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央企业绩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15:53 《国企》杂志

  采访:本刊记者郭大鹏 孙绍林 王芳 张娜 余芳倩

  撰稿:孙绍林

  编辑:郭大鹏

  央企第一任期业绩飘红的背后,是一场触及央企经理人灵魂的考核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在刚刚开始的第二任期内正继续深化

  2007年11月2日,北京,初冬,京西宾馆。中央企业第一任期业绩考核总结表彰大会现场,央企负责人陆续赶到。这次被称为“发榜大会”的会议,为央企颁发了实施业绩考核三年来的“成绩单”,签订了首批第二任期(2007年-2009年)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颁奖,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讲话。

  “这三年来,中央企业圆满地完成了当初制定的考核目标。”李荣融的这句话看似轻松,背后却是关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业绩考核方式的一场变革。这一变革的深刻之处,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在统计评价基础上的业绩考核,真正把央企负责人从领导干部转化为职业经理人。这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转变,并由此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第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传导机制,由央企负责人逐级传递到整个企业系统,从而使央企的中低层管理者也爆发出空前的活力。

  第三,已经成为国资委推动国企改革和发展最先导、最基础、最具驱动力的聚变式革命。

  第四,考核逐步科学化、体系化。从财务考核向战略考核,进而向价值考核纵深推进,这将成为第二任期业绩考核的主要趋势。

  第五。考核方式的成功变革,为中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并为下一步公司治理结构变革奠定了基础。

  中央企业第一任期内每一次公布业绩,都会引起各界惊诧,但这种业绩飞升究竟来自何方,却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谜。更多的声音是从宏观经济形势、部分央企对资源的垄断方面来解读,但是制度变革和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能量释放却被忽略了。而这正是本文的基本立意所在。

  上 篇 聚 变

  业绩考核的传导机制能量之大,甚至都出乎了央企群体的预料。实施业绩考核以来,央企负责人像上了弦,积极性被彻底激发出来

  央企负责人像上了弦

  考核方式变化带来的聚变,央企负责人群体体会最深。

  国资委成立以前,各主管部委对央企也有不同形式的考核,但更多的是行政性的,缺少系统性、科学性。事实上,说大家是自己定目标,自己考核自己并不过分。这种背景下,央企负责人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自觉性、责任感,缺少比较,缺乏量化的标准。如果企业业绩惊人,也很少有额外的激励,如果亏损了,还有可能换个地方继续当领导。

  国资委成立之后,一把抓住了业绩考核这个要害。央企负责人的成败得失、能力高下,都可以放到一个比较公平的尺子前衡量。如果考核不过关,多年辛苦打拼博得的荣誉、面子会受到重创,个人的收入也会受到冲击。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了个业绩不佳的名声,自己的市场身价就严重贬值,换个地方东山再起的可能也变得非常渺茫。

  “因为业绩考核,央企负责人的精神力量起来了。如果干不好,会觉得如坐针毡。这种变化,是一种聚变。自从实施业绩考核以来,央企负责人像上了弦,积极性被彻底激发了。”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和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如此评价。

  在业绩考核框架内,企业负责人个人创造了相应价值,才能获得连任,才能多得收益。这种激发,不是外在激发,而是对内心活力的激发。

  王志钢向《国企》介绍:“国资委成立后,央企第一任期开始的业绩考核,是市场化的,非行政性的,与负责人个人利益挂钩的。企业负责人从过去对上级主管负责,现今转型成了对市场负责,对股东负责,对企业本身负责。并且,不但要考虑本届,还要考虑未来,整个企业的人气都被激发了。”

  “通过第一任期的考核,央企负责人彻底从领导干部转变成了职业经理人。过去我们只是倡导,而业绩考核真正促成了这种转变。”王志钢如此概括,“考核是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但即便如此,这个博弈的标准也已经市场化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

  央企中层人事大变化

  近两年,经常和中央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人们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打了多年交道的某个部门的负责人,忽然就离职了。而接手工作的,都是年富力强的新人,很多还有博士学历。这就是业绩考核传导机制的作用。

  王志钢向《国企》分析:“因为有了考核,近两年中央企业中从副总到中层干部都有很大变化。这说明,现在用人更多是看市场,很少看关系了。可以这么说,业绩考核的传导机制能量之大,甚至都出乎了央企群体的预料。”

  中层干部的变化,动力自然来自高层。自2003年以来,国资委已经连续五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央企高管,过去四年中先后组织了78家(次)中央企业的81个高级经营管理职位进行公开招聘,为一大批中央企业选拔出71名高级经营管理者,其中来自招聘企业外部的有48人。

  按照国资委高层人士打的比方,公开招聘央企高管是与业绩考核相呼应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好比球场上有了后备队员,不在状态就换人”,会给在场上的人以压力,让队员充分发挥潜力,这是“按企业发展规律办事”。

  国资委公布的信息显示:从前三年的实践看,通过公开招聘录用的人员整体上都比较年轻,有比较丰富的履职经历,知识层次高,市场意识强,上岗后的工作表现很好,有些副职还被列为企业正职后备人员。另外,国资委通过公开招聘建立了人才库。目前,这个人才库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国资委已经从中选择了20多人推荐到中央企业任职。

  公开招聘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因为业绩原因被免掉的央企领导也已经有一些了。这在国资委成立以前是不可思议的。

  “第一任期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让企业负责人适应。有了这个适应过程,将来董事会试点推广完善了,国资委就轻松多了。”王志钢说。

  推动国企结构调整

  时至今日,我们回头看国资委几年来的各项工作会发现,业绩考核起到了一个关键的枢纽作用。国资委持续进行的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工作,离开了业绩考核的支撑,就很难顺利展开。

  过去几年中,在国资委主导下,已有77家央企参与了41次重组,通过整合,央企户数由196家减少为155家。

  2006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央企)调整和重组至80到100家。这两个数字被国资委和各央企人士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

  此中,谁将成为重组方、被重组方?

