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底线中国 透视中国环境污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0:11 《财经文摘》

  本刊记者 冯淑娟 杨政文

  张洪延博士是美国托雷多大学终身教授,现正在河北省廊坊市与当地的新奥集团合作一个项目——开发混合动力客车。

  在美国居住20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感觉自己已经很难适应国内的空气环境。用张教授略带夸张的话说,就是“走在大街上都不敢深呼吸”。

  大多数中国人似乎没有张博士这么敏感。尤其是正陶醉在“绿色北京,绿色奥运”憧憬中的北京人,普遍感觉现在城市环境比以前要好得多,那种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天气已不多见,晴朗的日子也多了起来。

  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吃惊地发现,他们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恶化。电视里、报纸上不时披露环境污染的新闻,有些标题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耸人听闻。比如“中国近海生态接近崩溃”、“中国水污染严重,3亿多人饮水不合卫生标准”等。

  “中国环境污染已接近底线。”在北京生活了4年的某跨国企业副总裁,用担忧的语气对《财经文摘》记者说。

  中国的环境污染是否已到底线,目前还不好判断。但其严重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显而易见的是,一个走在底线边缘的中国,不可能获得科学和谐的发展,也难以有足够的实力立足于世界之林。

  “奥运口罩”之忧

  9月下旬,“好运北京”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在北京老山赛场举行。《财经文摘》注意到,国内有媒体用“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来形容22日比赛当天的天气状况。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一家媒体却发出了相反的报道。标题是“北京的污染是运动员的大敌”,内容是说,由于当时北京的污染十分严重,美国的一位选手感到呼吸困难,在中途呕吐,不得不放弃比赛。参加比赛的50名运动员只有8人完成了比赛。

  据悉,2008年的奥运会山地自行车比赛,就设在这次比赛的赛场。因此,此次比赛被看作是奥运会的热身赛。而山地自行车比赛的规则也很特殊,直到比赛前一天才由空气状况来决定比赛的圈数。

  这引起了一些国际人士对北京奥运会的担忧。奥委会的一位运动生理学家甚至表示,奥委会将会给每位美国奥运选手以及教练和支持人员提供外出时用的口罩,无论他们是去观察场地、购物还是训练。训练用的口罩经过特别设计,容许更高的呼吸速率。

  美国一位奥委会官员称,不会要求运动员戴上这些用碳过滤器阻隔染污物的口罩。但如果空气质量很糟糕,则会强制他们戴上。

  《财经文摘》记者在一个关于环保的论坛上看到,国内不少网友对美国人的这种想法嗤之以鼻。有的人甚至提出疑问:外国人真的对空气污染敏感到如此程度吗?

  国内一般人很难有机会看到西方媒体的报道。众所不知的是,从今年8月开始,美国《纽约时报》就开辟专栏,讨论中国的污染问题。西方一些人士和机构甚至政府,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批评已变得越来越尖锐。

  而另一事件的发生,似乎恰为西方的报道提供了不合时宜的佐证。2006年8月底,第11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开幕式的前几天,美国运动员居然戴上口罩进行热身训练。 她们这样做的依据,来自主办方特别提供的每日气象提示。为了便于运动员更好地安排好训练和生活,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从 8 月 20 日开始,正式为27日开始的垒球锦标赛提供赛事气象服务。

  随后,就发生了这令人惊异的一幕。出乎意料的是,官方似乎并不避讳此事,在中国气象局北京区域气象中心网站上可看到如实的报道。

  北京政府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众所瞩目的奥运,会与平时很少用的口罩联系到一起。由于气候变暖,近年来,人们惟一较多接触口罩的场合,只有2003年的“非典”时期。

  北京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其网络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真为北京的环境担心:照这样下去,2008年的奥运会就不会是绿色的了,连运动员恐怕都要戴口罩进行比赛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另一位网友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北京沙尘暴也有它的好处,可以在奥运会期间卖口罩了。”

  据了解,奥运会戴口罩的事件不是没有先例。1964年东京奥运会,因为空气污染严重,不少人戴上了口罩。而现在,东京已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大城市之一。

  最近,关于污染对奥运的影响,坊间传言不断。先是有一名美国运动员表示,可能会因污染问题放弃2008年奥运会,后来又传出“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北京奥运会的某些项目延期”的说法。

  不少人担心,对于需要户外深度呼吸的项目,比如山地自行车和马拉松来说,空气污染有可能会给运动员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项目延期”一说,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不得不于10月26日向媒体辟谣。他表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此前的“北京空气质量可能导致某些项目延期”的说法是被媒体误读,北京奥运会比赛因空气质量而延期举行的风险几乎没有。

