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3-2007年:中国楼市最风光的5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09:39 《英才》

  2003-2007年:最风光的5年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可谓房地产行业持续高烧的一个缩影。

  在“拐点”之前,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从2003年到2007年是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密集的5年,但却是房地产商规模扩张最快,也是最为风光的5年。

  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可谓房地产行业持续高烧的一个缩影,在排名前十位的富豪中有六位来自地产行业,有人戏言“《福布斯》富豪榜成了房地产富豪榜”。

  在地产“激情燃烧”的日子里,连几年前表示不进入房地产业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食言”了,去年他挖来上实发展总裁卢铿任职海尔地产董事长,随后海尔地产与地产巨头绿城集团联手,以24亿元的价格拿下济南全运会地块。此前,长虹表示正式涉足房地产;此后,康佳也染指地产业。

  实际上,非但家电业,2007年之前,更是房地产企业跑马圈地的时候。青岛海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矫文清印象深刻的是,“从2006年开始,万科、中海、卓越、绿城、华远、和记黄埔等等,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进入青岛”,她对《英才》记者感慨说:“现在在青岛,我们和国内一流企业竞争的格局突然就来到了。”

  然而,地产业火爆,一方面让房地产商赚足了银子,另一方面却是不断攀升的房价使得白领、中产也望房兴叹,即使勉为其难地买了房子,许多人也沦落到了“房奴”的命运。

  在失衡的利益面前,公众的矛头直指开发商和他们代表的整个行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在对《英才》记者谈到房地产开发商的“贡献”时,列举了这样的五条:搞地皮,搞关系,搞资金,搞捂盘,散布虚假信息。

  不过,开发商似乎并不认同。有着“任大炮”之称的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道出了自己的道理:大家只看到有多少地产商发了财,却没有看到有多少人破产。地产商的平均寿命大概只有3.8年,死掉的地产商远远多于活着的地产商。

  其实,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一个行业,当它的利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时,一定会涌入大量的竞争者,其实力也良莠不齐,但市场会用它自身的规则进行优胜劣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洗牌之后,这个行业才能变得规范而健康。

  王石就形容过去的一年自己的心情是“心惊肉跳”,因为他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万科做贸易时的大起大落——由于市场行情太好,过多的竞争者进入,很快导致供过于求。

  不过,万科的大发展却也是在让王石心惊肉跳的这一年,2007年,万科以523.6亿元的销售额将同行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在2006年,这个数字还是212.3亿,从突破200亿到突破500亿,万科只用了一年!

  在整个房地产业的燥动与狂热中,万科似乎也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2007年9月11日,经过239轮激烈争夺,万科以27.2亿元的价格,将起拍价为12.5亿元的福州五四北地块收入囊中,楼面地价高达7096元/平方米,而地块相邻的北尚二期当时均价为6400元/平方米。当时,售楼小姐的口头禅居然是“万科来了,房价还要大涨”。

  实际上,“地王”的说法,在2007年无疑炙手可热。7月24日,北辰实业与北京城开集团联合体以总价92亿元拿下长沙一地块,刷新地价总价记录;9月29日,猎德村商业地块出让,富力与合景两大开发商联手以46亿元投得地块,折合楼面地价8095元/平方米。

  当然,在万科“一线公司老总情不自禁地拿了地王”后,王石还是体现出了“地产老大”的姿态,“我们过去拿了两块地王,我做检讨,我们不应该。第二我们声明,今后不再拿地王。”

  “地王”泛滥,其实意味着恶性循环:高房价推动着房地产企业你追我赶,他们一轮赛过一轮地融资、圈地又作用于房市。在失控的房价背后,利益受损的不仅仅是消费者。

  如今,“地王”已成明日黄花。2008年1月,北京市就意外出现了地王流标的情况:“由于广渠路15号地的投标企业不足三家,所以该块地以流标处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