  在《意见》中,国资委提出,“对不具备优势的国有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推动其并入优势国有大企业”,“对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要撤换负有责任的企业负责人。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亏损企业,短期内难以扭亏的,可以向各类投资主体转让,或与其他国有企业进行重组。要依照有关政策,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亏损严重的重要企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动其改革重组,促进企业发展,并确保国有资本控股。”

  央企间的重组合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即使是一家业绩不佳、规模很小的中央企业,作为企业负责人,拥有的权力、待遇,尤其是心理感觉,都是难以替代的。如果让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心甘情愿地并入另一家企业,难度可想而知。而业绩考核的结果,就成了一把客观的尺子,一方面让大家真正认清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清醒地看清形势,意识到被重组对自己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第一任期的考核结果显示,获评A级的30家央企,主要集中于能源、通信、运输、军工、建筑等行业的排头兵群体。他们显然更有资格去重组其他的企业。

  早在2004年,李荣融就强调“中央企业必须成为行业前三名”,“要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将对将,兵对兵,找准差距,制定赶超计划”。在上述种种背景下,得到表彰的30家央企被赋予了成为未来重组方的最大可能性。

  “一方面,所谓前三,也是要基于业绩考核,基于股东利益的。”王志钢分析,达到央企户数80至100家的目标,需要“将那些实力不佳的企业并入比较成功的企业”。

  “另一方面,业绩考核中出成绩,也要靠资源配置。”他解释说,“负责人不仅仅要配置好企业内部资源,更要利用好外部资源,包括企业间的并购。在这方面,企业负责人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个人胸怀。”

  在国企群体中,当时中国药材集团总经理左太行常常被提起。他很早就看到了企业的劣势,主动要求中国医药集团合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合并之后,他自己到中国医药集团做了副职,同时也赢得了国资系统的赞誉。

  在业绩考核的背景下,主动寻求被重组,以便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的央企负责人并不鲜见。

  助力科技创新

  贾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2003年,她进入中国联通时,已超出了招聘指标,而且专业并不完全对口。进入联通后,技术部总经理张智江亲自为她制定了职业规划,确定CDMA无线部分为其发展方向。

  “要求她必须跟踪运营商关注的技术。”2007年11月,张智江向《国企》介绍,“只要是相关会议,每次都派她去,培养一个专家需要企业的耐心,也需要人才的悟性。我跟她说:‘参与行业性会议,前三次你都可以只听,第四次去就要拿自己的文稿去。’我给她下了任务。小贾也很争气,经过几年的锤炼,现在成了CDMA机卡分离方面的专家。以她为代表的研发群体,将这个标准推成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现在,小贾的另一个身份是CDMA2000的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2的技术工作组(TSG-S)的副主席。”

  国资委第一任期业绩考核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国联通获得了“科技创新特别奖”。

  “国资委把第一任期的科技创新特别奖给联通,也是对我们这个技术群体很大的肯定和鼓励。”张智江说。他认为,国资委对央企业绩考核的传导机制,使他的研发群体感受到了动力,在“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明确之后,这一点尤其明显。

  不仅仅是中国联通。几年来,央企获得国家奖励的重大创新成果逐年增多。最新的数据是,2007年,中央企业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获得了唯一的特等奖;获得一等奖5项,占该奖项总数的46%;获得二等奖52项,占该奖项总数的30%。

  第一任期内,央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举世瞩目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正是央企集成创新的典范。

  截至2006年底,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中央企业有91家,占20%。在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中央企业获64项,占近三分之一,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歼十飞机工程”获得。央企研发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工程都凝聚着央企技术创新的成果。

  “国资委的考核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压力将进一步显现。”接受《国企》杂志采访时,张智江说,“比如知识产权,它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如果出了事,会给公司经营发展造成隐患。我们正计划专门设立一个部门来管理知识产权事务,而目前只有一个人在做这个事。”

  张智江还吁请国资委,第二任期中,可以考虑用更切实有效的方式,鼓励央企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益的环境。

  “科技创新一定要考核,而且要量化。”张智江说,“只说鼓励而不量化,结果就会大打折扣。”他相信,在科技创新对国企经营发展的推动力,是持久和必须的。

  在这方面,他还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量化考核的内容应该比较细致,包括而不限于企业的科技投入、获得奖项的规格和数量。

  二是为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能否考虑推出相应的免税等措施。

  三是建议国资委设法建立央企的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具体募资和管理方式可以探讨,但确实可以起到“扶上马再送一程”的良好效果。而且,“要能容忍失败”,因为即便是经过论证的立项,也是有研究风险的。目前的情形是,有的企业,因为有风险,又要占用资金,就干脆放弃了一些项目。

  四是国资委可以给政策,鼓励企业不要让内部的管理线和技术线的岗位,在个人收入上相差太多。目前,很多企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是跟着职位走,而不是跟着技术贡献走;即便是获奖的项目,一次性奖金也是有限,难以起到持续激励的效果。

  实际上,在2007年初,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谈到如何完善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时,曾明确表示“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今后考核中将根据企业承担国家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任务量,适度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产出等分类指标的权重”。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