  毋庸置疑,奥运会是中国很看重的脸面,对奥运“挑刺“就相当于打中国政府的脸。然而,面对众多质疑的声音,相关官员已经无法再置若罔闻。除了一次次出镜表明中国政府坚定的决心外,还不断向公众宣布对污染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上述担心。马拉松教练维格尔的看法是:“你越是担心就越多禁忌。从起跑线就有了禁忌,你就干不好。因此,你要做的就是积极,即是说‘污染没问题,通过训练你会克服它。”他曾指导2004年雅典奥运会马拉松铜牌获得者卡斯托尔。 今年11月上旬,肯尼亚选手马丁•勒伊(Martin Lel)在纽约马拉松大赛上获得冠军,他对北京奥运会充满了憧憬。看上去,北京夏季的酷热和浓雾都阻挡不了这位勇士的斗志。

  “这不是问题,我知道怎么训练。”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马丁•勒伊信心十足地说。 北京奥组委工程与环境部副部长余小萱接受《财经文摘》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和北京市为提高空气质量,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也花了很多钱。人们关注北京的污染,并不是在放大这些问题,而是奥运会将全球的目光都吸引到这里。

  据介绍,北京的环境一直在持续的改进中,且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计划在奥运期间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关闭北京邻近的燃煤电厂,限制上路的汽车数量等。

  如果不是因为申奥,或许北京乃至中国的污染问题不会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也正是因为有了奥运会,人们才会对北京和中国的环境污染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正如艾思孟先生通过《财经文摘》提出的问题中所说的:“我特别想知道,如果奥运会时北京空气万一不好,马拉松比赛怎么办?26英里的路程,运动员都不喘气吗?如果中国能为马拉松比赛创造一个清洁环境的话,那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环境永远保持下去呢?”

  艾思孟是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的确,奥运只是一个契机。或许,可持续性环保,才是中国政府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

  邻居们的责难

  奥运会成为外国关注中国污染的一个由头。但在污染方面令中国政府头疼的,绝不仅仅是奥运这么简单。

  中国现在遇到的另一个麻烦是:突然之间,中国对邻国造成污染的问题,成为国际聚焦的热点。一时,指责声四起。

  不久前,日本《呼声》月刊发表一篇文章“是全世界在污染中国”。文中主要观点认为,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

  同时,文章还提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中国在将遭到污染、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销售到世界各地的同时,其大气中的污染物不仅对毗邻的日本产生影响,甚至由于偏西气流的推动,直接到达了美国。文章称,日本近来不断发出的光化学烟雾警报,与中国大气污染物质的增加息息相关。

  中国新华社摘要刊发了此文,但没有摘录涉及“中国污染邻居”部分的观点。

  据悉,关于这个问题,海外媒体炒得最凶的是2006年。当年4月初,美国环保署(EPA)负责人斯蒂芬•约翰逊访问中国后,对英国媒体表示,中国向美国等邻国排放大量的空气污

  染物,其中包括燃煤电站所排放的含汞物质。

  “这是中国污染对美国最直接的影响。”约翰逊如是说。

  按照美国环保署的说法,他们对高含量的“汞沉积物”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它们源自中国和印度。在美国东西海岸,均检测到源自中国、通过空气传播的化学物质和微粒。

  一石激起千重浪,此事立即引起众多国际媒体的关注。随后,美国环保署又一鸣惊人地透露:“某些时候,洛杉矶上空的空气污染有25%可溯源到中国。”

  中国的空气污染物是如何到达美国的呢?美国研究人员解释说,亚洲空气污染物随着气流达到美国。亚洲任何地方的空气污染,在气流的影响下,5天到两周之内都能穿越太平洋达到美国。

  “污染,尤其是汞污染,是没有国界的。”在北京,约翰逊向中国卫生部门官员这样表示。 一时,美国点燃了国际上对中国污染的声讨之火。有专家指出,从中国到美国的洛杉矶万里迢迢,所谓的亚洲空气污染物如何测量辨别,尤其是不但断定污染物来自中国,还能如此“精确地”测出25%的比例,其可信性令人怀疑。

  但微弱的质疑声,被铺天盖地的谴责所湮没。

  耐人寻味的是,此后,美国媒体的报道似乎忘了原本的出发点,不少报道将中国崛起、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美出口包括了美国人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等联系起来。这不仅使人开始怀疑,美国媒体炒作此事的真正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与美国的行为相反,关于中国污染对邻国的影响,日本和韩国两个离中国最近的国家,基本上一直是缄默不语。美国有机构据此点名批评这两国推卸责任,不但不愿意站出来指责中国,甚至还花很多时间鼓励中国去研究和判定这些环境问题的来源。“整天想着如何与中国合作,一起来推脱这些问题。”

