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农发行改革:三农经济问题关键一环(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2:39 金融时报

  另外,粮食的稀缺性决定了它必然是国家必备的战略资源。由于近年来粮食缺口加大,我国已由粮食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而保证国内粮食生产最根本的因素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这必须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例如现在已经制定的可以在非常时期随时启动的一些粮食作物的最低收购价预案,其性质就是国家利用政策性金融支农的一种政策。

  任何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在前一段时期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中,有专家估计,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元到490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39200亿元之间。解决我国特有的“三农”经济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而这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需要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此外,新农村建设在商品流通、工业企业建设、农村道路以及住房改造、农村水利、大型设备建设和购置等方面,都离不开资金及其汇兑结算网络。而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农村经济与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必须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农村经济要能够吸引农村金融,两者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农村商业性金融要形成合力,不能成为竞争关系,而要形成市场经济中的交叉关系。

  我国广阔的农村曾经是各家金融机构跑马圈地的场所,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县级领域内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发行、信用社都组建了分支机构。但由于农村金融资源的贫乏,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劣,经营的亏空,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已从农业占主导的县域撤出,留守机构也只是吸收存款。如今,在我国农村,初步形成的是政策性金融、国有商业性金融、地方合作金融以及民间金融相互结合、交叉的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建立是国家干预、协调农村经济的产物。1994年建行初始,政府就为其制定了建行宗旨:短期目标是,在较短的时期内解决我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挤占挪用问题,杜绝全国范围内的打“白条”现象;长期目标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后劲。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出现使得中国农村金融第一次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上泾渭分明。同时也为农业银行从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创造了条件。但是,时隔不到4年,1998年初,在当时受到极大通胀压力的经济形势下,为了尽快切断我国基础货币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联系,国家除了把农发行粮棉油收购、调销贷款业务留下外,其余全部划回农业银行。从1998年4月到2004年7月,农发行开始了长达6年多时间的“封闭运行”时期。在这一期间,许多人都对农发行的职能提出了疑问,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粮食储备银行。

  农发行要全面支持农业发展

  从2004年至今,农发行又开始回到支持整个农业发展的轨道上,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后,农发行按照打造现代银行的要求,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现代银行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使农发行具备了进一步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条件。三年来,农发行经营业绩取得重大跨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各项经营指标均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营利润大幅增长,2007年比2004年增加124.8亿元,年均增长83.7%;人均利润增加25.6万元;资产利润率达1.47%,增长1.2个百分点;收入成本率为19%,下降了5.1个百分点;三年累计上交税金107亿元。此外,农发行的自筹资金能力大大加强,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年累计发行金融债券6503亿元,累计归还央行再贷款2441亿元,资金自给率达64.8%,比2004年提高49个百分点,形成了以市场化为主的多元筹资新格局。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三年累计核销呆账219亿元,现金清收97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下降709亿元,占比下降12.5个百分点。

  经过三年的建章建制,农发行的三年内部综合改革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先后出台涉及四十多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建章立制达二百七十多件。完善组织机构体系,完成各级行内设机构整合,打造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强化县级支行业务经营职能,建立分支机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基层机构布局。如今,农发行内部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全面推进,已经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应地也需要外部配套改革,在农发行业务结构、内部体制管理发生变化,目前在监管措施跟上的情况下,外部配套改革的时机也已成熟,否则将影响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内部改革的发展。

  农发行外部配套改革意义深远

  据了解,目前正在酝酿的农发行的外部配套改革将着重解决准政策性贷款、优惠税收政策、新增加挂账等问题。近些年,农发行支农的积极性作用越来越大,支农的市场份额、商品率等增长非常快。2007年末,农发行贷款余额比2004年末增加了3035亿元,年均增幅12.5%以上。支持收购粮食的数量占商品量的60%左右,支持收购棉花的数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同时,积极拓展支农空间,到2007年末,全行新开办信贷支农业务8项,贷款余额112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1%,大力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国家对于农发行的优惠政策除利用国家信用去筹资外,再无其他。相对于股改上市的商业银行,农发行没有资本金补充,没有呆账拨备,税收政策却跟商业银行一样(农信社还有优惠)。农发行自身财务状况好转,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农发行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未来随着支农范围、力度的加大,为确保农发行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实现较优惠的信贷支农政策,还需要进一步遵循银行发展的规律来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和现实,明确完善政府指令性业务的补偿机制,并在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上面给予农发行必要的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农发行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政策目标的实现。此外,基于目前我国农业还不能完全市场化,还应解决对农发行利益补偿的问题,建立对其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补偿机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