这一政策时只有55亿元。鼓励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这一届政府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我国粮食能够实现少有的连续四年丰收,原来都是叫“两丰、两欠、一贫”,我觉得财政政策是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胡静林]概括地说,这三项政策中最低收购价政策实际上就是政府兜底,它消除了农民卖粮的风险;给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产粮大县的奖励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此,这些政策加起来也是保证粮食连续四年丰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如果这些政策不变并且再有一些强化的话,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还会持续、稳定地增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