  美国算不上是中国的近邻,一道深深的太平洋海沟,将两个大国分隔在天涯海角。然而,在对待中国污染问题上,美国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国家。一位长期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告诉《财经文摘》记者,这与“中国制造”主导了美国生活不无关系。

  他分析,美国对“中国制造”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日常生活离不开中国产品,另一方面又觉得“中国制造”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美国人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迁怒于中国的污染。

  前一段时间发生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本来大部分是因美泰公司设计缺陷所致。但美国舆论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指责中国玩具存在污染,并由此联系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所有产品,如玩具、食品、服装等。

  “中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解决所有问题,但中国和中国人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美国商会主管环境、技术和事务管理的副会长威廉•科瓦克斯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坦承中国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进步。

  在考察了中国的环保情况后,美国环保署官员也承认,中国在控制发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

  何以成“世界垃圾场”

  两年前,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说过一番令人难忘的话:“几年前,我也曾在一个类似的场合得意地告诉国内外媒体:‘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全然没有意识到,‘世界工厂’的代价,也许就是‘世界垃圾场’。”

  中国何以变成了“世界垃圾场”?

  一位从事咨询的人士,向《财经文摘》记者讲述了不久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美国某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让某部门经理提出改进方案。这位经理提出建议:关闭4个工厂中的一个,将另外两个转移至中国。公司首席财务官却否定了这个提案,而提出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将所有工厂转移至中国,或者全部业务打包给中国企业生产。

  部门经理是这位咨询顾问的朋友。他在讲述此事时告诉这位人士,公司有个客户已经放弃了在美国长期合作的一个供应商,而转向了中国的一个供应商,由此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美国把许多工厂迁移到中国来了,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欧洲、南美的工厂。”咨询顾问话头一转,“不要以为中国消耗的能源、排放的污染,都是为了中国人自己。其实中国做的很多牺牲,都是在为别的国家服务。”

  据悉,随着北美经济的衰退,众多的美国和欧洲企业,将其所属工厂转移至成本较低的中国,形成了“对华工厂搬迁热”。而由于中国对污染的标准限制较宽,有些属于污染严重或者在国外被淘汰的产业,也随之转移至中国。

  同时,中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通道上,成本优势导致“中国制造”产品行销全球,出口量随之大幅度上升。

  对此,中国环保部门的一位官员预言:“这种奇迹不久就会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

  大量出口廉价工业品的直接后果,是能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令当政者十分头疼。“生产同样价值的产品,我们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近3倍。但我担忧的是,中国正沦为地球的垃圾场。”这位官员补充说。

  英国一家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实际上是变相地把废气排放量转嫁到中国。因此,气候变化的讨论焦点,应从商品生产国转移到商品消费国。

  这家名为“新经济基金会”的机构,重点探讨了英国对进口商品的依赖程度,以及由此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据悉,过去一年,英国从中国的进口商品上升了10%。

  该机构政策总裁安德鲁•西姆斯表示:“每当政府官员谈及气候变化的时候,他们似乎把中国当成了替罪羊……”

  西姆斯还说,中国的快速发展,促使西方国家把工厂转移到中国大陆,因此,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际上反映出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两年前美国的一个研究显示,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所造成。

  “污染被转嫁到中国,发达国家是否担当起了应有的责任?”采访中,一位企业界人士通过《财经文摘》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特别指出,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碳交易”,实际上就是一个骗局,是发达国家伺机转嫁污染责任。

  “碳交易”一词,来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开始启动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一机制鼓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减排的数量,可以用于抵扣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视为本国减排指标的一部分。

  美国一直指责中国造成温室效应,自己却拒绝签署旨在降低温室效应的《京都议定书》。美国商会一位副会长在解释理由时,避重就轻地回答:在这个金融交易体系中,如果美国接受了相关条件,降低能源使用,将会使本国经济受到损害。要促进能源使用率,应该提高技术手段,而不是采取使一个国家受到惩罚的方式。

  但据德国媒体披露,美国实际上不愿向中国输出更多解决污染的先进技术。比如,美国一直在呼吁中国降低燃煤所带来的污染,而且美国几年前就已有了“清洁煤燃料”的专利技术,却不愿拿出来与中国、印度等国低价共享。

  于是,在网络论坛和媒体上,人们便常常看到对于“中国制造”的疑问。一些民族精神强烈的中国人,甚至提出了如下疑问:消耗能源、污染环境——中国充当全世界的加工厂,却变成了“地球垃圾场”,值吗?

  共同的责任

  10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清洁汽车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张洪延教授一走下讲台,就被媒体和专业人士围了个水泄不通。他所做的报告中关于国III、国Ⅳ排放标准与世界先进排放标准差距的部分,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人们感兴趣的是,中国政府一直在宣传国III、国Ⅳ排放标准的先进性,很少有人想过,实际上这个标准与国际水平还是相差很远。

  “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现在能达到这个标准已经不容易了。 但如果中国政府不加强管理,污染问题还会相当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奥运会。在汽车尾气排放方面,大城市还好一些,小城市则更差。”张教授对《财经文摘》直言道。

  《财经文摘》采访获悉,在部分外国人心目中,中国确实为改善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每天打开窗户前,你都不知道今天的空气环境如何,空气是清新的还是污浊的。北京花很大力气治理污染,可为何环境状况仍不稳定呢?”长期住在北京的一位跨国公司人士感到困惑。

  所以,来自美国的何川和他的老板都特别喜欢北京的1月份,因为这个时候,站在公司所在的亮马河大厦,能远远地看到西山,这使他想起科罗拉多大峡谷。何川曾经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工作过,他认为中国政府为了北京奥运会,特意制定了保护环境的长远目标,这是件非常好的事。

  “如果中国政府想做什么,就一定能做好。我们天天路过的一些地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空气环境不够稳定,我觉得还是政府观念上的问题。”坐在何川旁边的老板补充道。

  “有些问题还是应该认真考虑的,比如人工降雨的问题。不能我们种庄稼需要雨水了,就用大炮一轰。应该研究一下,这对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会有影响?”这位老板告诉记者,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差不多都有相同的忧虑。

  中国一位资深领导人曾经说:“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方面,我们正努力寻求平衡。但至少在目前,我们必须继续选择经济增长。对生活条件较为舒适的城市居民来说,保护环境并不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但对农村居民及其子孙后代而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明显。”

  由于中央政府的提倡和财政上的资助,环保已经成为一个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但对一些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环保则意味着一个商机。政府利用行政罚款来增加收入,而企业则仅权衡经济上的利弊。在一位来自浙江的私营企业家眼里,排放不达标被罚款所付出的钱,比购买环保设施所付出的钱要少得多。怀着一种侥幸心理,他宁肯选择前者。

  除了空气污染、自然环境污染,及一些目前尚不被重视的污染如核污染外,中国最突出的是水污染。高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并存,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美国今年11月召集了一次涉及中国问题的研讨会,专家和学者的共同看法是,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难度很大,需要环保部门付出较大的成本,如提高水价、节约农业用水等。但这些措施必须兼顾到农民利益,涉及农民的安置和就业的统筹安排。

  回到几十年前,美国的污染一度也很严重。美国政府数年来共投入300多亿美元,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了50%到60%。“是不是解决了温饱才去治理污染?这当然行不通。可是,如果不够富裕,你就没法像美国这样做。”美国商会一位副会长表示,中国现在开始关注污染问题,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

  来自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的专家和匹兹堡大学的教授都认为,中国净化环境需要花费的成本十分巨大,进程也可能相当缓慢。不过,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将使政府增加收入,从而有足够的资金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现时的中国来说,经济增长仍处于优先地位。但对诸如环境污染和收入差距等问题,中国政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一些有远见的政府人士身先士卒,用行动表明对环保的重视。

  江苏省前省委书记、在这次“十七大”上被选为中共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曾拒绝将泰州发展成水泥制造中心。这种项目能在短期内取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数字水平,但也会带来大量污染。后来,李源潮建议,可以将泰州建设成医药中心,争取让泰州的专业医院跻身全球前100强。

  11月21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六国领导人,在新加坡共同出席了第三届东亚峰会。除了朝鲜半岛核问题、缅甸局势等地区问题外,领导人还就世界面临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环境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签署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承诺要负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参加会议的领导人誓言将合力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下来,并承诺针对全球减少排放的目标达成共识,以取代将于2012年期满的《京都议定书》。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已定下目标,要在未来五年内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

  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就必须把能耗度减少20%。不过,温家宝也强调,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中国对于环保的努力有目共睹,然而,未来仍面临许多难以破解的难题。同时,中国也明智地看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需要全球共同付出努力,需要每个国家共同承担起这个重任。 “我多么希望2008年的天空是最美的:但愿每天仰望天空时,都是一幅画。”这句话,来自北京一名中学生的作文。

  显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